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云
导言:今年暑假临近开学时,一位靠打零工养活女儿的母亲给报社写信,说了这样一件伤心事:她和女儿都要配一副新眼镜,预算只有600元。眼镜店的店员力劝孩子买一副名牌眼镜,一副的价格就要600多元,这样,高度近视的她就换不成眼镜了,而她的旧眼镜连镜框都已经变形,很伤眼睛。于是,她恳求女儿买一副400元左右的眼镜,分出一点钱儿来给她换眼镜。谁知,女儿却大发脾气,说同学的眼镜价格都上千,自己买600元的已经很丢脸了。这让她不禁暗自伤心。回来的路上,她给女儿100元钱,让女儿买点儿同学聚会的零食,再给年迈的爷爷、奶奶买些藕粉之类软和的小食品。结果怎样?女儿给自己买了一堆花花绿绿的新奇零食,只给爷爷、奶奶买了一包小作坊里的粗饼干,还说“他们年纪大了,吃了也白吃;我还在长身体,这点儿零食还不够呐!”妈妈伤心地说,为何现在的孩子这样自私,没一点儿“分享意识”?连自己的亲人都毫无谦让之心,怎能指望孩子将来去善待别人,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到底她应该怎样扭转女儿的自私和独占意识呢?
此信见诸报端后,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类似经历的父母都来信、来电,诉说各自的看法。
父母应鼓励孩子对外交往,创造分享的机会(陈忱,男,37岁,公务员)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在这种特定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不合群、孤僻的性格,也不大容易有分享的意识。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别的孩子交往的机会,可以经常邀请与孩子同龄的小伙伴来家做客,也可以带着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这样能够扩大孩子的生活圈,结识更多的新朋友,让他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逐步体会到一个玩具是可以一起玩或者轮着玩的。我就经常带孩子进行一些配合性强的游戏,比如邀请邻居的孩子到家中玩,一起搭积木、搭火车轨道,然后摆弄着小火车沿着轨道前进。再长大一点儿,孩子开始和小伙伴玩更有挑战性的游戏,比如多米诺骨牌。这对培养他的合作能力和体会分享的快乐很有利。
当然,在分享玩具的时候也会有矛盾,但这些矛盾都是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轮流制度来解决的,做到相对公平。令人遗憾的是,有的父母看到自家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闹时,不是好言规劝、引导孩子,而是心疼孩子受委屈,还负气地说:“咱们不和他们玩儿,回家自己玩儿吧!”这样一来,就把孩子和集体隔离开来,让孩子丧失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也扼杀了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分享的机会。
随机教育,训练分享的能力(蒋方云,女, 34岁,护士)
当我的儿子还只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时,我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把东西分给家人吃,先给爷爷、奶奶,再给爸爸、妈妈,最后给自己。我会事先做好公公和婆婆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真吃”孩子分来的东西。因为我观察到,大多数长辈在接受孩子分来的东西后,又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孩子,还表扬孩子“真懂事”。而这种“真分假吃”的做法成为一种习惯后,某一天,你若真吃了孩子的东西,他就会大哭大闹,认为是“爷爷奶奶不懂事”。分享,不是做一场游戏,而是为了让孩子逐渐懂得,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重要的,需要互相关爱。而大家对他行为的鼓励与表扬,会使他体会到付出的乐趣。
