2000年以来全国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若干问题论析

2009-04-29 22:58:36程美东侯松涛
教学与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博士论文中共党史

程美东 侯松涛

[关键词]博士论文;中共党史;学科发展

[摘 要]本文对2000—2008年全国中共党史专业5个博士点307篇论文进行了考察,按照党史实证、现实理论政策、历史理论政策、边缘学科、人物思想、现当代史、其他等七类进行了分类统计与分析,总结了这5个博士点在此期间论文选题的特点,并由此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3-0077-08

一、关于中共党史专业博士

论文分类标准的探讨在大学日渐普及的现代社会,专业知识的训练主要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来获得,而学位论文则是受教育者接受本学科知识和创造本学科知识的最直接的体现,故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本学科的整体水平。博士论文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最高学历层次的学位论文,从理论上讲,某一学科的博士论文状况如何必然是本学科学术水平最高层次的体现。了解一个学科博士论文的总体水平的途径是看它的理论创新、实践效用等情况,但考察一段时期某一学科博士论文的选题,对于我们确定这一阶段该学科的发展水平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全国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批准的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点,目前共有8家,即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是2005年才批准的,故而没有纳入考察的范围;武汉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是1998年批准的,都是在2002年才有了第一届毕业生,但我们只选择了湖南师范大学作为考查范围,因为湖南师范大学在1990年就有中共党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只不过招生权挂在该校的近代史专业,所以事实上它的党史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工作比较早。我们通过对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的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获得了一些数据,但均不全面,我们最后一次搜索是在2008年11月5日,截止到2008年在国家图书馆搜索到的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只有157篇(没有起始时间限制),而在中国期刊网上2000—2008年只有188篇。我们委托了学界朋友帮助查询、补正,最终获得了这5所学校9年间(湖南师范大学从2002年开始计算)307篇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史专业也包括在内)的相关信息(注: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是我们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从该院历年学位论文库中挑选出来的,个别年份不全的,又请相关人员进行了核对、补充;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料是该专业的研究生在该校图书馆抄录给我们的。其他几所学校的资料主要是通过中国期刊网和国家图书馆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同时也得到了相关学校知情者提供的信息的佐证。在准备搜集这些材料之前,我们以为在信息化时代,查找这样的数据应该是易如反掌,但是经过网上搜索才发现,各个学校对于相关信息的提供程度差别很大,有些根本没有,多数不全,有的只有将学校网上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两部分的信息叠加才能齐全,也有个别学校将历年本专业博士论文都挂在中国期刊网的博士论文数据库上了。看来,党史博士论文资料系统地、全面地实现电子化的工作还需要加强。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孙秀民教授等所提供的帮助。)。我们不能保证已经将该时期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都收集齐备,但应该说,绝大部分都已包括在内,也许有极少数因特殊情况未被收入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总体分析。因此,我们据以讨论的前提是可靠的。

对于这307篇博士论文如何进行分类,以便汇总分析,的确是个难题。按照研究方法为依据,党史论文可以分为两大类:实证类、论析类;按照历史阶段,则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后头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改革开放时期;按照研究对象的主客体性质为依据,则可划分为人物、事件两大类;按照社会结构为依据,则可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类。总之,这个分类标准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分类都是合乎自己的逻辑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对之进行分类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建立一个党史学科的分类学,而是要发现这些博士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究竟有多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有多大的学术价值,看清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尤其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确针对中共党史学科目前所具有的亦学术亦政治、亦重史亦重论、亦现实亦历史的这些特点,来发现已有的论文选题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该学科博士论文选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采取了多元的分类标准,将其综合起来,分为七大类:党史实证、现实理论政策、历史理论政策、边缘学科、人物思想、现当代史,另外还有个别的论文选题完全是其他学科的,无法归类,但对于我们分析党史博士论文选题的现状还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特地加了一个其他类。

