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

2009-04-29 23:01:14李庆四
教学与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软实力中美关系东南亚

李庆四

[关键词]东南亚;软实力;外交策略;中美关系

[摘 要]随着中美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软实力竞争成为两国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深受中美两国重视并为此倾注了不少外交资源的、独具历史地理和人文特征的东南亚地区,这一竞争就显得特别突出。在东南亚的外交角逐中,美国凭借强大硬实力影响而占据了软实力优势,而中国近年来在该地区的软实力外交成果也是相当卓著的。针对美国的软实力战略,比较和研究两国存在差距的原因,中国才能在这场软实力竞争中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并立于不败之地。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3-0046-09

自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起,软实力作为一种主要通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内外政策等非物质的国际传播来吸引、影响或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越来越引起各国重视。根据奈的观点,尽管硬实力的运用可能是有效的,追求合法化的外交政策可以使国家软实力得到放大。但是如果能劝说或引导其他国家配合自己的政策可能更好,否则将引起憎恶和反感。在其《对复杂组织的比较研究》经典著作中,Amitai Etzioni把实力概念分解为强迫的、规范的和有酬劳的三方面,通俗地讲,就叫军事力量、观念影响和经济实力,[1]或曰强制性的威胁(大棒),诱惑或报偿(胡萝卜),以吸引别人达到与已一致的目标。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一国国际战略的成功将取决于能否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软实力,能否在外交政策中更好平衡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后盾并在不能奏效时诉诸硬实力。硬实力源于国家的合法性及其军事能力,但只有在被接受为合法或符合一般原则时才可能成功。然而硬实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软实力。作为冷战两极之一的苏联硬实力一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其软实力却相差甚远。

一、中美东南亚软实力竞争的背景

对于中美两国而言东南亚具有独特性。虽然它在美国全球战略中未必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美国对华围堵战略而言显然是不可或缺甚至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实,东南亚自身力量虽小,但在群雄环视的亚太地区却设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四两拨千斤的平衡和缓冲作用。作为中国的紧邻并且有密切的历史渊源,东南亚对中国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尽管这里有美国的传统盟友,但并不妨碍中国推行睦邻外交并成为中国软实力外交新的增长点,也是中美两国展示软实力魅力少有的典型地区之一。

以东南亚国家为分析对象,既是剖析美国软实力外交的典型案例,又是检验中国睦邻外交理论的试金石。选择东南亚的依据就在于该地区的历史传统、地缘战略地位及中美两国给予的重视。东南亚的概念与今天的东盟十国基本重合,所以就是东盟国家。东盟曾经是美苏两霸冷战激烈竞争的前沿阵地之一。在美苏夹缝里求生存的东盟小国,冷战后已习惯于以小国推动大国外交,小心翼翼地在大国间维护平衡并利用大国关系谋取利益。中美关系就是利用的对象。中美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竞争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两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核心差异在于各自的外交原则。美国强调的是民主以及与其安全利益有关的目标。比较而言,中国不干涉该地区国内事务的外交更容易被接受。约瑟夫·奈指出,除非华盛顿更多关注软实力,否则它的硬实力将逐渐消失。[2]对于美国而言,其军事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向亚太需要借重于东盟,使其成为它在亚太地区军事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更遑论北美和日本石油消费的一半以上是经由马六甲海运的中东石油。东盟不仅掌握着世界重要水上交通航道,而且资源丰富、经济活力十足,又因其自身组织而引起各方重视。在经济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东盟还将合作扩展至政治和安全领域。与东南亚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显然是取得该地区丰富自然资源和潜在巨大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更是维持与中东地区石油通道的重要环节。

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从1975年至今大致分两种:不同程度的“善意忽略”和在安全利益受威胁情况下的偶尔“接触”。但美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对东南亚国家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早在东盟成立之初,美国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显现。如果不是美国为了在冷战中期遏制共产主义蔓延、尽可能地阻止苏联在东南亚的势力扩张而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对东南亚国家提供帮助并鼓励其一体化进程,东南亚国家单凭自身实力在当时国际环境下是不可能走上联合发展道路的。即使今天美国仍然作为该地区安全和经济的动力源而发挥着软硬两种实力。从软实力角度讲,由于美国冷战时期的苦心经营而使许多东南亚人民深受其大众文化、民主制度、人权政策、自由市场体系、高生活水平和技术进步等影响。由于冷战的束缚特别是支持菲独裁者而招致一些国家反对的结果,美国势力受到了阻止。美国为遏制中国及苏联影响而深陷越南泥沼,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它的压倒地位。然而,对美国在东盟地区影响的最大打击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当时许多亚洲国家相信美国会前来援助它们。但面对陷入困境的东南亚,美国并未像预期的那样伸出援助之手,而是在帮助其近邻墨西哥摆脱金融危机3年之后却坐视东南亚的危机不管,致使该地区传统盟友如泰国对美国失去了信心。东南亚国家不会忘记金融危机发生时美国如何向其国内改革提出种种苛刻要求的。[3](P70)

