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洲
全球经济格局正在从老的全球化(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而形成的一极世界)向新的全球化(多极世界)转变,石油价格的浮动有利于全球经济软着落,并促使全球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型。同时提出中国需要全新的改革开放战略,应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转变中的新机遇,实现经济增长软着落、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升级换代。
自2002年始,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更加为众人瞩目。人民币从面临贬值压力到逐步在周边国家流通,其汇率改革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石油、铁矿石及铜等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至2007年8月,全球爆发次贷危机,石油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依然继续上涨。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尤其进入2008年8月后,美元反弹,标普GSCI(高盛商品指数)大宗商品指数下泻21%,技术上正式步入熊市。
2008年8月是值得纪念和回忆的。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8月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件事: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爆发战争;以及以美元反弹,全球石油价格止升回跌、太宗商品步入熊市为表征的全球经济开始迈向软着落和全球经济格局转型。
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最深刻的当属全球化正在从老的全球化向新的全球化转变。这一巨大环境变化为中国经济实现增长软着落带来了新机会,也对过去30年成功的改革开放模式带来新挑战。事实上,全球经济正在向多极迈进。美国正在积极转型,其第三产业在收缩,但第一、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也正在收复失地,希冀继续执全球制造业之牛耳。
随着全球经济向多极化迈进,全球资本流量和贸易量(占全球GDP的百分比)将可能下降。因此,中国未来20年大为不同,不能继续寄希望于过去粗放式的、以外贸出口为主导的发展和开放模式。同时,多极世界的显现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机会大于挑战。为了抓住和积极利用全球经济格局转变中的新机遇,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需要全新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新的政策智慧和坚定果断的执行力。简言之,改革开放需要有新方针、新内涵和新策略。
以次贷危机为契机的美国经济
转型
自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其演进可分为三阶段(3I):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担心流动性危机:3月底到7月担心全球通胀:8月以来担心企业破产、经济增长减缓。
次贷危机的发生有其更深层的本质原因。最根本的是全世界的经济增长遇到了一个新的拐点,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遇到了新拐点。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所享有的高增长、低通胀,使得很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过于乐观地认为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地——即高增长、低通胀。但90年代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红利。
中国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印度是一直开放的,但其改革比中国迟10年,然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此前苏联和东欧也发生了一些变革。根据哈佛大学的理查德-弗里德曼教授的研究,自90年代全球化以来,发展中国家约有5亿廉价劳动力进入了以发达国家为核心进行分工的全球市场,这一数量甚至略大于发达国家原有的劳动力总额。猛然间全球生产率增长非常之快。新增加的5亿劳动力成本极低,大多从事制造业,但他们的工资只有西方发达国家做同样工作的劳动力工资的1/20甚至更少。如此规模的全球化红利百年一遇。跟全球化红利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红利,一个是IT红利,还有所谓的和平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是高度相关的,没有和平红利,全球化红利走不了那么远。引发90年代高增长、低通胀的全球化红利现象百年一遇,提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降低了其通胀的压力。
当全球化红利进入递减阶段,资产需要重新进行评估。次贷危机必须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全球化红利带来了百年一遇之大繁荣,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估计过高。对通胀估计过低,因此对消费过度乐观。不光是房地产,美国的失衡、全球资产价格的重估,都应在这个大背景下理解。
次贷危机可能引致以下三波冲击:第一波是因为对流动性和系统性风险的担心直接导致对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冲击:第二波是通胀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冲击实体经济;第三波是经营困难和信贷问题使企业在死亡线上挣扎,进‘步冲击实体经济,导致对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的担心,通胀预期回落。
第一波对投资银行的冲击已经结束了,转折点是2008年3月17日至18口。从2007年7月开始,次贷问题引起市场普遍的担心,然后引起了投资银行的挤兑风险。这一风险可以认为是资产价格没人托底。第一个出问题的是美国的贝尔斯登,后面可能有其他大的投资银行在排队,可能出现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3月17日在贝尔斯登出现紧急流动性风险、可能破产的时候,美联储通过JP摩根临时向贝尔斯登注入约300亿美元的流动性,此举是几十年来美联储首次向投资银行贷款。
第二波冲击主要是源于对通胀的担心。3月17日以后,美国金融股有明显的反转。市场将关注的重心从金融股,尤其是投资银行,转向对通胀和通胀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的担心。因为通胀上升,通胀通过PPI影响企业盈利,导致成本大副上扬,侵蚀企业利润。这一波冲击虽没有对市场造成致命的杀伤力,但导致市场较大幅度的波动。
第二波冲击转到第三波冲击的明显转折点是8月14日。当日,市场得知由15个国家构成的欧元区2季度GDP下滑0.2%,日本GDP年化环比下降2.4%。欧元区中的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2季度经济均出现萎缩,德国2季度GDP环比下跌0.5%,4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日本的消费、出口和投资皆出现环比下降。至此,世界前三大经济体中的两个——欧元区和日本都处在经济衰退的边缘。
8月以来,市场担心企业破产、经济增长减缓。次贷危机进入第三阶段。美国通胀虽然压力加大,但通胀预期回落。美国7月的CPI环比大涨0.8%,远远高于预期的0.4%;CPI同比上涨5.6%,创出17年来的新高。CPI数据显示通胀的压力加大,但对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的担心导致通胀预期回落。彭博通讯社对管理着1.41万亿美元债券的25个基金经理的调查显示,投资者认为美国通胀在2008年4季度起回落的概率为79%。通胀回落的原因是美国家庭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需求减弱,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回落。
