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

2009-04-29 22:58:36王志刚
教学与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区域

王志刚 黄 棋

[关键词]内生发展;区域;演进过程

[摘 要]内生式发展模式是指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区域内企业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化区域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它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新理论,其演化过程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尽管内生式发展模式被很多学者视为今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内生式发展模式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尚短,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3-0072-05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大城市的经济和生活迅速改善,人口及资本规模日益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区域的发展迟缓和日益贫困。因此,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如何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外生式发展模式(exogenous development)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其主要的发展思路是引入外资(包括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和补贴),带动区域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开发模式并不如设计者们开始所想像的那样美好,环境污染加重,贫富差距扩大,传统文化没落等弊端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致力于解决区域特别是乡村发展问题的一种新模式,内生式发展模式(endogenous development)悄然诞生。

内生式发展模式是指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区域内企业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化区域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本文拟对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进行介绍和评析。

一、起源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社会学者鹤见和子(1969)在对民俗学者柳田国男和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的成果研究之后提出,现代化的演化过程根据初始状态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外发的发展”和“内发的发展(土生土长的发展)”。[1]其中,前者是以政府巨大投入和吸收资金为主,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模式主要以欧美为追赶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屡见不鲜。而后者是在保护生态、注重文化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追求区域可持续发展,该理论在日本被称作“内发的发展论”。

接着,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社会经济理事会在针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以下五点共识。第一,社会大众应该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第二,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引入当地居民参与机制;第三,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实施必要的行政手段;第四,对基础设施进行城乡统筹配置;第五,保护环境。这五点共识是对过去经济开发经验的理论总结,有别于过去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的外生式开发模式,强调平等、自由和经济民主化。

以上五点共识的发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1975年,瑞典Dag Hammarskj塴d财团在联合国经济大会上发表了一份关于“世界的未来”的报告。在强调国际关系时,该报告提出了有别于外生式发展模式的“另一种模式”,即“内生发展”这一概念,认为“如果把发展作为个人解放和人类的全面进步来理解,那么事实上发展只能由社会内部来推动”。在该报告的解释中,这一概念包含了五个要点:第一,发展目标必须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第二,注重内生性,应该尊重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第三,在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立性;第四,强调生态保护,确保一切经济活动在当地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第五,需要社会经济结构灵活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与此同时,鹤见和子(1975)又阐述,在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西欧发展理论的影子:既有外生的又有内生的,前者是社会精英主导历史,而后者强调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换言之,前者是阶段性的单系发展学说,而后者则呈现出“倒挂冰柱型”的多系渐进积累过程。[2]

另外,鹤见和子还把这种观点作为“对现代的照射”,分析了现实中的自然公害、人类生活和道德风险的具体事例,强调外生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她揭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单靠外部投资是很难达到最终的发展目的的,给传统的外生式发展模式以重重一击。与此同时,她也从上述的自然公害案例中搜寻和发现了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萌芽。

尽管上述鹤见和子和Dag Hammarskj塴d财团对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概念和作用层面,但是他们却迈出了该理论研究的第一步,在与外生式发展模式的理论碰撞中初露端倪。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关于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也部分地得益于我国毛泽东时代“自力更生”思想的启迪。

二、发展阶段:跨学科领域的积极拓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多学科发展的时期。有关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的研究日益深化,其中心逐渐从“物”转向“人”。丹尼斯·古雷特认为发展包含三个核心内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它们共同构成发展的本质。佩鲁(1983)提出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发展的尺度和发展目的,[3]这种关注中心由客体移向主体,标志着发展观的一个质的转变。也正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特点和作用开始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在国际关系领域,日本学者西川润(1989)对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归纳:第一,由过去欧美的资本积累论和现代化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共同参与和管理的理论;第二,自由主义发展论所坚持的普适的一元论不断被否定,继而强调区域内通过自律和共同参与而达成“共生的社会”;第三,该理论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生产关系不同,它强调居民的广泛参与和相互协作以及自主管理的生产关系;第四,由于来自外部开发和跨国公司的分工整合和资源吸收,单一地方文化与之不再兼容,这就使得外来型资本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4]他在强调社区产业间相互关联的同时,更强调居民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环境和区域经济学领域,日本学者宫本宪一(1989)认为,按照旧有的外生式开发模式,现有资源会被优先利用,但是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和公害预防计划反而被搁置。外生式开发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掠夺性开发。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了解决大城市发展停滞的问题,开始注重城市居民的自主权,因此形成了“城市文化”。同样,由于农村过疏化,日本政府给予农民以更大的自主权以解决该问题。[5]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鹤见和子(1989)认为,所谓“内发的发展论”是指“不同地区的人们和集团适应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文化传统,参照外来的知识、技术和制度,自觉地寻求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创造出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及养成人们自觉的生活方式”。这一理论要求传统文化去伪存真,主要包括信仰和价值观的适当改变,家庭和乡村中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改变,以及衣食住行技术的创新等。[6]她强调指出,区域发展应该是当地居民理论联系实践,积极主动参与经济活动的结果,而并非政府强制执行使然。