东南亚是中国成功实施周边外交的重要地区之一。从更广泛角度讲,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娴熟的外交技艺,可以使北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并强调它在该地区的地缘和历史联系。这将有助于把它与西方国家区分开来,通过密切的相互关系而造成有助于中国的环境。[4]中国与东南亚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关系,但是冷战时期却遭遇了挫折。在冷战高峰时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也曾卷入到对东南亚的竞争中,特别是在“文革”前夕狂热地向该地区“输出革命”,结果导致外交陷于被动,致使与中国最早建立外交关系之一的印尼直到1990年才与我复交,从而为美国影响的渗透大开方便之门。自1965年的“9·30”事件起,受到重挫的中国东南亚外交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尚在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各国看待中国的眼光中还充满恐惧与疑惑;现在中国与它们的互信与合作明显地加强了。在东南亚看来,中国软实力包括“经济利益,共同的准则和价值观,对非冲突问题的合作,对中国产生的新热情,旅游和教育的共同利益,外交风格以及华人社区网络和相互的利益等。”[5](P111-112)虽然仍担心中国在亚洲独大的前景,但各国一致认为中国目前在东南亚追求的目标有利于各方利益。

中国是包括东盟10+3和东亚首脑峰会等多边组织越来越积极的参加者。由于后者不包括美国而使中国地位更突出。对于亚洲地区论坛,长期以来中美两国以不同的立场来看待。美国倾向于把它看作制约中国的工具,同时可能也是对其以条约为基础的东亚安全安排的威胁。[6](P356)中国作为主要外援提供者及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有效地改善了与该地区主要国家的关系,使美国逐步发现要动员东南亚国家反对或遏制中国变得越来越困难。[7]正如英国卫报的文章所说,中国的重要性是明显的。首先,这是中国的后院,它在这里确立中心地位的能力对于其成为全球大国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其次,东亚将注定成为全球事务的核心,这是冷战时期欧洲扮演的角色。第三,美国仍旧是该地区主宰性的安全角色;但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将是美国影响的下降。[8]

考虑到美国在东南亚的长期经营,特别是其拉拢了几个军事盟友的情况下,在如此短时间内能够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并继续保持有利发展势头不减,可以说中国对东南亚的软实力外交成果是相当卓著的。

二、中美在东南亚软实力竞争的表现

尽管中美两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影响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但美国的超强地位还是显而易见的。德国《时代周报》主编约瑟夫·约菲曾说,美国的软实力甚至强于其经济与军事资源:“美国文化,无论其通俗还是高雅,都向外辐射着只有罗马帝国时代才有的炽热,而且手法更新颖、迂回。罗马和苏联文化都止步于各自的军事控制范围。美国软实力才真正造就了一个日不落帝国。”[9]