实证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按理说中共党史研究本应该毫无疑问地归入实证类,即使是思想史,也必须要以史料为基础。但是在实际中以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基础,以严密的考辨为基本方法的实证类选题在整个党史研究中占有的分量非常小。所以,选择这个类别,是为了考察党史研究是如何从过去传统的模式、逐渐向历史学的轨道靠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党史研究的历史成就和发展趋向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理论政策一直是党史研究的重点问题,这个现象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党史学科功能的原因,理论政策在党史研究领域中还占据相当重要的比例,尤其是现实性较强的理论政策更是成为党政机关、党史研究的初学者们所热衷的选题内容。博士论文对学术创新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要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对于尚处于探索中的现实理论政策进行很有创造性的研究的话,研究者就必须要有非常宽广、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学术修养,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而一般的博士生是无法具备这些素质的;同时,还需要给研究者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表真实意见的环境,尤其是要允许批评、反思,而党的现实政策一旦制定,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来说,主要是如何贯彻、实践的问题,而且这些理论政策的科学性与否的确需要一个时间段的探索和实践,随意批评、尤其是没有很深的专业基础的批评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搞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在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中的比重,对于看清这个学科现实的研究风气和学术底气具有重要意义。至于历史上的中共理论政策,严格说来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其研究方法应该属于实证性的。但是,在现实中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往往粗枝大叶者多,运用丰富史料尤其是第一手史料者很少,所以其研究方法总体看来还是论析比较多一些,它的研究风格与实证性题目还是有区别的,故而我们在此将其独立出一个类别。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学科在边缘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多,的确也展现出一种新的风格,给党史学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边缘学科也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主干学科知识的训练基础之上,否则它就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衡量一个学科发展状况主要还是看它的基础性问题研究水平如何,一般来说边缘学科问题不能成为一个学科发展的主流。所以,考察党史博士论文中边缘学科所占的比例,对于正确地分析该学科目前的优势和不足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中的常见领域,凡是纯人物研究一般都必须以严密的史料为基础。这应该归属于实证性的类别。但在现实党史的人物研究中,大多数属于人物思想方面,而且由于党史人物研究的条条框框较多,基本上缺少以第一手可靠资料为基础,因此它不能归属到实证性的类别中去。

按照研究方法的性质来看,中共党史本来就应该属于中国现当代史中的一个分支(在目前中国大陆官方公布的58个一级学科中,中国共产党史是历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所属的14个三级学科之一)。但是,在现有的中国教育制度中,中共党史长期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这就出现了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共党史这两个文字表述有异、但实体内容相同的研究学科却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的怪现象。于是,党史研究与现代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盘根错节,把中共党史独立出来的话,现代史就残缺不全,或者说就变成了国民党的历史了;中共党史不独立的话,又显现不出它的特殊性。这当然是个很难处理的问题,但在本文写作中,我们重点要考察的是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特色型问题。所以,我们把个别的完全与中共党史没有任何直接关联的现代史选题,如关于民国议会斗争或者纯属于国民党史的选题,归入到现代史类。这个分类,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探讨中共党史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至于其他类的分类,主要是因为有些文章与中共党史没有关系,如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诉讼模式问题,只好独立归属。

由于我们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了防止在实际的分类中出现重叠,对容易重叠的类别我们采取了直系优先归类的办法,这个优先原则的顺序是先实证类,然后次第为现实理论政策、历史理论政策、人物思想、边缘学科、现当代史。比如,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党史问题的论文,既可以归入实证类,也可归入跨学科类,而实证乃党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故而此类一律归入实证类;又比如,关于党的某种政策的历史过程的论文,既可以归入历史政策类,也可以归入实证类,按照直系优先的原则,也归属到实证类。对于个别人物思想不好划分,主要是邓小平、江泽民的有关思想,因为这些思想很多直接属于现实的党的理论政策,按照直系优先的原则,我们将这部分论文基本归入到现实理论政策类。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好划入现实理论政策,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比如邓小平的史学理论、江泽民的安全保卫思想,我们将其归入人物思想一类。