美国经济转型对石油和金融
的影响
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高通胀、
低增长、实际利率为负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美国受益于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其经济既不大可能重复70年代、80年代的滞胀,也不大可能重复日本90年代的10年通缩,更不大可能重复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经济仍可能避免衰退,但美国房地产价格调整仍未结束。负利率因此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直到次贷危机化解、房地产价格调整结束。
自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经济快速转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进入结构性调整和收缩。为了避免经济衰退,美国经济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必须提高——这正是2008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的背后原因。年初美国几大投行的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上半年进入衰退也正是未能遇见这一结构性变化。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受益于粮价上涨,农业欣欣向荣。美国也正在收复制造业的失地,重振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雄风。出口也继续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美国主导的单极全球化使美国受益良多,尤其在高端金融服务业。但是,高端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美国经济空洞化或后工业化。人才和资金大量向金融业倾斜,金融业的高收入吸引了大量理工人才放弃本专业而奔向金融业。
修正这些失衡要求美国经济实心化,即收缩第三产业,加大第一和第二产业。由于第三产业对能源的依存度较低,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对能源的依存度较高,要实现快速转型,美国需要低廉的能源价格。
如果说石油价格一年内从70美元/桶上涨到140美元/桶仍然使美国金融业和石油业受益的话,其对美国经济的危害也日益显现。危害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抬高PPI,进而抬高CPI,从而制约消费,造成短期危害;第二,制约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减慢经济结构转型,形成长期危害;第三,继续有助于俄罗斯加强国力。
从美联储的角度看,如果CPI预期回落,便于集中精力继续化解次贷危机,因此也希望石油价格回落。为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美国证监会通过叫停金融股“无货估空”,一箭双雕,迫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投机者在石油市场上尽快获利了结。
石油价格和全球新格局
俄罗斯是石油价格快速飙升的主要获益国之一。能源价格的上涨帮助了俄罗斯并助其提前偿还IMF债务,俄罗斯国力近几年的快速提升,为其实施新的对外战略,包括和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经济条件。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和欧洲的相对不作为表明,俄罗斯的快速崛起不可忽视,世界正在向多极化转变。
石油价格是影响全球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将有利于俄罗斯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石油价格越高越好。从地缘政治来看,俄罗斯控制石油价格的能力可能影响石油价格的上限。
另一方面,美国是石油最大的进口国和消耗国,也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石油的定价权。石油价格的持速上涨将有利于俄罗斯国力的提升,而美国经济继续转型需要石油价格下降。基于国家利益,美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石油价格继续上涨。作为全世界的石油价格定价中心,美国可以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影响石油价格。从地缘政治来看,美国掌控石油价格的能力可能影响石油价格的下限。石油价格可能进一步下降,尽管价格的波动可能较大。石油价格进一步下跌有利于全球经济软着陆,全球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型。
中国经济结构需要快速转型
世界正向多极转变。美国正在积极转型,其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在收缩,但第一、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如此发展。全球资本流量和贸易量将可能下降。这将对中国过去30年成功的改革开放模式带来新挑战。
中国经济的内部和外部不平衡的特征十分明显。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既有着深刻的全球化背景,也源于内部的不平衡——内部不平衡更具有基础性、恒久性,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更为严重。“内外两种不平衡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甚至相互推波助澜,相互不断强化,形成一个愈演愈烈的格局。在世界惊呼声中崛起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美国的快速转型——其经济的实心化和制造业的复兴——正在打破上述平衡,并表明如果贸易盈余国家不向美国出口这么多商品和服务,美国经济将能继续增长并迈向新繁荣。当前,更重要的问题是:美国不进口这么多的商品和服务,而贸易盈余国家,尤其是中国,还能找到这么大的出口市场吗?
虽然贸易盈余国家可以开发新市场——在多极世界这是可能的,但在多极世界,全球贸易量可能下降,贸易摩擦可能加剧。多哈回合的贸易谈判未能成功并非偶然。过去的粗放式的、以外贸出口为主导的发展和开放模式明显地不能适应正在形成的全球经济新格局。
“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中国经济继续拖延升级,它最终会在某个时点上停滞下来,从而对自身和全球带来很显著的非积极影响。”多极世界的显现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机会大于挑战。
为了抓住和积极利用全球经济格局转变中的新机遇,经济增长实现软着陆、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升级换代,中国需要全新的改革开放战略,新的政策智慧和坚定果断的执行力。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对外的贸易、汇率、货币和国际金融战略,对内的财政、税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市化、环保、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技术升级等等。简言之,改革开放需要有新方针、新内涵和新策略。中国不应该再一次与现代化失之交臂。
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直面世界两极,1998年应对危机影响世界单极,2008年承先启后看清世界转极,2028年始成一极贡献世界多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