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诠释学路径解析

2009-04-29 00:44刘先春李培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复杂性中国化

刘先春 李培锋

[摘要]运用当代西方哲学的诠释学成果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对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复杂性及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也大有益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国情与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重新阐释与理论创新的过程,它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BO-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5-0009-05

一、诠释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当我们借鉴当代西方哲学中诠释学的成果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时,以往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就明显表现出来。过去我们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各种主观因素的复杂情况和重要作用考虑不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复杂情况也少有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看法是依据毛泽东的相关论述提出的,而毛泽东的论述又一直被认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这种情况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过于简单,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仅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应用。实际上“应用”并不等于“化”。某种理论的“应用”是指用它解决问题,“化”则是指这种理论本身的变化。“应用”充其量是为理论的变化提供条件,但不能等同于变化。我们所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在内容上具有了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没有的中国特色。

出现上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简单化理解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主客体因素分不开的。理论“客体”被人们接受并加以发展,是作为主体的接受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对所接受的理论文本进行选择、解读、补充、创新的过程,主体的实际需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个性特点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西方诠释学理论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启发是,任何文本在意义上都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人们完全能够从自己时代的生活世界的本质出发对前人留下的文本做出新的诠释。……尤其当我们借鉴当代诠释学的某些成果,对马克思哲学的文本重新加以理解和反思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便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任何理论“客体”都是无言的存在,由于主体存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复杂情况,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主体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可能有所不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客体”本身而言,问题不仅仅在于诠释学所说的诠释主体各种主观因素影响人们对同一文本的理解,而且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特殊情况即由于缺少统一的文本等特点,使得人们对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存在重大分歧。运用诠释学的成果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认识,对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复杂性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也大有益处。

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上诠释学的研究方法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以及获得“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的过程,因为我们所运用的究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仅仅是它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此,探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已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容回避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哲学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出版状况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对此深信不疑。但这一看法在现在看来很难再继续下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世界的客观性、运动性、规律性和可知性,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_由于上述所提到的“主客体因素”的复杂性,尤其是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点的区别与对立就开始成为西方学者的热门话题。这种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过去被我们斥之为对马克思主义歪曲的观点近年来在国内也出现了。其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恩格斯建立的,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贬低人的价值,应该归于旧唯物主义之列;马克思是人道主义者,实践唯物主义者,以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超越了一切形而上学。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把苏联哲学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划等号,不够妥当,甚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

除此而外,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行解释的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新的实践和理论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说明。众所周知,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深化和落实加以说明,然而要用它解释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则比较困难。因为,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涉及的不仅仅是对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认识,而且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道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和解的思想即主要是马克思早期的以及恩格斯晚年的思想的认识,而这些思想过去是被我们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因此很难在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内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回答。如果坚持用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些新思想进行解释,那就会歪曲这些思想,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将会受到质疑。因此,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把马克思早期和恩格斯晚年的许多思想也包括在内。

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特殊性与发展规律

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除了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外,还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特殊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者的特殊性,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实践性和经典哲学文本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发展。马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家角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寻求解放的社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关注无产阶级革命,他们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这使得他们把革命实践的需要作为选择自己的理论方向与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当理论研究取得成果时,看重的不是对它们的系统阐述,而是如何尽快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其次,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者不同时期在实践需要、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的差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相对性。最后,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革命知识分子、革命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列宁曾经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这种情况说明,创建、掌握、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往往是以发动和组织工人阶级埋葬旧世界为己任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领袖。

缺少经典的哲学文本同样是从根本上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散见在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的全部著作中。这些著作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没有一部是专门系统阐述这些思想的。我们在此选取马克思恩格斯的部分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缺少经典哲学文本这一问题进行说明。比如,1845年开始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论战性的著作,而且始终未能出版。被许多人称作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标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是用来批判费尔巴哈思想的11个要点。因此,关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我们只能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济学、历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或读书笔记中去寻找。恩格斯的情况与马克思大致相同,恩格斯的著作也都是只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一个方面的思想。可见,没有一部全面阐述自己基本哲学思想观点的文本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运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

