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中
冯仑的经历,可以看做是我们这个时代民营企业家创业、成长、成功的一个缩影:他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在制度变革的缝隙中找到生存根基,在“野蛮”中顽强生长并一路走来,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被人们誉为“商界思想家”的冯仑,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以不同的脸谱示人。本文通过对冯仑足迹的追访,重新解读这个“商界多面人”
去年以来,一本叫《野蛮生长》的书,让冯仑又火了一把。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前来为此书捧场的,既有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汪丁丁,也有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宁高宁,还有著名媒体人吴晓波、秦朔等。
一本小书,何以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皆因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我国地产界“四大天王”之一的冯仑,书中所写之事,也大多为外人难知难晓的圈中事。再加上媒体跟风炒作,一时间,不读此书的人,竟被视为落伍。
此书一出,把素有“商界思想家”之称的冯仑,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家”、“那家”名号迭出的当今时代,人们何以把“思想家”的桂冠戴在了冯仑头上,而没有赋予更有创建的其他企业家?
一切,还需从头细细道来。
动荡与变革时代的幸运儿
少年时代的冯仑,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祖籍浙江,1959年出生在古城西安的冯仑,学生时代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时,大中小学校全都“停课闹革命”,少年冯仑只能待在家里,后来靠父亲的关系,在资料室里阅读了大量被封存的“禁书”,接触到了《大逻辑》、《小逻辑》之类的书。可以说,这样的“草莽”式阅读,给了他原始的知识积累,也对他日后,乃至现在的思维体系和语言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可供繁殖的温床。
1977年8月,再次复出的邓小平,在北京召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对温元凯提出的“在全国恢复高考”的建议大加赞赏,并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这年冬天,冯仑与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中断长达十年的高考考场,考进了西北大学。
在这个历史的大转折点上,冯仑无疑是幸运的。
因当时办学条件有限,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最后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在西北大学完成学业后,冯仑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1年,他又幸运地考上中共中央党校,成为当时中央党校最年轻的研究生。
这时,一个人走近了冯仑,并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是他读研究生时的导师——马鸿模。此人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家出身,性格强悍,闹过学运,当过兵,出生入死;曾任职解放军正师级军官,后到中央党校任教。冯仑当时是中央党校最年轻的学员,马鸿模感到好奇,就主动来见他,后来两人成为忘年交,冯仑还拜马鸿模为干爹。至今,冯仑的钱夹里还保留着马鸿模的照片,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在中央党校完成学业后,冯仑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做教学研究工作。尔后,辗转了几个部门,他主动申请下基层锻炼,先地方政府,后企业,再后来又到了海南,负责筹建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出任常务副所长。
此时,已是1988年,“全民经商”的浪潮早已漫卷全国。
当时的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上边给了编制,却给不了经费。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上边给了他一个进口1万台彩电的批文。当时的冯仑,还不知“经商”为何物,便把这个批文转给了一个贸易公司,换来了30万元现金,建起了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也就是在这时,他第一次认识了潘石屹。
1989年,因特殊原因,体改所解散,冯仑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低潮:失业。
