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编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009-04-29 18:15李芬芬
新闻世界 2009年5期
关键词:批判性主体思维

李芬芬

[关键词]编辑选择批判性思维

最近,媒体不断报道的“作家遥远被新疆作协开除”“华南理工大学上千名研究生集体宣誓不抄论文”“6位教授联名投诉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抄袭剽窃”等事件,在让人们质疑现在的“职业道德”或者“学术道德”的底线时。也给从事编辑工作的我们敲了一记警钟。那就是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如何做好稿件的选择,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

古往今来,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无不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出版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自哪里?其中出版物的思想内容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而出版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要靠编辑主体的主动发现、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细致加工等等才能逐一完善。这一系列的编辑活动,也就是编辑主体连续选择加工建构的过程。

选择是编辑的本职功能

选择,是宇宙间普遍运动规律之一。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学说就蕴藏着自然界优胜劣汰这样既复杂又简单的选择奥秘。而在整个编辑出版活动中,编辑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守门人”或是“把关人”。“守门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库尔特·勒温[K·Lewin)1947年在他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到的。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这一说法后来经过勒温的学生怀特(D·White)及其他传播学者的进一步发展,怀特在《“守门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一文中,指出美国一家非都市报纸的电讯编辑,舍弃了许多新闻的决定是最值得注意的守门行为。可见,“把关”或“守门”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

一、选择能影响出版趋势和作者

众所周知,自有大众传播媒介以来,任何具有固定的物质形式并采用印刷或电子技术进行生产繁衍的精神产品,如要合法地、精益求精地、并且取得最大效果地进行传播,并为大众所接受的话,就必须通过编辑的选择和加工。编辑按照某种标准选择出某种信息聚集物进行大众传播,又采取连续、密集、宣传、评介等增加强度的办法,如果正好暗合某类受众的潜求,那么,就能导向它的接受者的兴趣、爱好、风尚、习惯及追求目标,形成种种社会热。如前些年在我国出现的系统论热、信息论热、控制论热,弗洛依德热等等,都是通过选择造成某种类作品的密集型传播,对受众产生导向作用的例证。

编辑通过某种标准的选择也导向了作者的创作。编辑是以受众需求的名义进行选择的。我们知道,不同层次的受众实际上是不同审美或研究情趣、观点及风格的策源地。不同受众层、受众群其明显的需求差异,再加上不同编辑群体的个性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编辑出版部门的不同基调及风格。以某种基调和风格为标准进行选择,能养成一批具有新的创作方向和习惯的作家。在中外出版史上,这种例证不胜枚举。罗贝尔·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指出:根据出版商约翰·默里的要求,拜伦1812年发表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最初两章,它巧妙地迎合了富于幻想的读者们的需要,“从此以后,拜伦再也不能摆脱这一写作模式”——“拜伦主义”。

二、选择产生效率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信息在量上的膨胀未必能带来质上的提高,却很可能造成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和信息疾病,很可能产生真相信息、重要信息、知识信息以及其他方面信息的匮乏,使受众有限的生命、精力同阅读、观看和倾听无限的信息聚集物之间的矛盾更为尖锐突出。因此,编辑主体必须对蜂拥而至的现代社会信息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充分发挥主体选择的能动作用,对经手的随机无序的原生信息进行整序清流的创造性劳动,对复制传播的成品信息进行辨识、分类、选择、建构、重组,为各层次的受众对象进行科学的、明智的、理性的、极具针对性的优化选择,把最有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加工整理以供传播出版。

编辑工作者现在大多认识到,选题计划与作者人选是两个影响到编辑部或出版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关系兴衰存亡命运的关键环节。这两项工作的共同处在于都是选择,前者是选择题目,后者是选择作者。有了好的选题,如果没有最佳或恰当的人选,轻者事倍功半,重则前功尽弃。成功的编辑都对自己的作者群有充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并不断获取自己圈外的新作者的有关信息,从而为自己的选题计划选取最佳的作者,努力提高大众传播的效率。赵家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时,为各卷所挑选的编选与导言撰写人员,就是现代编辑出版史上的一个典范。

编辑工作是一连串的选择过程。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出版发行→收集反馈信息→重新策划选题,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离不开编辑主体的选择性加工甄别,它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当然,这一系列活动都是编辑主体依据编辑出版的总体指导方针,根据自己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别致的文化视野,努力挑选最有价值的作品而推向社会。而这种主体选择是全方位、跨领域、多角度的,既有内容方面的扬弃,又有形式方面的取舍,兼容并包,融合提炼。可以说,没有选择,便谈不上编辑工作。编辑主体也正是通过缜密选择,而表现出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

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一、充分使用批判性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批判性思维就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批判性虽然包括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它同样关注优点和长处等肯定性含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编辑一定程度上就是伯乐。而伯乐做的就是批判性工作,他不仅具备淘汰劣质马的能力,同样具备挑选千里马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编辑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开端:帮助编辑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学习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并结合大量的思维训练学会如何在日常思维实际中运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所以,具有批判性思维是现在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这就要求编辑在阅历、知识的广博程度和编辑经验上具备相当高的水准,才能从文章的行文逻辑、细节描述中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新闻稿件、批评稿件、事实上有疑点的稿件、新作者