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哲学著作因面临的任务不同而在理论色彩、理论倾向上也互有不同。马克思更多地关注人的问题,人的自由、解放、实践等问题;恩格斯则更多地关注世界的物质性、自然辩证法及各种相关问题。这也是西方学术界流传甚广的“马恩对立”说法的原因之一。以上的情况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相对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需要和时代背景出发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比如,恩格斯去世后,伯恩斯坦、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列宁、布哈林,都有各自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互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哲学争论;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上则互相又有区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更是多种多样。

由上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特殊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选取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著作,或者在同一部著作中选取不同的论述和观点,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呢?综观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有的,但不是现成的,需要研究和建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复杂性

从以上论述的角度出发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我们就会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绝不是简单运用并使之具有中国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国情与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重新阐释与理论创新的过程,它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要揭示它的具体规律,必须对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具体因素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复杂性。

就这一过程的客观因素而言,主要受到苏联哲学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出版状况的影响。由于俄国早于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两国国情的相似以及俄国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造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走俄国人路,以俄为师的心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毛泽东的这些话生动地说明了俄国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20世纪初的俄国属于落后国家,其国情及革命者的实践需要决定了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极端重视科学理性与阶级斗争的作用,并由此出发去选择、诠释、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中国人所接受的,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实际上只是俄国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当时存在的严重的阶级斗争、社会动荡等众多矛盾使中国人认识到“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的是“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们首先从俄国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中解读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那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依据苏联哲学著作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一部分,远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全部。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出版情况也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客观因素。苏联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基于对恩格斯后期和晚年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的理解。而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出版较晚,而且出版后在很长的时期内没有引起苏联哲学家的注意,这种情况限制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此相反,于1932年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西方的影响是巨大的,西方学者惊呼这是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点的区别与对立立即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于1956年出版后在我国几乎未产生什么影响,直到1979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那时国内“出现了一股研究热潮,掀起一场关于人道主义、人性问题的讨论,一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随之问世,而且至今不衰”。这说明,影响中国人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除客观因素外,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接受者的主观因素有关。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论需要,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选择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

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需要的产物。其次,中国革命领袖的个人气质也是影响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主观因素。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解、诠释、运用及其发展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毛泽东出身农家、具有诗人气质、不走回头路的顽强倔强等独特的个性间接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深化和发展。如夸大阶级斗争和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就与毛泽东的个性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尚空谈、求真务实的作风有关。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等表述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前现代文化,唯道德主义盛行,缺少科学理性,崇尚实用理性。比如毛泽东晚年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突出强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穷过渡”等一味变革生产关系的错误,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理性有很大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及其形态

以上对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各种具体因素的分析,从逻辑上完整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但是这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懂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在思想上、政治上还不成熟。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自己的武装,走自己的道路的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准备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1927年到1949年,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通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夺取了全国政权。这一阶段,严酷的斗争现实,迫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尊重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他们选择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把它作为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的理论指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度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但是,真正从中选择并加以深入研究的只是对于掌握中国革命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的基于实践的认识论理论和矛盾分析方法。这样,以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以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意义为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种形态,它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

第三个阶段是1949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为了巩固这一制度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又率领全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功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中共“八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题,也从革命逐步转向建设。但1957年以后的20年中,“一穷二白”的现实导致了想要超越历史客观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的急性病,必然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斗争哲学”等理论,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曲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唯意志论”。“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告别毛泽东的极“左”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从1978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开展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哲学理论。事实上,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突出人的主体性,不能满足新的实践的需要,因此,新的实践使人们开始真正重视以前被我们忽视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思想。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就是以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批判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现实,彰显人的主体性为特征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全部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最大的不同之处不在于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而在于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人所面对的现实世界的基础,在于他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今天,尽管我国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特征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还在研究和建构中,但实践唯物主义已经被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三种历史形态。以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三种历史形态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复杂性。

从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至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日益凸显的人的全面平等和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一实际出发,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新的战略思想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属,建设一个民主、和谐、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它掀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篇章,预示着今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要以“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与时俱进,谋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思路和新天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杂性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