重回体制内,在当时似乎不太可能。闲散了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冯仑进入了当时闻名全国的民营企业家牟其中创办的南德集团,担任政务秘书,月薪250元。
进入南德,成为冯仑下海的第一站。
应该说,从此时开始,他身上潜藏的一些能力开始快速显现,并得到了老牟的赏识和重用。进入南德一年后,冯仑从行政秘书、《南德视界》主编、南德总办主任兼西北办主任等要职一路升迁,成为牟其中的第一副手和身边的要臣之一。月薪也涨到了850元。
冯仑在南德的时间并不长,尽管在这期间,他将前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的一些部将,后来万通“六兄弟”中的王功权、易小迪、刘军等也拉进了南德集团,但终因感觉老牟的所思、所想、所做有点“悬”,他选择了离开。
“蛮荒”中闯出来的地产商人
1991年,冯仑以不辞而别的方式离开南德,开始了他商人经历的“蛮荒”之旅。离开南德后,他选择了再次回到海南。此时,南中国这个美丽的岛屿上,正在上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宏大的房地产革命。
1988年8月23日,原隶属广东省的海南岛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海口,这个人口不到23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滨海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首府。海南的建省和对外开放,迅速成为各路淘金者蜂拥而至的淘金天堂。有资料显示,当时海南的城市人口只有100多万,房地产公司却多达18000多家。在当时,只要能在海南的海口、三亚等城市搞到地,就肯定有钱赚,而且还是令人不敢想象的大钱。
1985年,海南商人邢诒前把自己在外地赚到的钱带回海南,先开服装厂,后开房地产公司。地产公司的经营头几年不温不火,但没过几年,就赶上了让人疯狂的海南地产热:“那时,海南的土地价格直线上蹿,让人目瞪口呆。刚到手的10亩地,半年内涨了50倍,300多万元一亩!”直到今天,邢诒前回忆起当年的景象,依然激动不已。投身海南房地产,让邢诒前从家财百万的小服装老板,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翁。
就是在这个金钱暴涨速度可以让所有人疯狂的地方,冯仑和许多今天地产界的大佬们,掘到了事业起步的“第一桶金”。
冯仑又是怎么做的呢?
再次回到海南的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幸的是,他身边还有人。万通“六兄弟”的创业故事,就此在海南这片热土上拉开了序幕。这六个当年万通的创业者是: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王启富和刘军。六人之中,或许是因冯仑年龄稍长,或许是因前期大家都在他的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干过,所以,大家就称呼他大哥。
1991年9月13日,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总公司”以2万元资金,在海南注册成立。当时在海南,所谓“农业开发”不过是个幌子,他们要做的业务,就是房地产。冯仑承认,当年万通的第一单生意,是他亲自设计操作的。他说:“我现在不拼刺刀,那是因为我拼过刺刀。”
有人追问“为什么万通不愿意讲‘第一桶金的故事?”
冯仑的答复很巧妙:“我们认为,在这个创业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拿捏得也不准,如果讲得不适当,通过媒体可能会放大我们的错误。”
对于冯仑亲自操刀斩获的“第一桶金”,坊间是这样描述的:
1991年,手里只有3万元人民币的冯仑,找到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对他大谈海南房地产的投资机会。取得对方初步认可后,他又向对方兜售自己才刚刚弄明白的新名词“按揭”。冯仑告诉对方,这是一种全新的房地产经营方式,只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很大的项目。说得对方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其实,懂与不懂都不要紧,冯仑此次谈话的目的,是要从对方那里拿到钱。向对方说完“马上就能赚到钱”后,冯仑盯着对方的眼睛问:“这一单,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对方点头同意。
之后,冯仑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手续做完,王功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钱拿了回来。他们拿着这500万,又迅速从银行贷出了1300万。这单生意,冯仑的确出了1300万,但这1300万是用对方的500万作抵押,从银行贷出来的。如果没有冯仑凭嘴“忽悠”来的这500万,只有2万元注册资金的万通,可能什么也做不成。
冯仑他们用这1800万买了8栋别墅,重新包装之后全部卖出,大约赚了300万。这就是冯仑和万通在海南土地上刨出的“第一桶金”。
即使现在来分析这桩交易,整个过程也没有太多“野蛮”行为,冯仑以自己的“金口”,换回了数百万现金。正是这几百万资金,奠定了冯仑和万通“六兄弟”日后的基业。