父母应在意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看似小事,却蕴含着大内容的事情。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就不愿意让其他小朋友碰他的玩具,连自己的凳子也不让别人坐。看到他明显露出“小气”的迹象,我便有意识地训练他的分享意识。比如,我常和儿子玩传球的游戏。他坐在距离我两三米的地方,把球滚给我,我接住后再滚给他。在我们互相传球的过程中,他慢慢地意识到小球只是短暂地离开他,过一会儿还会回到自己手上。等儿子习惯了这个游戏后,我又经常从他身边“借走”小球,答应10分钟后还给他。这样来回几次,是让他明白:东西只是暂时借给妈妈,玩具还是他自己的,即使现在离开了他,过一会儿还是会回来的。其他分享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和他一起分吃切好的水果,让他穿穿我的靴子、戴戴我的太阳镜。在儿子兴奋地做这些事情时,我还会适时地对他说:“这些都是妈妈的东西,妈妈愿意和你分享。”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接受别人给予的快乐,慢慢地他也会了解到给予他人同样是快乐的。等孩子有了安全感后,我开始邀请一些儿子比较熟悉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儿。我请他们自带几件玩具,并建议他们交换玩具3分钟。在这3分钟里,孩子们发现,他们既玩到了新的玩具,自己的玩具也没有被别人拿走。这样几次玩下来,儿子便从一开始的“有戒心”到最后的“很开心”了。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每一件东西,以免其对分享萌生反感(周滔,男,38岁,保险经理)
分享这件事情也是过犹不及的。有的家长强迫孩子和客人的孩子分享每一件东西,这样做会让孩子对分享产生反感。在小朋友到家里玩儿之前,你应允许孩子决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给小朋友玩儿,并把它们放在箱子里收好。再让孩子挑选几件他愿意与别人分享的玩具,告诉他不必担心玩具被弄坏。这时,让他与别人分享东西时,他就会感到自己对这些东西仍有控制力,它们还是属于自己的。
孩子们在一起分享食物、玩具和书籍时,也会留心观察大人是否公正。你不能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就让他吃亏,否则,会让孩子对分享有抵触情绪。你不妨制定一种公平的轮换制度,最好有时间的限制。比如:“飞飞,你先玩这个汽车10分钟,然后就该佳佳玩了。”“你看这本故事书半小时,然后给妹妹看,好吗?”虽然孩子对时间还只是模糊的认识,但是设定时间就会让孩子放心,知道过一会儿肯定会轮到自己。在此期间,你可以为等待玩具的孩子安排另外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玩其他的玩具,从小学会别在等待时焦躁不安。你也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场,这是一个让孩子们学会按顺序轮流玩耍的最佳场所,因为这里的所有设备和器材不属于任何人。孩子们会发现,如果大家都排队,每个人都有机会滑滑梯,他也会体验到和其他伙伴一起在蹦床上跳跃更有乐趣。
你可以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比喻让孩子懂得,分享带来了人生的丰富性。比如,你有6个苹果,你留下1个,把另外5个给别人吃。当你给别人吃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别人能还给你什么,但是你一定要给。因为别人吃了你的那个苹果以后,当他有了橘子,一定会给你一个,因为他记得你曾经给过他一个苹果。最后,你得到的水果总量可能不会增加,还是6个水果,但却得到了6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吃到了6种不同的味道。
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应当与人分享的还有成长中的痛苦和快乐(于子佳,女,43岁,社会工作者)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可能会变得寡言少语,这在男孩儿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来替孩子做心理咨询的父母对我说:“我儿子自从上了高中,一周对我们说不到20句话。我一问多了,他就塞上耳机,一言不发。”“我的女儿一放学就钻进自己的房间,还在门上挂了‘勿扰的牌子。”父母看得出,他情绪低落,脸上的痘痘频生,不知道他是遇上了学习问题还是感情问题,心里担心却不敢问,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后来,我问当事人的孩子:“你跟父母说话为什么像打电报一样惜字如金?喜怒哀乐为什么都瞒着父母?”他们都振振有词:“我是大人了,男子汉诉苦没出息!”“告诉他们有什么用?他们只会唠唠叨叨地添乱!”
