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关键词】纪录片娱乐化传播
《探索·发现》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纪录片栏目。作为央视力推的一个日播纪录片栏目,它正试图通过娱乐化纪录片的方式,把知识娱乐化,把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用讲故事的解说方式呈现给观众,利用所有可能的电视手段进行表现。比如用扮演的手法重现历史,加之人物访谈、动画特技表现手法,甚至比故事片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无边界”。
《探索·发现》栏目的第一个属性是纪录片,第二个属性是栏目。它提倡娱乐化的纪录片,体现了一种大众化、原创性、小成本、本土化等特性,能在短时间里集约化地形成。但是,它始终不能说是一种热潮,它是大众娱乐化的产品。首先,看电视的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看完节目后观众有倾诉的欲望,想和他人分享。另外,《探索·发现》栏目更强调每一期节目的品质。他们先用四维空间的方式选择;其次是用类型化方式控制故事的叙述,用很严格的流程控制制作。选题上,无论是书面的还是表达方式,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用300字或者在1分钟内告诉你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你想听。如果你连听都不想听,看都不想看的话,那肯定不是好故事。第二步是为体现这个故事,用叙事类型化的方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内容。所有的戏剧观念和套路,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形成,否则,好莱坞也不会去翻拍《花木兰》。我们认为与电影相比,电视是一个强调“听觉”的媒介。电影是在封闭的黑暗的空间里,观众所能做的就是喝可乐吃爆米花,从银幕射过来的光线是唯一吸引你注意力的刺激源。所以它需要强调的是画面好看;而电视却不同,它是在一个开放、轻松的环境里收看,观众可以做任何事情。唯一能吸引他的、控制他的因素就是声音,所以,《探索·发现》在做节目时更强调讲故事,强调解说词,将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制作上,他们做得细致,比如动画、配音、动效、特技、情景再现等都有专人去精雕细琢。另外,他们用“四维空间”的方式来确定选题。首先假设有四个象限,包括广告商怎么看、版权市场如何、终端市场如何以及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高低。其中。核心是题材(这种传播理念始终贯穿在做节目中)。他们认为,选题能做到可量化的标准,包括叙事结构属于单线还是双线、有多少知识点和趣味点等等。如果少于5个,那么就PASS。
现在“观众流动率”这项指标《探索·发现》一直排在第一。在栏目满意度(由知名度、观众规模、期待度、人气指数、忠诚度、家庭入气指数等指标综合构成)的总排名中《探索·发现》一直位居前十名。
如今,《探索·发现》拥有一大批有知识背景的观众群,他们体现出对探索新知识的渴求。一段历史故事是知识也是故事,所以人们看了以后既增长知识又了解了历史。他们给观众一个好看的故事,让观众觉得有回味并收藏在记忆里,作为经验积累下来。
电视人需要挖掘资料背后的故事,例如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对观众就非常有吸引力。1927年,上海美专出过一个裸体模特和师生合影的故事。《探索·发现》做了一期节目名字叫《她是谁?》。对普通大众来说,故事本身就很好看。首先这张照片的出处是什么?这些人是谁?如果够开放,为什么要拍背影?如果不够开放,为什么要拍?然后才问她是谁?她为什么要拍?非常有意义。整个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就展现在观众面前。《探索·发现》强调故事一定要有冲突、有矛盾,最核心的就是纠葛和矛盾,进而探索和解决。故事有很多层次,就像吃一块夹心蛋糕,有咀嚼的味道。他们用微观白钮照片传播感性的思绪。
《探索·发现》栏目,有着自己明确的文化主题和传播理念。“在未知领域,我们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我们重新发现。”每一期节目我们都能感受到它对传统文化精神内在气质的审美观照。对学术和艺术的充分尊重;对细节特征的追求;对神秘幽微的感悟;对多重复杂关系的解读;对历史文化积淀的细心体味……多年来,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就是对栏目最好的褒奖。
今天,我们正处在又一个时代的开端,整个社会的消费正在从简单的产品消费向品牌消费的过渡中。电视产业也同样如此,电视品牌竞争时代意味着“电视节目个性化时代”的来来临。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文艺电视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