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两会报道的创新与突破

2009-04-29 18:15:17王卓尔
新闻世界 2009年5期
关键词:报告受众

王卓尔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9年国内媒体对于“两会”报道中凸显出来的创新与突破进行梳理,总结出报道走向实在,注重内外联动,报道个性化,重信息重深度,以人为本这五大特色。

[关键词]“两会”报道创新突破

每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是国内媒体报导的聚焦,年年都有出彩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又有哪些创新与突破呢?

一、“不折腾”走向实在

“两会”报道的重点、难点是程序报道、综合报道。多年来,这类会议新闻一直处于数量虽多,但受众满意度不高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一是舆论单一化的倾向严重,观念先行、宣传意图太明显,只讲成绩,回避问题;二是缺乏捕捉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线索的意识。

然而,今年的“两会”报道,这些情况却出现了变化:首先,领导长篇累牍的讲话减少了,大话、空话、套话减少:内容泛泛的稿件减少了,报道显得实实在在,含金量提高了,更多地体现出新闻的视角、客观的评判。共识之中有差别,肯定之中有建议,赞扬之中有批评。其次,“两会”报道。不仅没有回避问题,对问题的报道还十分犀利、透彻,如《南方周末》《招商引资,当初我们走得太快》《重视就业不能光喊口号》等等。其三。在充分报道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直面剖析受众心中有疑惑的问题,如3月4日《大众日报》第三版关注两会,权威访谈,稿件《房地产市场该不该救》《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扩招”惹的祸》等文章都极有分量。

二、注重“两会”的内外联动

在充分报道代表委员的声音的同时,特别注重会上抓线索、会外做厚度,实现了两个联动:

1媒体与专家联动。“两会”期间,各个报刊的版面大量报道了专家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的意见。专家具有更高更深的分析理解能力。本次“两会”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进行,意义重大,推出的一系列振兴产业,恢复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等措施,动作大,意义深远,专家的解析必不可少。《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就重要议题组织了整版的专家评论;中央电视台邀请专家到演播室现场解说;参与起草报告的专家成了媒体采访频率很高的人物等。

2媒体与受众联动。传媒一改以往自己唱独角戏的老传统,受众不再简单是扮演无足轻重的读、听、看的被动角色,而是真正开始参与到“两会”议程中来,参与到传媒报道中来,并在其中发挥作用。

首先,在两会开幕之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各大传媒就开设两会专题,设置议题,进行调查,征求民意,请民众建言献策。中央电视台《两会全接触》《小丫跑两会》等两会特别节目。利用短信、信箱和电话等形式,收集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对节目的意见建议。人民网、新华网不仅紧跟两会议程进行不间断实时报道,还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特别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进行访谈,与网民在线交流,解疑释惑。在两会之前温家宝总理做客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讨论热烈。3月4日下午徐光春同志做客人民网,与300万网友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在线交流,就网友关心的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对答。

其次,民众的正反两面的反应都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南方都市报》刊登短评《两会报道不要只飞花絮》,及时向记者提醒,把精力放在“了解中国底层社会的真实情况和许多社会问题”上。《新闻晨报》有评论《五万研究生名额能否给农民工》,话题涉及教育公平。

三、“两会”报道的个性化,“工夫在会外”

在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上面做足了文章。

首先,此次两会地方媒体立足地域特色,对全国读者说“地方话”,传递有地域特色的新闻;做好深度文章,对地方读者说“普通话”,传递全国“两会”信息,这成了上全国“两会”的地方媒体把握的报道方针。

让党和国家领导人说“地方话”。“两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到各省市区代表团去参加审议。这个时候作为地方媒体大胆取舍,抓住他们话语中与本省、市密切相关的某一切入点来铺陈报道。例如:3日下午,曾在河南工作8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望河南省代表团代表,关注大河网发展。通过报道,让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地方民众更贴心。