起源于民俗学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在社会学领域被积极拓展之后,又“回光返照”到民俗学。民俗学者赤坂宪雄(1994)强调,“区域”和“内生”是该领域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在区域同外界的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高度评价鹤见和子对柳田国男的研究成果,特别强调内生性和多系发展的重要性,并倡导民俗学界积极推进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7]与鹤见和子不同的是,赤坂宪雄更加意识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模式。

“内发的发展论”其实很早就被用来指导和制定财政政策,岛恭彦(1951)较早地提出了区域财政的“不均等论”,明确地指出了资本的区域集中和外延膨胀的后果。一旦财政在区域间分布不合理,将会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留下诸多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8]同为财政学者的重森晓(1988)的研究也表明,在外生式发展模式中,外来资本和技术排斥区域的企业、工会和合作社等组织。越是落后地区,越是努力试图通过这种外来型开发谋求本地区的发展。尽管发展初期就业机会有所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来资本很少产生区域开发的预期效果。[9]

内生式发展模式还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思想中。守友裕一(1991)强调社会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合作。在商品经济关系中,土地、生产手段和生活手段是“能看见的财产”,而劳动者的才能是我们这个社会“看不见的财产”,这些“看不见的财产”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只有它们得到了高度发展,才能真正推动历史前进。[10]联合国开发署在1994年发表的《人力资源报告》中,对这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人类带着潜在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们的能力,不仅为这一代,而且也能为下一代提供发展机会”。

除此之外,欧洲的许多学者包括穆斯托(Musto)、弗里德曼(Friedmann)和加罗弗里(Garofoli)等人在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都不断丰富了内生式发展的理论。在该理论的演化过程中,上述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自的领域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拓展和诠释。事实上,内生式发展模式本身并非一个抽象的理论,而是涵盖了社会学、国际关系、民俗学、财政学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和演化的理论。这些学科在不断引入新理念的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内涵。

三、成形阶段:跨学科领域的归纳总结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内生式发展模式进入了成形阶段,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总体的概括和内涵的把握。环境学者宫本宪一把内生式发展模式成立条件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区域内的居民须以本地的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区域内的市场为主要对象,开展学习、计划和经营活动,但这并不是鼓励实行区域保护主义。第二,须在环保的框架内考虑开发,追求包括生活适宜、福利、文化以及居民人权的综合目标。第三,产业开发并不限于某一产业,而是要跨越复杂的产业领域,力图建立一种在各个阶段都能使附加值回归本地的区域关联产业。第四,建立区域内居民参与制度,地方政府要体现居民的意志,并拥有为了实现该计划而管制资本和土地的权力。[5]

2000年举办的联合国和平文化国际会议发表了《马德里宣言》,宣布要在四项“新契约”的基础上提倡全球性内生式发展计划。包括:新的社会契约,承认人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新的自然契约或环境契约,包括长期的思路以及紧急状态下采取的应对手段;新的文化契约,旨在维持文化的独立性或者特色之处;新的道德契约,以确保全面落实构成我们个人和集体的行为守则的价值观和原则。[11]基于知识和内部动力的全球性发展被视为内生式发展模式的重要内涵。

守友裕一(2000)在对上述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区域的内生发展机制,将内生式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与外来开发模式不同,内生发展的区域不依赖区域外的企业,而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创意和努力谋求社区发展;不依赖外来的经济支持,而是在必要时才争取外来的资本和经济支持。第二,把重点放在区域供求关系上,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国内和海外市场。尽可能在区域内谋求经济增长空间,不强调过多增加账面营业额,而是追求稳定、健全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第三,从提高个体经营能力开始,进而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区域内各产业之间还要尽可能相互关联,以保证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形成自有品牌,增加各区域产业的附加值。第四,制定全民参与制度,政府应该把当地居民的想法作为制定政策最主要的参考。[12]换言之,政治精英与学术精英的行为不能脱离民意,否则会导致民众广泛的反智主义。

