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泛滥下的媒介选择

2009-04-29 00:44张维民
新闻世界 2009年5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信息

张维民 蒲 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泛滥”已成为受众所深切关注并力图得以良好梳理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信息泛滥”产生的背景、出现的原因和此背景下媒介选择的对策思路,最后,提出了“信息泛滥”与“信息匮乏”的悖论。

[关键词]信息泛滥媒介选择信息匮乏

在一个信息产业相比若干年前高度发达的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以信息生产、加工和传播为主业的新闻传媒产业得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足量信息在社会各系统中的运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社会系统运行的效率。社会的信息系统起着沟通、联系和协助决策的作用。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新闻媒体产业的狂飙式的发展,很多人发现在面对各种媒体所提供的门类繁多、鱼龙混杂的信息产品时,感到手足无措,一片茫然。在各类各种媒介所推出的海量信息面前。受众作为信息的需求者和使用消费者,往往在选择怎样的媒体,相信怎样的新闻报道时产生了逃避的倾向或者表现出“麻木”的状态。

当一个社会中流通的信息总量大于社会中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时,就会产生“信息泛滥”、“信息过剩”。或者被称为“信息超载”。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泛滥”及其“信息泛滥”背景下的媒介选择问题加以探讨。

一、“信息泛滥”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探析

“信息泛滥”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结构复杂化条件下媒介的利益追求和责任缺位。同时。媒介对信息分类、整合能力的欠缺使得“信息泛滥”如同洪水一般将万千受众淹没。

1、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市场活力的激发是“信息泛滥”产生的基本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从而催生了社会系统中各单位、各企业以及众多消费者之间信息沟通交流的必要。一句话。经济水平的提高、商业交往的频繁,令新闻媒介报道的材料不断地丰富起来,以至于许多媒体达到了“有闻必录”的程度,最终超出了受众的接受范围和承受极限,引发了信息的冗余。不完整、非实用、无法转变为知识的信息让受众在获得它们之后反而更加困惑了。

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崛起,不仅使社会信息数量急遽增长,信息的流通速率更是大大提高。相对若干年前的“信息匮乏”而言,当今的形势却在整体上走向了“信息泛滥”的另一端。

2、传播技术为“信息泛滥”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近些年来,新闻界所能利用的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大量冗余信息的衍生和“信息过剩”的出现“加了一把狠劲”。利用光导纤维、通信卫星等先进的通信技术和采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Internet等各种媒体形式,我国新闻出版界传递、接收、发布和编辑出版的能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并得到越来越充分和广泛利用的“第四媒体”,以其交互性、超文本、选择性、多媒体、开放性、参与性、个性化服务等优势,使得信息的发布极为方便。每个Internet的使用者只要掌握基本的电脑使用技术,就可以通过Blog.BBS等多种方式发布信息,并有可能引起关注。这样一来,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被动的角色,而成为广泛信息的发布者,一个个“网络名人”成为了新媒体背景下的新式舆论领袖。至于图书出版,正如托夫勒所指出的那样“已经达到了像‘月刊一样的瞬态性,甚至畅销书的畅销寿命也在急速缩短。”有材料显示,就连传递信息的基本符号——语言本身也在加速变化,大量的新词不断涌现,更多的缩略词相应而生,这一切都使信息的快捷传受面临新的挑战。

3、“雨后春笋”一般发展的新闻媒介出于本身利益的运作是“信息泛滥”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媒体单位纷纷转轨,由以前衣食无忧的国家事业单位变成为自负盈亏,各谋生路。这样一来,各类媒体在盈利目的的驱使下,开始受制于广告主,而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听)率和点击率,质量层次良莠不齐的信息产品充斥媒体。虚假广告、虚假新闻之类的负信息大量孳生,此起彼伏的商业炒作,铺天盖地而来的有偿新闻,以媒体的信息传播强势展现在受众面前,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受众所容身的信息环境成为负信息轰隆嘈杂的“泡沫化”信息环境。

二、“信息泛滥”背景下的媒介选择

哈佛大学教授沃门认为,“无知”是人们可以达到的唯一境界。在“信息泛滥“背景之下,受众更重要的是知道在哪里找到以及如何找到你要的信息。我们的精力应更多地放在对信息的处理上——利用信息进行分析、思考而不能只是漫无目的地寻找和筋疲力尽地试图得知一切。

现实的情况是,巨量的信息如波如潮,远远超过了受众的感知能力。“今天的一份《纽约时报》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的经历还多,可用的信息每四年就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排山倒海般涌来。”如何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和对信息进行分类,是对传播者和受众双方面提出的课题。

1、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新闻媒体应当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将“原材料”进行“深加工”