当代商界的“思想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知是什么人,给冯仑加冕了一顶“商界思想家”的桂冠。冯仑对此也很受用。本文没有迎合此种说法,而是称其为“思想者”。对目前的冯仑来说,这样的称呼,似乎更为贴切。真正的思想家,其思想或理论要能自成体系,深深影响当代或几代人。在当代中国,能称之为思想家的人,恐怕只有毛泽东。
“商界思想家”之所以比“胡润富豪”名号来得让人受用,在于它的含金量。在一个“以商为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商人们,总感觉自己的骨子里缺少些什么,所以在赚到钱后,拼着命地往“文化”上靠拢。正是因了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各大商学院的MBA、EMBA学堂生意奇好,再怎么涨价,也不愁入学者不来。甚至是精深古奥的国学,也在当代中国商人们的追捧下,走出书斋,显现出复兴迹象。
不往远扯,还是回到冯仑,回到他的商业思想。
在诸多名人对冯仑《野蛮生长》一书的评价推荐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能用诙谐、幽默、感性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冯仑可以说炉火纯青。这本书就是例证!它不仅好读,而且读后启发你思考。‘商界思想家这个头衔,冯仑当之无愧!”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大作读毕,是看过读物中最好的。”
撇开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不谈,如果仅以一本书,就给某人戴上“思想家”的桂冠,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也是缺乏严谨的。照此说法克隆,当代中国的思想家,早已超越东周列国,空前绝后了。
平心而论,在冯仑的《野蛮生长》中,确实有许多关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商道规则上的精彩之句。有的总结恰到好处,有的说法很有前瞻性,有的可以成为经商宝典;他说出了许多别人所不能言,甚至是言不出,或不敢言的东西。
但是,有一点令人十分叹息:中国的房地产业,能不断孕育出身价超百亿的商人,却很难孕育出真正有见地的商业思想家。这是这个行业的商业特性决定的,不能怪罪于冯仑。
看来,冯仑是入错了行。
记得前些年,著名的北京作家王朔写出了不少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好作品,但因其行文语言充斥江湖气息,被主流文化圈喻之为“痞子文化”。如果按照这种审美标准,冯氏那部充满诙谐语言和精彩段子的“商界思想”结晶,只能屈尊于“痞子思想”了。
理想主义的慈善家
在北京地铁的车厢里,有内蒙古阿拉善国家地质公园的图片公益广告,告诫人们,土地沙漠化已经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2009年8月23日,在山东泰山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协调人玛格丽特宣布,阿拉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正式入选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成为我国第22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全球唯一的沙漠地质公园。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西部,境内有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漠和戈壁总面积16.94万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据专家介绍,阿拉善广袤的荒漠化地表,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寒流的最前哨,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达88天。2000~2004年,我国共发生86次沙尘天气,其中源于或经过阿拉善的,就多达62次。
2006年6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SEE)成立,这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在80人的发起人名单中,有刘晓光、王石、冯仑、郭广昌、李宁、潘石屹、马蔚华等。按照协会章程,缴纳会费现金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可取得一年的理事会员资格,一次性或累计缴纳会费达100万元人民币,可成为终身理事会员。
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并任协会副会长的冯仑,参与这样一个NGO组织,可见他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变化的关注和忧虑。协会成立后,每年都在阿拉善举行相应活动,并进行沙漠治理和环境改善工程的公益捐赠。