对中国而言,东盟既是紧邻又是对其国家安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区,当然也是中国参加东盟地区国际事务的理想舞台。北京的软实力外交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通过更多的援助与东盟建立牢固的政治和经济联系;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及其他计划探索全面合作框架;通过半官方项目加强文化吸引力并推动对中国的理解。[10]中国对东南亚的援助已经超过了美国。比如,2002年中国对印尼的援助是美国的两倍,2006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美国的四倍,对老挝的援助是美国的三倍。[11](P3)在东北亚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成为文化传播、跨文化交流和中文学习的场所,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自2004年起,中国已派出2 000多名志愿者和教师在35个国家从事汉语教育,其中包括印尼、老挝、新加坡、泰国和越南。[12]这些民间外交成为影响当地文化和社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就把东南亚地区列为反恐战争的第二前线。分析人士指出“9·11”以后的美国外交过于单一地关注安全与反恐,外交思维越来越陷入“非敌即友”的简单模式。[13]美国宣扬的价值理念与其大相径庭的实际行动腐蚀了美国的世界影响力。运用软实力促进人权与法治必须遵守三个重要原则:言行统一,自己首先做到教导别人要做到或谴责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尊重、遵守国际法;支持国际组织与国际体系。然而,布什政府屡次违反了这三个原则,造成美国软实力的下降。而且,东盟国家对美国把中国视作“竞争者与潜在地区对手”感到恐慌,对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同样感到不自在,尤其是穆斯林人也把美国对恐怖主义的战争看作对伊斯兰教的战争。[13]为了改变在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2004年美国与新加坡签订了安全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并通过全面军事合作以及启动一项计划在5年内提供1.56亿美元的资助推动旨在加强两国年轻人交往的教育项目,最终完全改变了与印尼的关系。[14]美国派驻东盟的大使就是为了向该组织表达良好愿望。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更加重视软实力外交,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2005年底的印度洋大海啸掀起了美国对东南亚外交竞争的高潮,其主要对手就是中国。东盟地区因此成为中美展示软实力魅力的理想试验场,在这里的魅力攻势成败自然关系到两国在当地国家的受欢迎程度。美国从一开始的漠然和反应迟缓,到布什派遣国务卿鮑威尔和胞弟、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前往泰国、印尼和斯里兰卡访问,再到加大援助力度的做法,表明美国逐渐认识到可以把海啸灾难变为一个政治机会。美国希望利用“海啸外交”改变因反恐中的单边主义和伊拉克战争给国际社会尤其是伊斯兰世界造成的不良印象,把“霸主”形象扭转成“领导者”,希望利用援助换取有关国家对其全球战略的理解和支持。正如鮑威尔公开表示的那样,救援灾区是“对美国安全的投资”。布什政府还启动了与东盟领导的年度会晤机制,并为共同解决从毒品走私到良好施政的一系列问题创立了美国—东盟密切伙伴关系。美国与泰国举行的每年一度的金眼镜蛇军事演习,与菲律宾达成的军事访问协议,与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签署的通过马六甲海峡的双边协议等,都反映了美国在该地区存在的程度。一些分析家把美国称为传统离岸平衡手:在为该地区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确保自身利益得到最好保护。[15]为了扩大与本地区的贸易关系,华盛顿还与新加坡和其他东盟国家开启了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进程。[16]

美国人以十分复杂的心态看待中国软实力在东南亚上升。无论褒扬还是批评,美国都看到了“中国星”上升的事实以及其中的不平衡性。正如乔舒亚·科兰兹克在《魅力攻势》一书中反映的,多数美国人的著述都从消极而非积极的角度看待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如何描述一个真实的中国,美国人似乎也在矛盾中拿捏着分寸。《华盛顿邮报》就说,海啸之后中国才能知道它还需要怎样的努力来挑战亚洲经济巨头日本和军事主导美国。在东南亚,中国扮演的仍然是随从而非领导。[17](P341)比如2004年的海啸,美国在48小时内就联合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组织了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紧急救灾行动。作为3.46亿美元一揽子救济计划的一部分它派出了16 000名军事人员,20多艘舰只,100架飞机,随后又提供了6亿美元的附加援助。没有任何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能够协调这样的反应。面对前所未有的灾难,全世界都转向美国寻求领导。无论美国是否觊觎这一角色,它仍然是真正的亚洲领导。尽管伴随中国快速发展的是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的上升,中国给人留下的最大印象还是经济力的增长,而在军事和文化软实力方面仍相对滞后。2008年6月17日由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韩国东亚研究院合作,对美、中、日、韩等国软实力比较的民众调查报告显示,美日韩越四国半数以上的民众都认为,尽管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增强将使其成为亚洲未来的领袖,但中国在亚洲的软实力综合指数依然落后于美日。该委员会主席波顿指出:“中国仍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加强其软实力,尤其是外交、社会和文化领域。中国仍需要努力争取本区域的民心和认同感,加强其在亚洲的信誉”。[18]但总体来说,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价相对东北亚和美国的评价更乐观。

