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和青枯病的区别及防治

2009-04-29 00:44全健瑞董勤成
吉林蔬菜 2009年4期
关键词:维管束青枯病变色

全健瑞 任 冲 董勤成

马铃薯环腐病、青枯病为细菌性病害,近年危害愈来愈重,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两种病害皆造成植株枯萎,但青枯病不变色;环腐病还有一种症状为枯斑型。病菌在种薯内越冬,从伤口侵入造成系统侵染。通过检疫,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地,合理轮作和施肥,加强田间管理,辅之以药剂,对两种病害实行综合防治。

1危害

1.1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是国内植物检疫性病害,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发病株率12.4%~15.6%,严重田块22%左右,块茎发病率7.6%~10.2%,一般减产5.8%~12.2%,严重者达20%以上。常造成马铃薯烂种、死苗、死株,储藏期间病情发展造成烂窖,对产量及块茎质量影响极大。

1.2青枯病:近年来,当地马铃薯青枯病发生越来越重,已经上升到除病毒外最重要的病害,一般病田率47.3%~62.8%,病株率15.6%-25.4%,危害程度18.5%~23.3%,块茎发病率8.9%,重者达40%以上,平均损失鲜薯12.5%,给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好多农户只好放弃马铃薯而改种其他作物。

2症状

2.1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一般在现蕾至开花盛期发生。地上植株和地下块茎均表现明显症状,以植株系统性块茎沿维管束呈环状腐烂为其典型症状特点。

植株系统性症状,因品种不同而表现有萎焉型和枯斑型。萎焉型:多数从现蕾期开始发生,开花期发生最多,发病初期,植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萎焉下垂,上部叶片沿中脉向内弯曲,呈失水状萎焉,叶片变灰色,部分枝茎或整株枯死,但叶片不脱落。剖视茎基部,维管束变为淡黄色至黄褐色。枯斑型:从植株基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初期叶尖、叶缘呈褐色,叶肉呈黄绿色或灰绿色而叶脉仍为绿色,成斑驳症状,后期叶尖叶缘逐渐于枯,叶片向内纵卷,重病株生长矮小,叶片上呈现枯斑后随即整株枯死。多数品种可表现有两种症状类型,但以其中一种为主。

块茎发病:轻病薯外表无明显症状,纵切病薯,自尾部开始,维管束呈淡黄色或乳黄色;重病薯维管束变色部分可达一周,维管束淡褐色或褐色,用手挤压变色部分有黄白色菌脓溢出,严重时薯肉与皮层部分分离,经贮藏越冬的病薯芽眼常变暗褐色而干枯,甚至整薯腐烂。病薯播种后,病重的造成烂种、死芽或死苗,轻的出苗后即成病株。

2.2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主要危害马铃薯的根、茎、叶,最明显的症状是枯萎。植株染病后田间表现为:病株矮缩,下部叶片先萎焉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萎焉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有时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支萎焉,其它茎叶生长正常;植株基部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薯块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浸状,并有脓液,切开薯块,挤压时溢出乳白色菌脓,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2.3两种病害的症状区别:从叶片萎焉过程来看,环腐病叶色淡,形成斑驳或部分组织坏死,叶片沿中脉上卷,最后萎焉枯死;而青枯病叶色不变,无斑驳,不上卷,迅速萎焉枯死。从茎内维管柬变色来看,环腐病不变色或变色较浅;而青枯病变色显著,呈褐色或黑褐色。从薯皮色泽来看,环腐病薯皮变色浅,变红褐色有时开裂;而青枯病薯皮变色浅,多呈黑褐色,不开裂。从块茎维管束变色情况来看,环腐病环状变色浅,淡黄色至乳黄色,用手挤压时皮层与薯肉部分或全部分离;而青枯病环状变色深,多呈褐色,挤压时皮层与薯肉不分离。

3病原

3.1环腐病:为植物病原细菌环腐棒杆菌,菌体单胞短杆状,单生,偶尔成双,不形成荚膜和芽孢,无鞭毛,不能游动。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反应。生长适宜温度为20~23℃,最低1~2℃,最高31~33℃,致死温度55℃10分钟,生长适宜的pH值为7.0~8.4。自然情况下该菌仅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条件下还可侵染番茄、茄子、辣椒、西瓜等茄科植物及菜豆、豌豆等豆科植物。

