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渝华
小米店的“瘦鹅理论”
1917年1月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湾省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
童年的王永庆是在贫困的记忆中度过的,他穿着用面粉袋改做的裤子,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戴着一顶破草帽、用一块破布包上几本书,然后赤脚在泥泞的山路上飞跑。不过,他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就此辍学。
15岁那年,王永庆听了祖父的话,决心走出山区闯天下。他赶了两天的山路孤零零地到了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这个15岁的小工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小伙计,在送米的过程中,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着大人讨价还价。第二年,已经学得一席本领的王永庆决定“单干”,他找父亲帮他借了200块钱做本钱,自己开了家小小的米店。
他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说动一些住户试用他的米,主动送货上门;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类似现今“客户档案”的东西,哪家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一一记录在案。而为顾客送米时,他总先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然后将陈米铺在最上面,让顾客记忆深刻并为之感动。
在上世纪的1933年,如此经营理念可谓意识超前、不可思议,王永庆的米店很快超过了同行店家。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将加工链条拉长”,同样获利颇丰。
“饥饿的瘦鹅,生命力坚韧,胃口好,一有食物吃很快就肥起来。”王永庆拿瘦鹅自比,“我幼时无力上学。长大后必须做工谋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身无专长的人,永远只有吃苦耐劳才能弥补不足。”
他推崇的理念是,要学习瘦鹅忍饥耐饿、一有机会就拼命壮大的精神。
逆境中的蝶变
从一个有点钱的小老板到受人膜拜的企业家,王永庆的蝶变始于台塑集团的创办。这在无形中也展示了其在逆境中把握机会的超强本领。
50年代初,台湾当局推出一个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援兴建石化工业的基本原料“聚氯乙烯”。台湾的那帮最多类似于土财主的“企业家”们或“看衰”或“没有概念”,不愿接手,其后,政府便将目标盯在了在银行里有很多钱的王永庆身上。虽然王永庆对塑胶产业也是一知半解,不过他觉得是个机会。他的决定引来一阵哄笑,还由此被嘲讽为“全台湾最自不量力的人”。
王永庆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和深入细致的调查,他的判断是: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塑胶厂建成投产,不过,事与愿违,首批产品100吨,只销出了20吨。
商业的法则通常是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不过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下令扩大生产!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不敢再跟着他冒险,纷纷退出。王永庆背水一战,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他的论断是,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能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企业家最强的本领在于总能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判断大局。其后,产品价格降低、销路打开,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至此,王永庆的塑胶帝国由此建立,直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低潮,企业倒闭、关停比比皆是。逆市中,王永庆再度出击,决定启动美国投资计划。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好转,刚并购完的数家工厂生逢其时,王永庆由此又多了一次神来之笔。
逆市中把握机会一直是王永庆恪守的经营之道,也正是这种在逆市中不断把握机会,创造奇迹的不凡之举,他一步步地走到了“经营之神”的顶端。
成就“经营之神”
“经营之神”除了深邃的经营思想外,还有一套王永庆式的独特用人之道,其最为精辟的当属“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套方法。
“压力管理”通常都令台塑主管们谈“压”色变。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声色难辨地听他们报告,然后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主管们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近乎拼命,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因为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了然于胸。很多人由此都患有胃病,医生们戏称为“台塑综合征”。
王永庆的“奖励管理”却极为慷慨。除了日常的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外,私下里,王永庆还发给干部们红包。1986年台塑的红包发放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课长、专员级新台币10万~20万;处长高专级20万~30万;经理级100万,特殊有功人员还有200万~400万的杠上开包。业绩突出的经理们每年薪水加红利可达四五百万元,少的也有七八十万元。
虽然对员工颇为慷慨,不过在内部管理上,降低成本却是“经营之神”最为在意的看家本领,他一直信奉一个最简单的理论——“价廉物美”。从这个信念出发,他孜孜不倦,“所有能降的成本几乎都降了下来”。
台塑集团电梯维修便是一个较好的例子。长期以来台塑的电梯均委托代理商维护与检修,每年的维修费用达约20万美元,且维修效果并不理想。
王永庆决定解除代理商,将所有电梯的维修工作收回,让自己集团下的长庚医院工务部门来负责维修。维修小组由七人组成,每年付给小组20万美元的电梯维修费用,长庚医院工务部门抽取三成,小组一年的实际收入为14万美元,由七人平均分配,人均年收入可达二万美元。
如果完全按雇工方式管理的话,每人每年只能有1万美元的工资收入。改变为成本中心方式之后,每人年收入增加了一倍,同时,集团还省下了三成即六万美元的费用支出。
80年代初,王永庆在美国兴建石化原料厂,计划将部分PVE原料运回台湾。
王永庆组建了自己的船队,原来每吨100美元的运费,降到40美元左右。
链接:王永庆经营的十个秘诀
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
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
大洞策略:挖洞就要挖大洞,借钱就要借大钱;
基层做起: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
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风险防范: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