中国随着全球影响力的不断上升而拥有越来越多的牌,用世界银行Ng和Yeats的话说就是“中国的崛起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19]而东盟对华立场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认为中国并不构成真正的安全威胁,主要挑战在于经济领域。约瑟夫·奈认为“尽管中国的软实力远不及美国,但要忽视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愚蠢的,现在到了美国需要对亚洲软实力平衡给予更多关注的时候了。”[20]美国的担心之一是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自由贸易谈判时被排除在外,特别是中国无条件的援助及与东南亚日益增长的经济一体化将抵消西方国家推动政治、经济改革,剪除腐败并保护环境的努力。但中国的援助推动了东南亚的发展,而且并不排除其他国家的援助项目和目标。许多情况下中国承担的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或者不愿承担的项目。[21](P5-6)尽管不少东南亚国家并未放松对中国的警惕(正如其与美国的各种安全协定),但也不认为中国将会征服它们。换句话说,它们拒绝接受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

过去10年中国对东南亚的政策经历了重大转变:冷战时期对该地区的革命输出,1979年中越边境冲突及90年代与南中国海邻国的领海分歧,都制约了其与该地区国家关系。但1989年政治风波后几乎整个世界都试图孤立中国时,东盟国家伸出了友谊之手。[22](P26)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强调相互利益或软实力,由于中国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稳定了该地区经济而赢得广泛赞誉。正如Alice Ba评论的那样,“具体而言,(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展示其作为伙伴甚至地区领导的政治和经济观念的机会……东盟发现IMF的条件对于受害国家的具体经济和政治环境而言,是干涉性的,不适当的,不敏感的;然而他们最不满意的是美国,它不仅与问题成堆的IMF条件脱不了关系,而且被认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谋求私利。”[23](P635)可以说,没有任何决定比北京顶住种种压力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并为稳定泰国和印尼等金融局势通过IMF提供基金的措施更重要了。2002年中国还与其他声称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的各方签订了南海行动宣言,降低了在该问题上的争议程度。尽管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可能使日本、菲律宾也许还有澳大利亚认为有必要加强与美国的军事联盟关系,但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吸引力及其友善的外交政策同样能减少对传统军事联盟的需要。即使是中国经济力量还不及日本,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已超越对方。[24]

作为该地区魅力攻势的一部分,中国通过灵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地区组织,提供重要的外援,加强经济联系,与东盟国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共同利益,特别是东亚峰会成为双方进一步发展关系的重要步骤。[25](P24)中国影响其他国家行为日益增长的能力主要来自提供的外援、贸易和投资。200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已超过美国。中国还通过外交及其发展模式和古老文化等发挥影响。海外华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取得比美国更大的政治和文化软实力影响,至少在一些国家是这样。人口规模虽然不大但经济实力雄厚的东南亚华人华侨,长期扮演着中国与当地国家交往的桥梁和联系纽带。2007年一项皮尤调查发现,29%的印尼人和27%的马来西亚人对美国有好感,而83%的马来西亚人和65%的印尼人对中国有好感。

中美两国政体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在中国政治精英眼中,美国试图按照自身形象塑造世界,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无疑成为美国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美国的选择可能有以下方面:加强与东南亚盟友的关系;通过贸易和增加援助力度等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以抵消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吸引力;提出新的民主发展计划,特别是在印尼;加入东亚首脑峰会;加强与中国的对话;把日、澳、印国家引入东南亚合作进程抵消中国的势力。反过来,中国一直警惕美国势力渗入他国内政,密切关注其“颜色革命”及所谓“亚洲民主联盟”,认为这是美国在鼓励和操纵对现存政府的打击。美国软实力的扩张和运用是其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灵巧地”集于一身的产物。讽刺的是,尽管美国认为美国使世界运转自如,没有美国领导世界很快会陷入危险、混乱和破败之中,过去6年来,中国通过软力量推动独裁、而美国通过硬力量推动民主的结果是中国的全球形象比美国更正面。[26]

三、中美东南亚软实力外交的影响

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的,是硬实力的衍生物并取决于硬实力的大小;如果没有硬实力,根本谈不上什么软实力。决定软实力的有效因素最终毕竟是硬实力,软实力竞争只是硬实力竞争的反映而已,正如美国大海啸援救努力在当地产生的好感证明的那样。[27](P133)中美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竞争从性质上讲优于过去的意识形态竞争。如果意识形态是强人所难地施加自己的影响,那么以其内在文化价值而主动征服人的深具魅力的软实力竞争,由于竞争对象自愿接受和模仿而优于意识形态竞争。如果意识形态竞争因其破坏性而为竞争对象所抵制,那么软实力竞争就因其和平和互利的特点而成为当地国家的理想选择。因此,对于实现该地区国家利益而言,并未必需二者取一,可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中美。