冯仑不但自己身体力行参与公益事业,还在公司里成立了万通公益基金会,通过董事会、股东会决定,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捐赠给这个基金,高管要捐现金,员工要捐时间。公司还给员工4天带薪公益时间,让员工去做好人好事,到一些社区里推广生态和节能行为,对居民宣传和培训如垃圾分类、节能灯具使用,等等。在企业内部,他有意识地把社会责任逐步变成公司内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据他自己说,最近,他与潘石屹、刘长乐建了一个文教基金,要帮助李敖做一个文化工程。他说:“我觉得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是个有分量的人,但要上升到庄子、上升到培根这种智慧,还有不妥。但这不影响他的价值。”
资助李敖构筑一项文化工程,冯仑似乎有点看走了眼。纵观李敖的一生,他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批判者,而非构建者。我们从冯仑参与的一系列公益慈善活动中,不难看出他心中存有很浓的理想主义情结。
商业规则的布道者
冯仑是一个商业上的成功者,所以在很多场合讲话,他都会语出惊人。在热心人辑录的“冯仑语录”中,有很多他对社会、人生、创业、经营的独到见解,现辑录几段以见一斑:
人无废人,器无废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人人都是人才。
人类历史由傻子创造。十个聪明人最先看到,于是就有十个聪明人挤进去竞争,原先看似容易的事,刹那间就变成最难的了。而被聪明人讥讽为“傻”的事,正因为聪明人和他的追随者都不愿加入进来竞争,反而变得容易起来。不仅如此,干傻事,因为没有竞争者,时间上也很从容,三年五年之内即使每天慢慢悠悠地干都不会有人来搅局,最终的成功一定属于痴迷于它的“傻根”。
企业是一个蜂窝。企业家像公蜂一样,在一个格子里不断地交配,不断地让其它的女蜂采蜜,酿出来的东西又不属于自己。所以我觉得企业是一个蜂窝,企业家一个公蜂。世界上有几种动物性交完了之后会死,公蜂就是一个,用个体的生命延续种群的生命。所以,企业家就是一只公蜂。
董事长或者创业者应该做的工作三件事。第一是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第三做别人不做的事情。
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有动力无约束,动力表现为贪婪和冒险,最后出问题。国营企业有约束无动力,约束表现为贪婪,表现为懒惰和贪污,最后不治而死。
伟大是熬出来的。人的差别不在于他经历多少事情,关键在于他的坚强和意志力,伟大从来就不是设计出来的,伟大是熬出来的。毅力是时间的函数,痛苦是成功的加油站。
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学先进”是为了赶先进、自己成为先进;“傍大款”是为了结交好的企业、自己成大款;“走正道”是为了避免走弯路,铸造永续经营的坚实基础。
做成“汽车”型企业。只要按规程办事,无论谁驾驶汽车都可以正常行驶。万通不能是一个“马车”型企业,离了“车夫”,谁也驾驶不了。
从“野蛮”走向成功的冯仑,开始醉心于研究商业规则,并以讲的方式到处传播,这本身应该是件好事。中国商业环境的完善和现代商业文明的构建,需要像他这样有商战经历与实干经验的人来进行总结和提升。这样的经验一旦形成系统性,对未来中国商业形态的建立,或许要比做成功一两个企业的价值要高得多。
冯仑的言语机锋,大多是即兴而出,没有经过细致的梳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商界的时尚达人
在商界传媒十周年庆典会上,冯仑被评为年度“时尚先生”。走上领奖台的冯仑,光着头,着一袭中式服装,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见老冯登台,摄影记者们一拥而上,我的相机还没调好焦,他已经走下了演讲台。
与在台上讲了十几分钟,极力推销自己的唐骏不同,冯仑只说了短短几句谢辞,便回坐到台下。如今国内的商界时尚,已经不再是西装革履、红酒派对,而是易经、老庄、静修,乃至户外运动。如王石的征服雪山,就成为国内商业精英们极力效仿的顶级时尚。
冯仑的时尚格调,除了中式打扮,还有他自己的路数。
2006年8月,以冯仑为主打形象的《风马牛》电子杂志创刊,它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于一体,以冯仑为核心,从商业、行业、企业、生活等多方面,展现了他身边的大千世界和商道感悟。据说,《风马牛》的月阅读量已突破100万,不少网友留言表示,《风马牛》已成为他们每月期待的精神大餐。
为了看看《风马牛》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也前往“风营”注了册。《风马牛》分为三个“营”,“风营”的特征是——英雄行者,“马营”的特征是——浪漫骑士“牛营”的特征是——田园隐士。从其“营风”特征看,老冯的电子杂志在向他推崇的王石的语言体系看齐,他在《野蛮生长》一书中曾说过“王石的语言体系是‘80后”。从“各营”注册积分看,《风马牛》集中营确实是吸引了100万冯仑的拥趸者。
冯仑在跨进50岁门槛时,送给了自己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在台湾骑自行车环岛一圈,用时9天,行程1100多公里。已是知天命的人,还保持着如此生命活力,冯仑不仅是“疯”,而且还很“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折腾不止”。
当然,冯仑在演绎自己的时尚格调和表现形式时,也没有忘记他的商业。令人欣慰的是,在《风马牛》里,也有与公益和慈善相关的不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