将对本土人物的专访置于全国性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全国“两会”平台,走出本省范围,采访全国性的热点人物。参加高端的记者招待会。报道与本地民众密切相关的事项。吸引读者。例如今年《浙江日报》开辟了全国两会新闻,本省要闻专版。6日有新闻题为《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省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很好地结合了全国两会与地方新闻的关系。同样的,《深圳特区报》也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9甘头版有《许宗衡应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之邀回答海内外记者集体提问深圳将成为带动珠三角发展的一个引擎》的报道,通过对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定位深圳本地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其次,政坛人物报道个性化。尽力地向老百姓呈现出“一个个真实的领导人”形象。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河南手机报以《温家宝报告125分钟晌起32次掌声,最长39秒》为标题进行了生动报道。《京华时报》以大幅照片头版头条报道:《总理强音中国宣言》,而新闻标题为《总理报告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参考消息》以这样的标题《温总理报告展示中国“保八”决心》,《南方周末》特设“经济危机下的总理们”。“经济危机下的部长们”等专版,突出个人形象,报道有很强针对性。又如,全国人大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李肇星妙语答问,回击中外媒体的犀利问题。使得两会报道更加务实、有亲和力。

四、重信息,重深度

评说两会,图说两会,精读两会,深读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不是简单的登载。《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对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处理得不错,可读性较强。如《京华时报》将报告重要内容的解读分为“报告现场”、“报告解读”、“深度解读”、“国是论坛”、“北京时事”、“北京综合”以及“北京热线”等,配以大幅的图片,使报告显得直观,贴近北京市民,这种报道方式太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3月6日出版的《河北日报》第二版2009政府工作报告要点精读专版以《温总理报告八提信心》为标题,正文分为目标、赤字、“三农”、结构调整、食品药品安全、改革、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民主法制、两岸关系等部分,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河北日报》由于策划报道到位很有新意,值得媒体借鉴。再以

单篇新闻为例,新华社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政府工作报告回应百姓期盼》解读温总理讲话,对关系到百姓切实利益的政策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青海日报》也同样发了一篇《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亮点”》。在新闻的信息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对于新闻稿件的深度挖掘,3月10日出版的《京华时报》文章《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强称:预算差异说明工作不够细致》。这个报道对于做好新闻的深度挖掘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文章结合高强的讲话内容,对于此次财政预算报告也做了详细介绍说明。并且以“花絮”和“相关”内容结尾,介绍了新闻发生的大背景,使得读者对于新闻报道的来龙去脉有了系统的了解。此稿篇幅不甚长,点面结台,叙议并用,虚实相生,信息丰富而多元化,可读性较强。显然,这种模块组合式的报道方式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

五、以人为本,“平民化”

以人为本,大打民生牌,文风更加“平民化”。若是以往的惯例,“两会”报道中,政治口号喊得较响,原则讲得较多。而从今年中央媒体的全国“两会”报道来看,这种报道模式已经“退化”,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新颖的报道理念:求真务实,贴近群众,文风朴实。翻开“两会”期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观察报》等中央级报纸,明显地感受到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时大话、套话少了,真话、实话多了,发表的文章不但内容实在,而且文风朴实。《光明日报》6日的报道《字字贴心句句关情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侧记》,《经济参考报》6日稿件《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亮点”》。今年“两会”媒体对农民、农民工、失业人员、大学生等群体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深圳特区报》稿件《到基层去,用心干出一番成绩》谈了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大家所密切关注的问题。2009年“两会”报道表现出的这些新变化新特色,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理念,特点就是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关注民生,也即体察受众、尊重受众、贴近受众。这是传媒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积极进取的结果,也是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两会”这类重大政治事件报道的冲击力,不只是来自对参加“两会”的代表和领导的报道,更多的是来自普通百姓个人对“两会”的反映,来自“两会”对普通公民产生的影响。这类个性化新闻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胜过几十篇讲大道理的社论和理论文章。“人”是任何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故事,特别是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往往是读者最爱看的。中国的记者在“两会”报道中,从过去只关注会议议程、程序、议题、议案。到现在普遍认识到,“两会”的重要议题只有通过个人化的故事和感受,报道出来才能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新闻个性化抓住了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猜你喜欢
报告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报告
南风窗(2016年26期)2016-12-24 21:48:09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报告
南风窗(2015年14期)2015-09-10 07:22:44
报告
南风窗(2015年22期)2015-09-10 07:22:44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