这样的回答是在意料之中的:在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很容易认为父母是落伍的,父母的人生经历是没有借鉴意义的。他会把不快都闷在心里,独自消化。可是,以孩子的人生经验,很多东西是消化不了的,不但消化不了,还会在心里暗暗发酵。如果孩子一直把痛苦蓄积在心里,就会像美国100多年没有爆发的圣海伦斯火山一样,一旦爆发,一夜之间便将周围几十英里的土地摧毁得一干二净!但是,如果让孩子学会了表述自己的情绪,学会分享,把心中压抑的痛苦与父母、朋友、老师等一起分享,压力便可以安全地释放出来。这就像夏威夷的火山一样,岩浆源源不断地从火山口流出来,就不可能突然爆发了。一旦孩子确立了与他人分享的这种交换能力,就可以不断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鼓励,成功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变得偏执的可能性就变小了,心情也会变得阳光、快乐。
分享需要正向的激励,对孩子的每个慷慨举动都应表扬(秦扬,女,40岁,教师)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家长首先自己要是乐于分享的人,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将分享的概念更好地传达给孩子。
说到分享,我们通常领会的就是用物质给予的分享,其实,对现代人来说,时间和精力上的分享意识更为重要。比如40岁左右的父母,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身体不好住院时,父母要跑医院陪护,对孩子生活上的照应就会减少,十来岁的孩子就要自己照管自己,也会吃不上新鲜、丰盛的饭菜。这时,有的孩子就会报怨说:“爷爷不是有护工陪吗?为什么你们还要去?”碰到这样的情况,不能简单地指责孩子“自私”、“没良心”,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可能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自私”,而在以后的行为举止上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要让孩子领会到父母的时间和精力既要分给他,也要分给老一辈,对下是关爱,对上是孝心,二者缺一不可。与老人分享父母的关照是孩子应有的意识,而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精力会更多地向老一辈倾斜。这个时候,孩子不但要锻炼自我照料的能力,还要分担照顾老人的责任。
与人分享不是自发的,必须教给孩子怎样去做。在一开始,不要期望太多。只要孩子对缺乏照料的困境能够忍耐,就应该表扬他的“大度”和“慷慨”,表扬他“有孝心”,懂得为亲人着想……这样,就算最初对现状一肚子怨气的孩子,也会不好意思起来,正向的激励就开始起作用了。我认识的一个上初二的孩子,从不满父母去看望和陪护外婆,发展到后来能自己做简单的饭菜给精疲力竭的父母送饭,能自己给外婆熬补汤。其实,她每一步的转变,都是父母引导、激励出来的,他们的经验是:“你想培养出一个能慷慨分享、主动分担的孩子来,你首先要相信孩子身上有这样一种品质,它不过是一直沉睡着,等待你去唤醒。”
本刊观点:如今,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进入了“大孩子,小父母”的环境,父母都无条件地承让和满足孩子,牺牲一切为孩子,导致过度的娇纵、溺爱,这实在是贻害无穷的一件事。现在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被所有人呵护,以为所有人为他们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缺少应有的感恩之心。这样,孩子怎么会有分享的意识呢?因此,让孩子懂得分享的关键,就在于不要让孩子有独占和自我中心的意识,不要让他觉得“所有的资源都得为我服务,谁也不能让我吃亏”。
分享,从表面上看的确有“吃亏”感,但要是你凡事计较,一点儿亏也不肯吃,是相当短视的。无论我们的孩子将来做什么,只顾眼前的利益,一定会直接导致人生和事业的失败。家长应当在孩子的偶像中找一个以“分享意识”奠定事业基础的人,比如新东方的创办人俞敏洪,上北大五年,为同宿舍的同学打水五年,以至于后来只要没水喝,同学们就会说:“俞敏洪你怎么不去打水?”但后来,这些同学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来和俞敏洪一起创业,是跟他当时无私为室友打水有关系的。因为他们从这个充满分享精神的小细节上认识到,“俞敏洪有肉吃,就不会给我们汤喝”——这就是分享的长远收益。你可以问一问孩子,你想不想要这样的长远收益?为此,你将奉献出什么?
在教育的问题上,永远是启发胜过说教。教给孩子如何去分享时,也是如此。
(投稿信箱:wushuang04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