二、2000—2008年全国中共党史专业5个博士点论文选题状况的分析

(一)2000—2008年中共党史博士论文选题状况的总体分析

1. 各类选题的分布情况。从表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9年来全国中共党史博士论文选题的分类情况。党史实证类占总数的22.48%,现实理论政策类占37.46%,历史理论政策类占4.23%,人物思想类占13.68%,边缘学科类占15.96%,现当代史类占4.89%,其他类占1.3%.这个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在党史界人们研究兴趣的中心在现实政策方面(其中诠释性又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也说明党史学界对党的现实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还是非常积极的。同时,实证类占了22.48%的现象也说明党史研究者还没有丢弃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传统。边缘学科类位居各类第三位,占据总数的15.96%,这个数据反映了党史学科很注意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研究问题,也潜在地表明党史研究在这段时期通过这些边缘学科的研究至少在个别的方面出现了新局面和新气象。人物思想研究曾经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3.68%的比例对于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来说,其比例不算高。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些具体的人物统计一下,那么就会发现选题主要集中在中共领袖人物身上,尤其是集中在毛泽东身上。而对于毛泽东这样政治性很强的人物,在没有多少新史料的情况下,很难有什么创新性的成果(边缘学科除外)。至于有4.89%的论文属于现当代史,这本来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中共党史从宏观上来看本来就属于现代史的范畴,但在中共党史学科本身面临的研究问题很多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史学性不足的背景下,这些与中共党史内容无直接关系的选题的确立不能不说是该学科发展的憾事。至于只占1.3%的与党史内容毫无关系的完全属于其他学科的选题主要出现在个别学校,虽不能对党史学科博士论文的主体形象构成影响,但也潜在地反映出一些问题。

2.各类选题的演变趋势。实证类的选题在9年间总体波动不大,其占各年的比例分别为30.77%,20%,14.81%,20.51%,15.79%,18.92%,25%,24.49%,31.11%;现实理论政策类各年所占比例分别为30.77%,20%,37.03%,43.59%,44.74%,35.13%,31.82%,36.74%,42.22%,总体波动也不是很大;历史理论政策类总体上所占比例都比较小,2000年为7.69%,2001年为13.33%,2002—2004年没有,2005—2008年分别为5.41%、4.55%、6.12%、6.67%;人物思想类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30.77%、20%、22.22%、15.39%、15.79%、18.92%、11.36%、8.16% 一直下降到2.22%,其态势相当的稳定、明显;边缘学科类各年所占比例在总体上也比较稳定,多数徘徊在15%左右,2006、2007年比例略高一些,分别为22.72%和20.41%,2008年偏低一些,仅为6.67%;现当代史类所占比例也比较稳定,除了2001年之外,其余都在10%以下。

3.各年论文数所占比例。从2000年到2008年,全国党史博士论文的总数量是呈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从2000年到2003年,涨幅最快,这一点从这期间每年论文数占9年总数比例即可得到明确的认识:4年的相关数字分别为4.24%、4.89%、8.79%、12.70%;从2004年以后,从论文总数来看没有多大的变动,2004年为12.38%,2005年为12.05%,2006年为14.33%,2007年为15.96%,2008年为14.66%。这个现象的出现当然归结于1999年开始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第一届扩招的学生于 2002年毕业,所以2002年之后的几年里论文总数涨幅很快。这种骤然间的扩招,在指导教师的数量、研究水平和总体学术环境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背景下,对于论文选题肯定有影响,为什么在这段时间有那么多的论文选题与现实政策有关?从根本上来说,党史界的有限学术积淀与突然而至的巨大学术需求之间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原因。于是,选择一些现实性强的选题往往成为一些无法做深入研究的学生的最好的选择。

