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色”“神”“风”“气”五维赏诗词

2009-04-29 13:37阮仁菊
新闻世界 2009年9期
关键词:衣装脸色风度

阮仁菊

【关键词】诗词鉴赏维度

漫步诗歌的海洋,我们往往惊叹于诗歌的华美和动情,也往往苦恼于诗歌的深邃和晦涩。诗歌如此,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亦是如此。由于诗歌鉴赏题的出题范围越来越广,从前些年的唐宋诗、唐宋词、元曲这些常见诗歌到近几年来的秦汉诗、元明清诗、元明清词等不常见、不出名的诗歌,从知名诗人的诗歌,到不知名诗人的诗歌,诗歌鉴赏题的出题有越来越“边缘化”的倾向,学生对诗歌鉴赏题中的诗歌的把握也越来越摸不着边际。

其实无论什么诗歌,第一次见它,犹如第一次见一个人。要想知道这首诗歌是写什么内容,就犹如看一个人的衣装;要想知道这首诗歌是什么色彩什么情感,就犹如看一个人的脸色或眼神;要想知道这首诗歌是什么精神面貌或本质内涵。就犹如看一个人的风度或气质。谈诗如论人,品诗如鉴人。懂得这一道理,无论见到什么样的诗歌,即便不一定能“一眼望穿秋水”,知其所以然,也可以在一见之下了解个大概,知其然。下面本文就结合高中古诗词鉴赏题,试通过五个维度的“观人法”来谈谈“赏诗法”。

一、观“衣装”

一首诗歌的“衣装”就是这首诗歌里所运用到的意象,桃花、流水、北风、夕阳、古道、杨柳、雄关、大漠、黄莺、杜鹃、麦田、古刹……所读诗之“词”犹如所见人之“衣”,人常道,看衣装可知一个人的富贵或贫寒,那么诗歌的词语所代表着的或传达出的意象也能见出这首诗歌的大致内容。一首诗是写天涯落魄,还是写春风得意,是写羁旅江湖,还是写幽思闺中,是写沙场快意,还是写官场心寒,都可以观“衣装”,知内容。

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二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首诗歌的“衣装”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东坡”、“雨”、“市人”、“野人”、“坡头路”、“杖声”,这些基本的意象也就是这首诗歌最基本的“衣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东坡在雨后呈现一派澄明的景象,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拄着拐杖在月下东坡独自漫步。

所以观“衣装”,即观意象,可以了解一首诗歌的大致内容,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当然观“衣装”也如打量一个人一样,要从头到脚都看看,对于诗歌来说要先看题目,即“头”。再看诗歌的正文,即“身”,最后要是有注释的话,即“脚”,也要仔细分析一下,看看对理解诗歌的内容有何帮助。这样的话。观“衣装”也就可以起到一个总揽的作用了。

二、看“脸色”

人的各种脸色丰富多彩。诗歌的“脸色”也是变化多端,杨柳生姿传留恋,梧桐细雨暗心神,绿叶舞动生命,黄叶预示凋零……诗歌的“脸色”就是意象的颜色,红黄蓝白黑,愁苦悲喜乐,每一种颜色就是一种脸色,可以凭此看到诗歌基本色调,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二步。

下面举一首唐诗为例: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疾疾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如果要分析诗歌的“脸色”,这首诗歌的“脸色”可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杳杳”、“落落”、“啾啾”、“疾疾”、“淅淅”、“纷纷”、“朝朝”、“岁岁”这些叠词将“寒意”灌注全诗,将“脸色”的阴森寒冷表现到极致。这正是句句使用叠词的艺术显示出来的威力。“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描绘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描绘雪花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叠词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如果能看清此诗的“脸色”,再去鉴赏诗歌的情感和内涵就不在话下了!因为“脸色”正是诗歌这个“人”心灵的表征。

三、察“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人的“眼神”可以反映心绪,诗歌的“眼神”亦可反映诗歌作者的心绪。在许多情况下诗歌的“眼神”就是“诗眼”,直接或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2009年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古典诗词鉴赏(二)第8题: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这道诗歌题的第(2)题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凉”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其实。如果能经过观“衣装”(山、水、十里芰荷、清风、明月、南楼)以及看“脸色”(无人管)这两步诗歌欣赏步骤,第三步看“眼神”就很简单了。正如题目中所说,诗人的全部心绪集中体现在“凉”字上,这也正说明“凉”字是这首诗的“眼神”。它概括了诗人黄庭坚,这位正流寓鄂扑l的诗人和书法家,留恋、陶醉于山水之间的种种感受,虽然诗人在首句写登高所见到的山光、水光、月光,描绘山川景物在月下的独特魅力,次句写月色中的十里风荷,及芰花荷花的香气,突出其清香四溢的深刻感受,但是三四两句急转直下,以“无人管”和“一味凉”表现了自己在流放生涯中一方面洁身自好,一方面寄情山水的超脱情怀。

能看准诗歌的“眼神”(诗眼),那么诗歌的“心思”便可了解个大概了。

四、审“风度”

审“风度”就是审察诗歌的“风格”。尤其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风格,这就犹如人在举手投足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风度”。

人的风度不同。诗歌也有不同风度:或豪迈雄奇,或沉郁顿挫,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

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字里行间,沉郁顿挫,犹如一个忧思世事、深沉寡言的老人。

陶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言两语,让我们好似见到了一位飘然不群、幽独清高的隐者。

再让我们来看一道高考题。

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诗歌鉴赏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这首诗的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诗歌在整体上展现出宁静高远的“风度”(风格),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一“风度”,对于鉴赏这首诗歌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即欣羡隐士的山林生活和超脱世外的情操这一要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是诗歌鉴赏的第四步。

五、品“气质”

诗歌的“风度”和“气质”有时难以区分,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区别。“风度”偏向于外在,“气质”偏向于内在。风度是风格,而气质是精神。

人的气质不同,有的人意志坚定、操守高洁,有的人猥琐邋遢、卑鄙无耻,有的人慷慨激昂、忠贞为国。有的人阴暗狭隘、自私自利……

当人的这些气质发而为诗,也就赋予了诗歌以“气质”。所以品味诗歌的“气质”,也就是品味诗歌的精神内涵。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五步。

如2008年安徽卷诗歌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读完此诗,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恰如砥柱中流的小孤山,依然在长江之中孤独支撑,遥呼诗人这位没世仅存的孤臣。

所以,品对了诗人的“气质”,我们再回答此题的提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时,我们也就有了较大的把握,不致于偏离作者本意。

综上所述,“衣”“色”“神”“风”“气”,即观“衣装”,看“脸色”。察“眼神”,审“风度”,品“气质”这五个维度。是诗歌鉴赏不可或缺的五个方面,可以将诗歌的用词,情感色彩,情感的集中体现(诗眼),语体风格,内在含义及作者思想等五个主要方面把握清楚,不会造成诗歌理解方面大的遗漏。

当然,在鉴赏的顺序上,或许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五个步骤的顺序来,因为有的时候,在某些诗歌当中。某个维度的体现并不明显,这时就可以抓住主要的一个或几个维度来鉴赏诗歌,同样可以达到准确把握诗歌的目的。

(作者单位:合肥36中学)

猜你喜欢
衣装脸色风度
脸色暗黄用桂花
人靠衣装
粽子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人靠衣装马靠鞍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开始看你脸色了
风度
大笨狗酷比多
——狗靠衣装
杞人忧天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