由于布什总统及赖斯国务卿一度错过了东盟论坛会议,东南亚国家认为华盛顿在忽视其重要性。美国官员把2004年12月的亚洲海啸看作推动美国与亚洲国家安全合作的机遇,并表示与印尼和越南的海啸合作联盟比美国与泰国和菲律宾的关系更重要。美国加强对东南亚软实力外交攻势必将并且已经产生了影响,如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要求缅甸重返民主道路并释放昂山素姬。[28](P551)美国施压人权和宗教自由问题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越南国内政治自由,使华盛顿能够声称与越南日益增长的伙伴关系并不与美国支持普适性原则相冲突;[29](P85)东盟成员身份也不排除盟友或与美国达成共识,美国仍然长期维持了与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的盟友关系。国际社会同样流行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游戏规则。西方运用其优势话语权营造下的国际道德制高点指责中国民主人权等,其实更多的只是攻击的借口。正是由于软实力外交使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有所抬头,一些国家重新发现了美国可以抵消中国影响的功能。它们配合美国战略的表现背后,不无对华施压的意图。

在美国通过遏制中国威胁的安全机制而实现其地区介入目标时,地区内许多国家现在却把北京看作需要追随而非排斥的对象。因为东南亚国家仍然记得中国在1997—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允许地区国家贬值货币并帮其恢复金融秩序。这与西方政府提出为便于参与挽救其债务危机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等要求截然不同。中国对该地区的外交经常表现出同情和支持,提供的援助没有条件,而西方则附加了民主、快速经济自由化和妥善管理援款的条件。[30]由于中国提供的是不附带其他国家一般附带条件的援助往往能收到更好效果,不仅赢得了该地区政府的好感,而且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崛起无论是否以和平方式实现,都将对美国在东亚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构成挑战。

对许多分析家而言,中国的影响在东南亚及其他地方主要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意味着亚洲国家不会冒险与其为敌。[31]过去10年,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额、增加比例以及相对于美国的贸易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其他合作倡议的进一步实施,东南亚国家经济对中国越来越依赖或一体化的结果更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尽管美国仍然是该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这一重要性正在下降。[21](P9)因此,美国发现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菲律宾,[32]并逐步重新获得、改造和强化了其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和干预活动。2010年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生效时,2004年首次达成的(也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将自动生效。届时年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成为继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世界第三。2008年美国国会CRS报告认为,“随着东盟经济不断依赖并与中国实现一体化,中国通过‘软实力的影响也不断增长。”[30]但李光耀指出,大部分亚洲领导人相信美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作为世界最强大最活跃经济体并仍然是东南亚地区主要外来投资者。

根据奈的观点,中国软实力在所有方面都有助于推动北京在亚洲的外交。首先,中国的文化吸引力正在经历复兴。她灿烂的文明赢得了邻国尊重,近年正经历着中文学习热和外国学生中国留学热。中国的成功也赢得了羡慕,过去30年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北京在地区和国际组织中越来越活跃的外交攻势与其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一起,在发展中国家赢得了赞誉。中国文化传统在据估计有3千万华人的南海周边国家深受欢迎。因此,北京正在把自己的软实力运用在东南亚这个能够认同中国历史和文化信息的近邻,[27](P127)而本地区多数国家并不把中国看作威胁,更不希望追随美国战略而与中国对抗。尽管没有国家与中国结盟,但许多国家能容忍中国崛起。诸如越南、泰国、菲律宾甚至韩国都可以与美国进一步密切或建立联盟关系,但并没有选择这样做。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的软实力战略取得的功效,这一战略同样能够在世界其他地方发挥作用。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福布斯》上著文指出,虽然软实力概念并非中国原创,但中国对这一概念在外交中的运用已臻完美。除美、日两国质疑中国军费开支扩大和反卫星试验的意图外,其他亚洲国家都没有对中国崛起表示过分忧虑。这足以证明中国软实力外交的成功。中国软实力成功之道,言论上的安抚在其一,经济利益上的联合在其二。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日本、印度尚未能如此,就是因为中国能跨过国内利益矛盾(进口与出口,农业与工业),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利益出发做出外交举措。中国希望东盟与中国一起迅速发展,把自己未来的经济利益与东盟联系在一起。[31]李光耀不认为中国会在军事上与美国竞争,因为中国领导人深知苏联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过分注重发展军事与国防而忽视民生,从而使其从内部瓦解而不是从外部被攻破。中国决不会步苏联的后尘。