(二)2000—2008年5个中共党史博士点论文选题状况的分析

1.关于5个博士点论文类别的总体分析。这5个博士点在9年间各类论文占其总数的比例差异较大,表现出各自非常明显的特点。

(1)东北师范大学在所有59篇博士论文中,实证类只有7篇,占11.86%;现实理论政策类22篇,占37.3%;历史理论政策类2篇,占3.39%;人物思想类5篇,占8.47%;边缘学科类16篇,占27.11%;现当代史类4篇,占6.78%;其他类的有3篇,占5.08%。也就是说,东北师范大学党史专业博士点选题在这9年里以现实理论政策为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在这9年时间里也以现实理论政策为主,而且其比例比东北师范大学还要高,占到了总数的60%,在55篇论文中占了33篇。相比之下,其他类别的论文,就要少得多了,实证类、历史政策类只有2篇,各占3.64%;人物思想类相对多一些,共有11篇,占20%;边缘学科类6篇,占10.91%;现当代史类1篇,占1.82%。

北京师范大学则以边缘学科类为主,在全部49篇论文中共有19篇,占38.78%;实证类4篇,占8.16%;现实理论政策类13篇,占26.53%;历史理论政策类2篇,占4.08%;人物思想类7篇,占14.29%;现当代史类4篇,占8.16%。

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以现实理论政策类为主,在全部91篇论文中,有37篇,占40.66%;实证类位居第二,共有22篇,占24.18%;人物思想类位居第三,有18篇,占19.78%;现当代史有7篇,占7.69%;历史理论政策类有5篇,占5.49%;边缘学科类2篇,占2.19%。

中共中央党校是唯一的以实证类论文为主要类型的单位,在全部54篇论文中,有34篇属于此类,占总数的62.96%;其次是现实理论政策类,有10篇,占18.52%;再次是边缘学科类,共有6篇,占11.11%;历史理论政策类有2篇,占3.7%;人物思想类和其他类各有1篇,分别占1.85%。

2.关于5个博士点论文选题的纵向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基本以现实理论政策和边缘学科类为主,而且各年所占比例都比较均匀,波动不大。现实理论政策类各年所占比例分别为25%、25%、50%、20%、33.33%、37.5%、38.46%、50%、37.3%,边缘学科类从2001年开始各年所占比例分别为25%、50%、20%、60%、33.33%、25%、30.77%、20%、27.13%。这种较为均衡的发展比较充分地说明了一个学科点的学术传统。

湖南师范大学对于实证类选题关注较弱,只有2003年、2008年各有1篇该方面的选题。而现实理论政策类基本占据30%以上,2003、2004、2005年分别达到了64.29%、100%、83.33%的高比例,2006年以后有所下降,分别为33.33%、37.5%、42.86%。此外,人物思想类也占据一定的比重,2002年达到51.14%,2003年为7.14%,2005年为16.67%,2006年为33.33%,2007年为37.5%,2008年为14.29%。至于现当代史类一篇没有,历史理论政策类的只有2篇。

北京师范大学从2001年到2007年,边缘学科类所占比例基本处于30%以上,各年数据分别为33.33%、20%、66.67%、40%、28.57%、66.67%、45.45%,这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基本反映了这个博士点的研究趋向(该学科点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一直倡导从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等角度来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但近几年来现实理论政策类文章所占比重呈现加大的趋势,2004—2008年分别为20%、42.86%、22.22%、27.27%、40%。

中国人民大学不像中共中央党校那样某一类别独大,在2000—2006年间基本由现实理论政策类、实证类、人物思想类共同构成,只不过现实理论政策类居多,2007、2008年没有人物思想类选题,实证和现实理论政策类加在一起占了90%和100%。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实证类占有42.86%,这是偶然的现象,还是一些中青年学者更偏好实证题目呢?只能依据以后更多的数据来进一步证明。

中共中央党校在这9年间,总体上表现出实证类越来越占论文选题的主体,从2000年的50%一直到2006年的70%,再到2007年的90%,中间几乎没有下降(只有2005年为33.33%)。而现实理论政策类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50%降到2001年的33.33%,2003年的25%,2005年的16.67%,2006、2007年分别为10%,2008年为11.11%。