就新闻媒体而言,充分翔实的新闻报道也好,精心策划的广告宣传也好,为了达到较为良好的传播效果,令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笔者认为,信息传播者应当对信息进行整合。分门别类。新闻媒体须从众多信息的内在本质关联出发,对信息进行细分和压缩,再加以综合,推出信息“套餐”,以有条不紊的程式传播。这样一来,受众在接触经过传播者精细加工、巧妙组合的“信息套餐”之后,反而会在印象中形成一种较为清晰的概念,同时,相互之间内在联系着的信息组会产生“连珠炮式”的累积效果,能够帮助受众的理解和认同。

相反,现在非常具备典型性的是信息的散点式传播,信息的初级产品非但不能形成组合效应,时间一长,反而会招致受众的厌烦和抵制。泛滥化的信息在本质上是媒介传播能力低下的表现,也是媒介急功近利的后果。

2、在“信息泛滥”环境之下,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值得深刻重视的问题

媒介素养不仅指受众对于媒介及其所提供信息的选择能力、运用能力和认识程度的高低,笔者认为,其最本质、最重要的内核在于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没有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受众注定要淹没在海量信息的泡沫之中而无法自拔。媒介信息的批判使用者。才是信息资源的真正开发利用者。

信息社会对公民的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并不是每一个身处此中的人都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有人认为信息社会更是一个变化急速,毫无安全感的社

会。然而,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如何成为信息的有效驾驭者,而不是在信息面前麻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这样一个比喻:大家一同进入了一家书店,似乎大家都有机会去开发利用这座精神宝藏。而事实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面对巨大书架上成千上万的书而退避三舍的:有过度贪婪而变成“书呆子”的;至于连识字能力尚且欠缺的人,就只能是书香中的过客——最后,只有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人,以平静的而“饥渴”的心态面对信息资源,以理性的而非盲目的态度去选择,以批判的而非附庸的姿态去畅游,才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三、信息真的过剩?——“信息泛滥”和“信息匮乏”的悖论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程度的加深,信息的数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信息果真是否过剩的问题,曾有人提出质疑。笔者认为,从三方面来讲,信息并非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过剩。

1、对单个信息的复制和多渠道传播产生“泛滥”的幻象

同一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形式的传播,通过复数的传播媒介的多次传播,导致统一信息的大量重复传播,造成了“信息泛滥”的假象。比如,一则新闻爆料之后,会有电视台的新闻播放,收音机的快讯传送,通讯社的通稿编发。报纸的版面表达,手机短信传递等形式共同进行传播。有时。甚至这样的新闻会以组织和人际传播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包围”受众。并且,这种信息的传布不仅是多管齐下的,而且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滚动”传递的。而就其实质,这仅仅是一则信息罢了,复制的信息会产生“信息泡沫”,进而形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泛滥”假象。事实上,就所有新闻媒介在某日或某一阶段传播的纯量信息而言。至少不是“泛滥”的,政府、企业、个人在进行决策时,经常苦于资讯匮乏。可见,“信息泛滥”表象之下时常掩盖着“信息匮乏”的现实。

2、一段时间内媒体所提供的总量信息与总受众数量相比并非达到“泛滥全社会流通的信息,对于单独的一个受众而言,显然是“泛滥”的,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是有用于他的。但就社会的总人数而言,总量的流通信息是否足量或超量,以致“泛滥”,还是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很难把握和测量的问题。以笔者之见,如果把社会信息接性质的不同分层,就有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历史信息、科技信息、社区信息等等。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在各层次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信息不足和信息不充分的问题。而且,对各个层面信息进行综合整理的信息少,这与传播者的水平相关,更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相关。

3、商业炒作等占据了有限的传播渠道,导致了有效信息传播的拥塞

各种商品广告,产品推介的炒作,娱乐新闻的喧嚣,诸如此类信息属性缺乏的东西,以各种形式伪装起来,占有了信息有效传播的通道,给受众一种“信息”传播拥挤不堪的感觉。

可以说,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媒介商业行为填充了信息匮乏的空白区域,媒介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利益的回报,这无疑保护了媒介的完整,同时也是于受众的社会活动有利的。

这里我们看到了“信息泛滥”与“信息匮乏”的悖论。笔者以为,实际上,当前的信息环境是在“信息泛滥”表象之下存在着“信息匮乏”。只有新闻媒介大力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将信息深挖、综合、组装才能达到系统的传播效果:只有受众着力培养媒介素养,提高信息辨别和批判的能力,才能有效利用宝贵的信息资源;只有社会各系统的文明程度达到一定的高度,其中的信息环境才会逐步合理和规律化。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信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