四、有关启示及建议

中国外交战略要求围绕各个时期国家利益而制定。有学者形象地指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现在面临的是如何解决“挨骂”问题。中国动辄被西方丑化的事实表明,外交操作还需要更细腻周到,着重过程与效果,而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常言道,树大招风。鉴于中国的块头过于庞大,外交行动一般不宜强调规模效应,而应善于化整为零,化有形于无形,以消除对方的压力。中国传统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外交斗争有理、有利、有节仍符合时代要求。

中国崛起引起的中国威胁问题仍不容忽视,其中能源安全及对外贸易压力更为突出。中国和平融入现存世界体系的第一要务,乃在于正面解释自己的基本思路,而不是用涉及国际战略手段和方法的“和平”论调回避现实或说服世界。[33]毕竟,历史和现实一再昭示世人:保卫和平与发展的最终手段是强大实力。当然一国的力量或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或军事数字。擅长运用手中资源或善于借力使力,都是实现以小搏大外交目标的方法。信奉崛起大国和衰败大国力量接近时注定发生冲突的权力转移论者认为,在东南亚美国的力量可能与中国的抱负发生冲突。[16]但中国影响的扩大并不意味着非要排除美国的存在。正如科兰兹克说,美国软实力下降大部分是出于自身原因;中国软实力确有上升,并不是中国刻意利用美国软实力下降来提升的。但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更加一体化,美国的影响势必受到更多制约。[3](P76)然而,必须关注的是美国以反恐为由加紧军事存在并借此增加各项援助大有重返东南亚的势头。

在面对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多做贡献的“捧杀”行为时,同样需要冷静以待,不为所动。2004年美国外交政策中心的约书华·拉莫所界定的中国发展模式即对政治体系的强力控制+市场经济的“北京共识”,对于不少亚非拉国家来说比“华盛顿共识”更具吸引力。中国对东南亚的援助就以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增长、对双方能产生互利影响的方式进行,反对自私地谋求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但正如莫顿·阿卜拉莫维兹针对亚洲的胜利主义思潮所警告的那样,经济力本身并不足够,因为在相互依存的世界,希望以自己的名字给这个世纪命名者,必须有发挥影响力的政治力量和价值体系。[34]

软实力竞争作为硬实力竞争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突出软实力并不意味着放弃硬实力。科兰兹克认为,随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中国在东南亚的受欢迎度大大上升。但中国受欢迎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对中国不存在畏惧心理。[35]随着中国在海外利益的不断增加,中国人在海外被绑架的事件频繁发生,表明尽管中国与超级大国地位仍有相当距离,但不幸的是超级大国的副作用已提前显现。

也有人认为无论中国对东南亚的目的如何,它的软实力影响被夸大了,那里的朋友也是暂时的。[33](P17)尽管中国的软实力在上升,但在东南亚仍不具备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实力,与美国合作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的方式。正如洛伦佐认为,中国应该清楚,受到批评与指责是每一个现代社会成员都要面临的挑战。“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这样的压力。因此,中国应该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批评与压力。”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国不期望别人投来的都是赞许的目光,也会有足够的智慧对待怀疑、批评和反对。

参考文献:

[1]Amitai Etzioni.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5.

[2]Perspectives on the United States,The Power of Persuasion,Dual Components of US Leadership,A Conversation with Joseph Nye[J].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Vol. 24,No. 4,Winter 2003.

[3]Joshua Kurlantzick.Pax Asia-Pacifica? East Asian Integr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J].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Summer 2007.

[4]Fu-kuo Liu.Chinas Embrace Leaves US in Cold[N]. Asia Times,May 16,2008.

[5]Bronson Percival. The Dragon Looks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Century[M].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2007.

[6]Michael Yahuda.The Evolving Asian Order: The Accommodation of Rising Chinese Power[A]. in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 Chinas Rise in Asia and America[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7]中国静悄悄走向超级大国[Z].http://www.

5seecn.com/world/2005/9436.html.

[8]Martin Jacques.Cold War Take Two-US v China Will Soon Be the Dominant Fault Line of Global Politics[N]. The Guardian,Saturday June 18,2005.

[9]国际关系专家:中国软实力提升损害了美国? [N]. 环球时报,2008-04-11.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08-04/11/content_7957331.htm.