的稿件等,都必须在发稿前,通过分析、核对、调查等方法评定稿件的真实性。调查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我们现在所处的网络时代,对于想核实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实在是再容易不过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给可靠的部门或人打个电话,发个mail,一切OK。只是编辑要有这个意识,不要怕麻烦。比如我所在的杂志有个“心灵花园”栏目,主要是为读者推荐一些好的有助个人成长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会因为导师的时间安排临时更改,虽然我在发稿前都会核实一遍信息,其中有一期的信息在我看数码样时。好象有预感一样,让我又产生了核实信息的念头,打电话的结果就有一条信息临时改时间取消了。如果编辑没有核实信息来源的意识,可想而知杂志刊登出无效信息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二、修改文章时多与作者交流

不管来自何方的稿件,对稿件的作者来说已是成品,而对编辑来讲,它仍然只是半成品或原料,这就使修改稿件成为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3条规定:“报社、杂志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也就是说。对文章的修改,编辑能够自由掌握的幅度仅限于文字性的修饰、加工、润色;而一旦涉及到内容,如文章主旨、定性等,必需经作者的同意。而且一般来说,文章是作者深入实地调查、取材、构思而成。对事实的背景、真相、细节,作者应该是最清楚的。作者对文章的布局安排(包括标题,行文用语等),有时也是有其特殊的考虑的。即使从预防抄袭或者假新闻的角度考虑,积极与作者沟通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措施。编辑主体的选择组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具有服务性、隐形性、追加性和完善性的特点。如果不考虑作者,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随意发挥,就会使编辑主体在进行选择活动时因忽略信息主体即作者的自身特点而具有盲目的主观设想性和超前预见性,难免会因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而曲解、偏离或违背作者原意。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选择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需要编辑主体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充分尊重作者的个体性、时新性和独创性,充分发挥选择功能,体现科学的现代编辑理念。

三、积累较全面的知识

现代化的媒介组织需要现代化的编辑。编辑活动的工作特点,决定了现代编辑人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与时俱进,富于创新精神,有自己的更新应变能力和特殊能力,也就是对信源本体潜在的特质有一种直接的灵感和顿悟。

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作者特别强调作为一个编辑记者要具备的能力,就是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积累全面的知识。积累是求知治学的重要手段,通常积累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查找与阅读

查找是指编辑要学点目录学知识,开辟信息源,掌握检索各种文献资料和使用各类工具书的方法。当你具备了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里有目的地迅速选择适合自己所需书刊的能力时。你就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作为编辑,阅读范围不仅包括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刊物,一些智囊团和基金会的报告、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等等,也应该涉猎。这些阅读可能是令人痛苦的,内容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样的出版物不是新闻媒体的竞争者。而它们所发表的最新进展和原创思想,都能为我们提供较新的思路,拓展我们的视野。

2随时记录灵感

在阅读材料时,编辑要养成一方面把想到的故事点迅速做成笔记,另一方面要把重要资料做成剪报收集起来。数据可以储存在大脑中等以后去回忆,但灵感与创意就如晨雾一样,往往转瞬即逝。如果没有笔记的话。过一段时间当你再去看自己的剪报时,很可能会奇怪自己为什么会留下这些东西。在做剪报时,要注明出处、作者和年月日,分类装订成册加以保存,以备查阅。资料不仅是一项其乐无穷的工艺劳动,而且长期坚持,可以使自己拥有某方面的丰富资料,成为知识上的“富翁”。不过,对于自己剪辑下来的材料,编辑要做好定期整理工作,因为杂乱无章的一堆笔记本、卡片或剪报同废纸一样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整理也是积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要随时进行分类,定期编排列出目录,分档插放,这不仅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而且还可将自己平时零碎、分散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

3经常翻阅使用

积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积累是为了运用。经常翻阅自己的笔记、卡片、剪贴资料,能使你看到自己学到了多少东西,哪些问题有探讨价值,哪些内容有争议,哪些材料已陈旧过时,哪些是最新动向,等等。这样可以不断补充和精选自己所积累的资料,使它更加精炼和有用。

总之,现代编辑人不仅要思维现代化,更要实现观念的现代化、编辑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具有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超前意识;编辑主体必须始终保持思维活动的激奋状态,能敏锐地捕捉古今中外的各类信息,使思维方式与科技文化同步发展,及时充电,随时更新知识,努力学会从多角度、结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研究正面临和将要面临的种种实际同题。尤其是作为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报刊、栏目的编辑,更要对本行业的基本知识、术语、发展水平等有个大概的了解。如果编辑不懂专业知识,那他就丧失了最基本的把关能力,即便他责任心再强,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猜你喜欢
批判性主体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