三、透过中共党史博士论文选题看中共党史学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们认真地研究了9年间这5个博士点的论文题目,应该说这些论文对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像大庆问题、大寨问题、人民公社分配制度问题、抗美援朝中的社会动员问题、中共西藏政策问题等,不少都很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像一些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展开研究的选题,开拓了党史研究的新领域,增加了党史研究的新方法,其学术和实践价值值得肯定;即使那些受现实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完全展开学术研究的现实理论政策类选题,也较一般的宣传性文章在学理性上要强,对于深化有关职能部门对于这方面理论问题的认识还是有所裨益的。但是我们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总结经验,尤其是要透过这些选题状况折射出这门学科的现实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本着这样的设想,本文就目前党史博士论文选题对于党史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与探讨。

(一)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共党史上一些难点、疑点问题的论文几乎没有

中共党史从严格的意义上来看毫无异议地属于历史学科,虽然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比较特殊而使之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但不能因为这一外在的因素而影响对它内在本质的定性。正如当代史虽然人为因素太多历来成为史学领域的沼泽地,但从来无人否定它的历史学科性质一样,中共党史学科也不能借口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否定它的历史学科性质。既然是历史学科,那么体现中共党史专业的学术水准的主要科研成果必然是历史研究,尤其是那些历史上的疑点、难点、空白点的研究。应该说,现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很多,需要重新研究、梳理的老问题也不少,如关于中共成立的文化基因、大革命失败的必然性问题、苏区的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地方史问题、高饶问题、1976—1978年中国社会演变等。但是从本文所考察的博士论文的选题看来,少有我们所期盼的那种能够体现出难点、疑点问题的论文,这不能不说是中共党史学科生命力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在20世纪80年代,中共党史学科在很多领域都触及了疑点难点问题,像西安事变问题、西路军问题、AB团问题、“一大”开会日期问题、陈独秀问题、苏区肃反问题、各种冤假错案问题等等,对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或者颠覆了过去的论点,或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使得中共党史研究的总体水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进入21世纪,我们的确很少看到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面世,这种状况发生在个体的研究者身上或许还可以原谅、理解,但如果某个学科的博士论文的整体现状如此,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危机。因为代表着某学科最高学历教育水准的研究成果必须承担着该学科学术创新的任务,而且从总体上来看博士论文必须体现着这个学科最前沿的问题,展现出这个学科潜在的生机和活力。如果博士论文总是不触及那些前沿性的选题,那么这个学科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二)选题的专业性凸显不够,与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选题多有重叠

在现代学科体系分类越来越严密的今天,学术论文选题的专业性或者说独特性至关重要。在我们所收集的这307篇论文选题里面虽然多数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党史学科性质的,但的确也有相当大的比例与一些相近学科,如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重叠。当然,有人会说,现在的党史学科本身就包含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也就是中共思想政治教育。从现有的学科格局来看,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但不全面,因为无论党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史学学科,而是应用型的学科,这两个学科需要借鉴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的知识。而中共党史必须要从纵的角度来研究,必须要遵循严格的史学规范,如果中共党史有很多学位论文与这两个学科分辨不清的话,我们觉得或许是这三个学科共同的危机。

(三)利用第一手史料开展研究的论文微乎其微

从事历史研究,最可贵的是占有充分的史料,尤其是占有第一手的史料。但是,在我们重点抽样粗读了数十篇以为最有可能引用第一手史料(档案材料、口述史料、私家史料)的论文后,结果令人很不满意。仅举一例,有一篇写20世纪60年代政治样板的论文,在文献综述中,既没有当事人的公开非公开的回忆,也没有这个样板所在地的档案史料、访谈史料,所有的引文文献都是公开出版的书报杂志。建立在这样的文献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再有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也不可能写出有突破性飞跃的成果来。当然,搜集这些档案史料是非常困难,作为这个研究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很难承担某些责任的,都会有一些遗憾和无奈。但是,站在中共党史学科发展这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不过,由于我们没有全面地阅读所有的实证类论文,只是选择了那些我们认为最有可能也最必须使用第一手材料,才有更大的学术价值而且也相对容易做得到的论文作了重点的考察。所以,我们对这个结论用了微乎其微的词语。

