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革命”: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
[内容介绍]本书为中国“媒介军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最新思考,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大众媒体公信力的调查报告。上篇主要包括关于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传媒发展:从“增量改革”到“语法改革”——小议中国媒介改革逻辑的转型,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当前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三种转型,关于“恶搞”的商业化利用公式的猜想等内容;下篇主要涵盖了中国数字报业发展的现况、问题与路径选择——基于我国数字报业实验室首批中报项目计划书的研究、统计与分析,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调查评测报告以及NCC:缘起、发展与现实困境——美国传播通讯监管模式(FCC)的台湾版分析。
邵飘萍新闻学论集
——解读中国新闻学的方法
[内容介绍]邵飘萍在舆论界曾享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盛誉。1918年,作为《京报》的创办人和知名记者,邵飘萍致书蔡元培校长倡议设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该会正式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在担任研究会导师期间,邵飘萍结合自己的采访经验和体会为学员讲授新闻学的基础知识、新闻采集方法等内容,把报馆作为实习基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邵飘萍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后被编成《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其中涉及记者的地位、资格和准备、访问的类别和方法等问题,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新闻采访学的专著。1924年,邵飘萍又写了《新闻学总论》,其中对报纸的性质、任务以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实际应用新闻学》具有相互弥补之处。
上述两部主要新闻学著作都被收录在《邵飘萍新闻学论集》之中。邵飘萍的新闻学论著大致折射出了早期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史,在解读中国新闻学的发展理路上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读者可能对身为《京报》创办人的邵飘萍为何使用“名刺”、“原稿”、“编辑长”、“新闻纸”、“新闻社”和“外交记者”等陌生的汉字词汇感到不解,其实,这些词汇正是对中国新闻学由来的最好的诠释。
《首席记者》
[内容介绍]长篇小说《首席记者》荣获《当代》杂志拉力赛2008年度总冠军。本书塑造了一位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良知的新闻记者形象,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市场化变革中社会经历的阵痛。作品独具直面人生的勇气与洞察社会的敏锐,是一部厚重而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灾难如何报道》
[内容介绍]灾难报道,是中国传媒业一个新的领域。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以灾难报道为主题的新闻专业书籍。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汶川大地震和南亚海啸的媒体亲历者谈其经历与经验。汶川大地震让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领域创造了许多之最,是中国灾难报道最成功的一次,南亚海啸,则开中国媒体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国门报道灾难的先河。二是针对媒体报道不同类型的灾难的理论指导,包括记者现场应变技巧、心理调整方法、如何和受难者对话等,这些都是国内媒体同行迫切需要的报道知识和采访技巧。
《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
[内容介绍]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更好地生存?信息化时代的生存策略就在于善于运用信息驱动,善于运用传媒,而其关键在于思维方式。《新媒体现》从方法论层面系统分析了传媒运行的六大核心问题,形成信息观、舆论观、新闻观、媒体现、运作观、策略观六章;《新媒体观》采用理论阐述、方法讨论和案例解剖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力求体现系统性、思想性、前瞻性,从而帮助人们从战略高度认识传媒、运用传媒。
相信传媒专业的师生和研究者、管理和运用传媒的从业者,以及关注传媒的广大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多种层面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