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概述

2009-04-29 22:13李怒云杨炎朝
开发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

李怒云 杨炎朝 何 宇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国际气候公约相关规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阐述了发展碳汇林业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以及林业碳汇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在国际碳市场的推动下,促进了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介绍了中国实施的全球第一个《京都议定书》规则的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介绍了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和运行,为企业和个人搭建了“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自愿减排的平台,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市场、绿色碳基金;林业碳汇

中图分类号:X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95—03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1.“碳汇”问题产生的国际背景

1.1温室气体增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05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为379ppm,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之前的280ppm。预计未来20年,每10年全球平均增温0.2℃,如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2000年水平,每10年仍会继续增温0.1℃;如以等于或高于当前速率继续排放,本世纪将增温1.1~6.4℃,海平面将上升0.18米~0.59米。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该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8~4℃,海平面升高18厘米~59厘米。

第四次评估报告称,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与人类大规模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因此,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相反,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就称之为“碳源”。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主要是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汇),即增加碳汇。于是“碳汇”成为了一个新的话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2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

遵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事实,《京都议定书》要求签约的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即附件一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为有效实现附件一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制定了联合履约、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三种灵活机制,帮助附件一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义务。

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吸收温室气体的项目。项目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指标;排放贸易是指那些已经完成了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可以把超额完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与清洁发展机制原理相同,只不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开展的项目合作。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这三种履约机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唯一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机制。这个机制既能使发达国家以低于其国内成本的方式获得减排量,又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先进技术和资金,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清洁发展机制被认为是一种“双赢”机制。

1.3林业成为碳汇的重点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条款中,充分认可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因此,在第一承诺期内,把造林再造林列为唯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即附件一国家可以通过到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再造林项目,所获得的碳汇(碳信用额度),可用于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避免削弱环境效果,《京都议定书》规定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一国家每年从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中获得的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1%。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此,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正式启动并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1.4森林的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就是“汇”。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的这种碳汇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乃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森林管理,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大力开发与森林有关的生物质能;加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林地行为的防控;增加木材使用,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将会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而且,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2.国际碳市场发展概况

2.1国际碳市场产生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催生了国际碳市场。由于碳信用指标可以跨越国家界限进行交易,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形成了履行《京都议定书》协议的“京都市场”和不以履约为目的的“自愿市场”。近些年,由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以及国际各类“碳基金”的推动,国际碳市场发展较快。2007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与交易额分别为2 300万吨与7 200美元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国际碳市场的交易量有可能达到3 000亿美元。

2.2国际碳市场中的碳汇交易

碳汇交易是国际碳市场中的组成部分,但规模很有限。2006年,森林碳汇(碳信用)交易额只占到“京都市场”的l%(摘自美国林业者协会(the 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的报告)。因为目前国际碳市场特别是“京都市场”中交易的绝大部分是减排项目,既减少排放源的项目,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甲烷回收等;而林业碳汇项目由于涉及较为复杂的技术环节和要求以及较高的交易成本,使得大部分附件一国家如欧盟、加拿大等不接受“京都规则”的林业碳汇项目。截至目前,全球通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批准注册的林业碳汇项目只有2个(中国和印度各一个),其中第一个是“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而在“自愿市场上,林业碳汇项目相对较多。”一是一些

区域性气候变化政策的要求。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的政策,允许工业能源企业通过购买造林产生的碳汇来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二是一些环境组织或者企业自发倡导,也包括一些个人自愿参与的活动,出资直接造林或者间接购买造林累积的碳汇,树立企业环境形象、展示社会责任。不过,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市场准入政策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有所改变,各种自愿购买碳汇的行为会越来越受到环保组织和一些企业的重视,国际碳市场的碳汇交易总体将呈现上升趋势。美国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到2012年,森林碳汇在国际碳市场的比例将可能达到10%。

3.我国碳汇林业发展现状与意义

3.1碳汇林业概念

中国虽然目前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8.6%增加到现在的18.2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全球的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但亚太地区的森林是增加的,主要来自于中国。中国每年净增加森林面积300多万公顷,弥补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所谓碳汇林业即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的林业活动。也就是要遵循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增加森林碳汇功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为目标,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的林业活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公民积极参与造林增汇活动,展示社会责任,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大规模植树造林不仅提高了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也吸收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两项合计51.1亿吨。全国森林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同期工业排放总量的8%,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重要贡献。

3.2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

作为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即“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为全球林业碳汇项目作出了有益探索。该项目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获得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下再造林碳汇项目。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马尾松、枫香、大叶栎、木荷、桉树等树种,预计在未来的15年问,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美元/吨的价格,购买项目产生的6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目前,购买碳汇的资金已按年度到位。该项目的实施,为周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迁徙走廊和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有效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为当地农民提供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4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有5 000个农户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获得收益。

3.3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建立与运行

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对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平台,既能增加森林植被,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又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企业志愿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企业自身长远发展抢占先机。这个平台就是2007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共同发起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截止2008年底,中国绿色碳基金已获得3亿多元人民币,在全国10余个省区完成碳汇造林200多万亩,预计今后的10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000~2000多万吨。

此外,一些个人也积极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以吸收自己日常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消除碳足迹”。为了充分体现生态服务市场的概念并与普通的公益捐赠有所区别,国际上将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购买”二氧化碳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和个人的出资造林是有回报的,这个回报就是森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因此,凡是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的企业和个人,所造的林木都要按照规定的计量方法计算碳汇,并且在网上予以公布。目前,中国绿色碳基金在“中国碳汇网”上为企业和个人都建立了“碳信用”账户;个人捐资可获得公益性免税发票、购买凭证(表明买到碳汇的数量)和车贴。目前个人捐资已在北京八达岭林场营造了碳汇林。

3.4我国发展碳汇林业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森林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造林大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不仅保护和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环境,也为全球减缓气候变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林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实施碳汇林业项目,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意义重大。一是充分发挥我国林业在当前和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作用,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二是加快我国林业与全球热点问题、特别是国际森林进程的结合步伐,进一步提升我国林业地位;三是拓宽林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改变生态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格局。引人民间资金参与植树造林,探索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同时推动我国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补充完善国家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四是有利于推进我国造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碳汇交易的额外收入,激励造林者“种一棵、活一棵、成才一棵”,为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IPCC作为国际气候变化问题评估的权威机构,于1990、1996、2001、2007年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

②造林是指在过去50年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再造林是指在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工造林活动.

③世界银行.国际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2008年报告,2008,(05).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张小全,武曙红.中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指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周洪,张晓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初探[J].中国林业,2003

[4]赵景柱,肖寒,吴刚.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价值量评价方法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

[5]周晓峰等.森林生态功能与经营途径[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S. Solomon, D. Qin, M. Manninget al. l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1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New York: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7]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 2008. Forest Offset Projects in aCarbon Trading System. http://www.safnet.org/fp/documents/offset_projec-tions_expires12-8 -2013. pdf

[8]The World Bank. 2008.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8.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NEWS/Resources

(责编:启方;校对:正融)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
北极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破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密码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衡水市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