(四)论文选题的创新性不足,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性的研究

从总的情况来看,这9年来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重复的选题不是很多,对新问题、新视角、新方法还是比较关注的。但是,原创性的选题明显不足,微观的重复性研究很少,但宏观的重复性研究却较多。所谓原创性不足,主要是从选题是否有创新的余地及创新余地的大小角度而言的。有的选题,比如村民自治问题、中共法制思想等,目前的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在没有更丰富的一手资料、更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更深刻的见解的前提下是很难有创新的。而类似的选题在我们所收集到的这9年博士论文选题中却不在少数,仅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共党史论文选题创新性是不足的。至于重复性研究,不仅在各校之间存在,而且在本校的不同导师的学生中间也存在,比如,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关于江泽民文化思想方面的论文就有数篇,标题文字虽有些小的差别,但在内容上却无太大的差别。这样一来,就很难避免实际研究过程中的相互重复,不管是低水平的重复还是高水平的重复都是对有限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研究方法的实践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根据我们的资料统计,实证性选题与跨学科选题正日益得到重视,这对于改善中共党史过去重定性轻定量、重宏观轻微观、缺乏固定研究方法指导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根据我们对一些研究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考察,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研究方法的实践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在实证性选题的实践中,由于驾驭史料的相应方法尚显欠缺,在克服过去“以论代史”等缺陷的同时,又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即面对繁多甚至稍显杂乱的史料时,往往被史料所左右而无法自拔,从而成为史料编辑员而非论文写作者,有的在论文之中的语言运用上也沾染上了相关史料的语言风格。在微观个案型选题研究中,如何处理好宏观背景与微观个案的关系,真正达到由滴水而现大千世界的目的,是个案研究难以逃避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在具体的论文开展中,要么论证发挥过多脱离宏观背景,要么就事论事而最终写成地方史。这些问题在已有的相关论文中都曾出现,也是以后的类似研究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最大难题。在跨学科选题的实践中,也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其一,一些论文在导论部分强调了对某些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这说明作者已经有了相应的主体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论文的具体展开中,往往又出现难以找到相应研究方法的运用痕迹。从而使论文选题与相应研究方法的匹配性出现问题。其二,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中,许多方面尚处“眼高手低”阶段。所谓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往往仅限于一些新术语的引入,有时甚至给人以“生搬硬套”、“食而不化”之感。其三,对某一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有时又出现以既定的方法原则与理论框架剪裁史料的倾向。对于中共党史研究而言,许多方法原则与理论框架都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当面对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时,它们的运用有时是有限的。因此,这种“削足适履”式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必然无法完成对历史的完整、客观书写。当然,以上方面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跨学科选题在实践上的失败,而是跨学科选题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渡阶段。

On Research Topics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n CPC History since 2000

CHENG Mei-dong1,HOU Song-tao2

(1. School of Marxism,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Key words]doctoral dissertation;history of CPC;discipline development

[Abstract]The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307 doctoral dissertations in five doctoral programs of CPC history between 2000 and 2008. The dissertations studied were grouped in line with seven research areas,namely,empirical research of CPC history,current theories and policies,historical theories and policies,marginal disciplines,figures and their thought,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and other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e five doctoral program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in the discipline of CPC history are proposed.

[责任编辑 李文苓]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博士论文中共党史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02:01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商(2016年14期)2016-05-30 17:18:59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期)2016-02-01 18:27:59
博士论文写卤鸡肉不悖科学
发明与创新(2015年1期)2015-02-27 10:38:21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热诚欢迎订阅2013年《中共党史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