[10]H. H. Michael Hsiao,Alan Yang.Ins and Outs of a China Courtship[N]. Asia Times,Dec. 4,2008.

[11]Joshua Kurlantzick.Chinas Charm: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Soft Power[Z].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Policy Brief,No. 47,2006.

[12]http:// www.hanban.edu.cn/en_hanban/cont-

ent.php.(accessed on 2008/11/13)

[13]Diane K. Mauzy,Brian L. Job.U.S.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Limited Re-engagement after Years of Benign Neglect[J]. Asian Survey,Vol. 47,Issue 4,2007.

[14]Ann Marie Murphy.Indonesias Decade of Democracy Deserves U.S. Recognition and Support[Z]. PacNet,Pacific Forum,CSIS,No. 54,Oct. 23,2008.

[15]Surin Pitsuwan.U.S.-ASEAN Cooperation[N]. The Japan Times,March 6,2008.

[16]Victor D. Cha.Winning Asia: Washingtons Untold Success Story[J]. Foreign Affairs,Nov./Dec. 2007.

[17]Jonathan D. Pollack.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sian Security Order: Assessing Chinas Impact[A]. in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 Chinas Rise in Asia and America[C].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18]Soft Power in Asia: 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Z].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and the East Asia Institute,Jun. 2008.

[19]Phillip Day.Chinas Trade Lifts Neighbors[N]. Wall Street Journal,Aug. 18,2003.

[20]Joseph Nye.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N]. Wall Street Journal,Dec. 29,2005.

[21]Thomas Lum,Wayne M. Morrison,Bruce Vau-

ghn.Chinas“Soft Power”in Southeast Asia[R]. CRS Report for Congress,Jan. 4,2008.

[22]David Shambaugh.Return to the Middle Kingdom?[A]. in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23]Alice D. Ba.China and ASEAN: Renavigating Relations for a 21st Century Asia[J]. Asian Survey,Vol. 43,No. 4,Jul./Aug. 2003.

[24]符祝慧.日媒体:中国经济实力增强 对亚细安影响超越日本[N].联合早报,2008-07-21.

[25]Kerry Dumbaugh.China-U.S. Relations: 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R]. CRS Report,Jan. 22,2008.

[26]Tony Corn.The Revolution in Atlantic Affairs [N]. Real Clear Politics,Aug. 21,2007.http://www.realclearpolitics.com/articles/2007/08/the_revolution_in_transatlanti.html.

[27]Toshi Yoshihara,James R. Holmes.Chinas Energy-Driven“Soft Power”[J]. Orbis,Winter 2008.

[28]David C. Kang. Why Chinas Rise Will Be Peaceful: Hierarchy and Stability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J].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Vol. 3,No. 3,Sept. 2005.

[29]Daniel Twining.Americas Grand Design in Asia[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Summer 2007.

[30]Brian McCartan.ASEAN Tightens up to Ride China Rise[N]. Asia Times,Dec. 17,2008.

[31]Lee Kuan Yew.Chinas Soft-Power Success[N]. Forbes,Jun. 18,2007.

[32]Herbert Docena.In the Dragons Lair: US Prowls for China in the Philippines[N]. Feb. 28,2008.

[33]相蓝欣.戒言崛起,慎言和谐[N].联合早报,2006-03-23.

[34]Tom Doctoroff.China Rising? Yes. Chinese Century? No.[N]. Huffington Post,Aug. 11,2007.http://www.huffingtonpost.com/tom-doctoroff/china-rising-yes-chine_b_60079.

html.

[35]Joshua Kurlantzick.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oft Power Diplomacy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east Asia

LI Qing-s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Key words]Southeast Asia;soft power;diplomatic strategy;Sino-American relation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the competition in soft power becomes a major issue,especially in Southeast Asia,an area with unique historical,geographical,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where both countries have invested much in terms of diplomatic resources. In this diplomatic tournament in Southeast Asia,the United States has relied on its tremendous hard power to obtain advantages in soft power. China,on the other hand,has gained much by resorting to her soft power diplomatic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in this competition of soft power,China has to adopt effective strategies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is purpose,it is necessary to compare and study the causes that have le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erms of soft power.

[责任编辑 刘蔚然]

猜你喜欢
软实力中美关系东南亚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26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海峡姐妹(2017年10期)2017-12-19 12:26:28
HARD CELL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食(2016年8期)2016-08-21 13:57:50
美俄聚焦东南亚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军事历史(1989年4期)1989-08-16 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