以上学者及研究机构在内涵、特点、成立条件及理论框架等方面的高度理论概括,标志着内生式发展模式日臻完善,进入了成形阶段。与此同时,该理论在实践方面也收到积极、明显的效果。John Friedman(2004)在探讨城市发展的合理模式时,通过对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城市营销模式和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比较,提出城市发展必须主要基于内部的资源和动力而不是与外部的竞争,城市发展动力必须源于良好的环境。[13]胡霞(2005)在对日本边缘过疏地区17个道县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的开发模式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过疏地区的问题而受到种种质疑,日本政府和学术界近年来一直主张走内生式发展的道路。[14]张环宙等(2008)在对浙江浦江仙华山村的研究中,探讨了内生式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发现正是农民这一内生因素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她强调在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当地人意志,且有权干预地区发展、制定决策的有效基层组织。[15]佐佐木雅幸(1997)提出以都市农业为主要特色的区域振兴道路,为城市周边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再具体地、实践性地使之与财政学和区域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区域农村的内生式发展模式。[16]此外,基于内生式发展模式,绿色和平组织、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IFCE)和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在我国各地开展的项目活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于内生式发展模式,国内相关学者也给予了积极评价。社会学者陆学艺(2001)认为,在“内发的村庄”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的外生权力和村落的内生权力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内生式发展模式应该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理想形态。[17]胡霞(2005)认为,今后在中国西部开发中如何将外部力量和内部动力机制结合起来,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内生式发展模式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张环宙等(2007)基于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援助项目已在国内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认为内生式发展模式是一条民主分散、注重文化和生态的新道路,对于目前国内的乡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8]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展望

内生式发展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新理论,其演化过程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的。上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各个学科领域对内生式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讨,深化了我们对该模式的特点及其成立条件的认识。尽管内生式发展模式被很多学者视为今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内生式发展模式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尚短,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各人文学科将继续研究该模式的共性,突出各学科的特性;其次,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利用该理论制定可操作的相关政策,并及时做出政策评价;再次,内生式发展模式与外生式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方面也需要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鶴見和子.われらのうちなる原始人[J].思想の科学,別冊第1号,思想の科学社,1969.

[2]鶴見和子.柳田国男研究の国際化[J].学鐙,第72巻第7号,丸善,1975.

[3]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西川潤.内発的発展論の起源と今日的意義[A].鶴見和子·川田侃編. 内発的発展論[C].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9.

[5]宮本憲一.環境経済学[M].東京:岩波書店,1989.

[6]鶴見和子·川田侃編.内発的発展論[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9.

[7]赤坂憲雄.柳田国男の読み方[M].東京:筑摩書房,1994.

[8]島恭彦.現代地方財政論[M].東京:有斐閣,1951.

[9]重森曉.現代地方自治の財政理論[M].東京:有斐閣,1988.

[10]守友裕一.内発的発展の道[M].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1991.

[11]Declaration of Madri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 Culture of Peace[Z]. http:// www. un.org/ documents/ga/docs/ 56/a5656. PDF

[12]守友裕一.地域農業の再構成と内発的発展論[J].農業経済研究,2000,(72).

[13]John Friedman.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2004,(4).

[14]胡霞.日本边远后进地区开发模式的反省和发展新方向.经济研究参考[J]. 2005,(27).

[15]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16]佐々木雅幸.創造都市の経済学[M].東京:勁草書房,1997.

[17]陆学艺.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张环宙,周永广,魏蕙雅,黄超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8,(2).

On Evolution Course of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de

——A Cross-disciplinary Review

WANG Zhi-gang,HUANG Qi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Key words]endogenous development;region;evolutional course

[Abstract]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de refers to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within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resources,technology,industries and culture of the region aimed at raising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local people,maximizing benefits of regional economy,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is new theory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volutional course of this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s arise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责任编辑 陈翔云]

猜你喜欢
区域
分割区域
探寻区域创新的密码
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 08:19:22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软件(2020年3期)2020-04-20 01:45:18
小区域、大发展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0
论“戎”的活动区域
敦煌学辑刊(2018年1期)2018-07-09 05:46:42
区域发展篇
区域经济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区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