3.2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病原细菌为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1-3根鞭毛;在肉汁冻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规则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4发病规律

4.1环腐病:病菌主要在种薯内越冬,因此带病种薯是第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播种时通过切刀传染,使生长的植株直接发病,病株结的薯块带菌,做种薯播种再引起下一季节发病。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切过病薯的刀不经消毒,则可将病菌连续传染到第20~30刀薯块,因此,即使种薯带菌率只有1%左右,但经过切薯刀传播,能使田间发病株率提高到20%-30%。此外病薯经切块后病菌还可污染切种薯的场地、盛放种薯的容器等,也成为薯块感染的菌源。田间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温度、播期有较大关系。一般耕作层地温16~28℃均可发病,以18~24℃发病最重。地温持续低于16℃时很少发病,高于31℃病害明显受抑制。贮藏期的温度对发病也有较大影响,一般在20℃以上高温下贮藏比在1~3℃低温下贮藏的发病率高一倍以上。此外,播种期对于发病也有一定影响,播种早、收获迟的发病重,播种晚、收获早则发病轻。

4.2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细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时可在土壤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通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导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同时病株和健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萎焉。而且病菌当年可重复多次侵染和传播造成病害流行。该菌在10~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37℃,最适pH值为6.6。因此田间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种植带病种薯,或种植在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块,易发病。

5综合防治措施

5.1严格检疫制度:当地所用种薯大部分从内蒙、黑龙江、吉林等地繁育、引进,调运种薯时必须实行检疫,应在产地调查基础上,严格进行种薯检验,确认无病后方可调运。

5.2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止青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如克新4号等较抗青枯病。生产上对环腐病高度抗病品种较少,但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如克新一号、白头翁、长薯4号和5号、同薯8号及克疫等品种抗病性较好,可因地制宜选种。

5.3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留未发生过上述病害的地块进行秋季繁育种薯,并利用脱毒技术繁殖原原种等,都会遏制病害的发生和侵染。留种地采用整薯播种、夏播留种或芽栽等方式繁殖原种,获得无病种薯后再用于生产种植,生产田不留种。播种前应严格选择健薯,淘汰病薯,马铃薯在人窖、出窖、播前切种时,要严格精选,凡有病、受伤的块茎都不能做种用,确保种薯无病。

5.4种薯切块消毒:种薯带菌及切刀传染是环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生产上只要控制种薯带菌,防止传播既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种薯切块时应注意切刀消毒处理,凡接触过病薯的刀,应随时消毒,可将切刀投入沸水中,或用75%酒精,或浸在5%石碳酸液中消毒。此外还应注意切块种薯场所及用具的消毒,一般可用2%硫酸铜液喷洒等。

5.5合理轮作:青枯病是土传病害,应大力提倡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等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与水稻、莲藕等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5.6合理施肥:播种时按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25千克,沟施或穴施,或薯块重量的5%拌种,随切块随拌种,有一定的防病增产效果。切勿使用未腐熟可能带菌的土杂肥,尽量使用有机活性肥、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在出苗后15~20天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有机肥2 000千克或草木灰2 000千克,具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5.7加强栽培管理:深耕翻晒土壤,适当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加大行距,缩小株距,高垄深沟栽培;及时清洁田园,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施适量石灰以防病菌扩散;大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5.8药剂防治:掌握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进行喷雾或灌根,药剂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0.25~0.5千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做到上述药剂交替轮换使用。同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以减少根系损伤,降低发病率。

猜你喜欢
维管束青枯病变色
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茎秆维管束性状比较分析
花期摘叶和摘萼片对库尔勒香梨维管束发育影响及与萼筒脱落的关系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穗颈节间维管束结构的影响
变色的真相
变色花
为什么削皮后的苹果易变色
巧切西瓜
浅谈茄子青枯病防治技术
发明创新需“变色”
三种堆肥对番茄生长及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