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慧
民以食为天,最能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之变的是饮食,也就是餐桌之变。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从追求吃饱到吃好,现在是吃的健康。
我以前在报社工作,那时候,到云南山区采访一位老人,当时的采访内容我还记忆犹新。那位老人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发粮票,除了白菜、萝卜,几乎很难沾上“油腥”。每月只有那么几天,人们可以到食品站排队买些肉。当时,排队买肉的场景是人山人海,每人手里都举着肉票,喊着、闹着、挤着,拼命地向肉案靠拢。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人多肉少,如果买不到肉,盼了一个月的希望就会变成家人的泪水和怨声,那种感觉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上。
除此之外,很多人向往的不仅是要买到肉,而且是要买到膘肥的肉。能买到一块肥肉,那是天大的造化,肥肉既能炼油以补贴全家的油水不足,肉渣还能配菜解馋,一举两得。如果买到的是瘦肉和骨头,那就比较倒霉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变好了。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条件也开始慢慢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走向了小康。这时候,餐桌上的菜也开始慢慢丰盛起来,鸡鸭鱼肉和各种蔬菜也不再是奢侈品。
近些年,生活质量就更好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菜越来越丰盛,但是,这么“丰盛”的菜有点不敢吃了,人们开始注意吃的健康。很多人尽量克制少吃肉,讲究荤素、粗细搭配。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鸡肉、鸭肉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要吃活蹦乱跳的……
餐桌虽小,但却能集中反映出六十年中国从贫穷到富有的历程。
当老百姓脱离了吃肉“挑肥”的年代,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更加关注,无形中,健康也成了一大产业,这在解放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解放前的一个世纪,中国饱受战争的蹂躏。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的烂摊子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在战后初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十万分之二百五十。
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总数少得可怜,无力解决当时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从事医疗服务的主体是传统中医和草药医生,很多人都缺乏必要的培训和锻炼,无法应对和处理流行疾病和疫情。当时,全国性的预防计划和体系是不存在的。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完善和医疗体制的转变,给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健康行业从原来的传统单一的中药制剂企业转化为分工更细致、专业化程度更高的集医药制剂、医疗器械、医院、医药连锁终端等产业格局。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变化。国内的GDP从改革伊始就以高达9%的速度增长,医疗支出从1978~1993年间每年以10.9%的速度猛增。
老百姓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更加注重平时的保健和调养。保健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迅速兴起,尤其是天然生物健康品更受青睐,民众不单接受传统的健康品,也接受外来的健康品。螺旋藻的研究就是在这一阶段开始的,开始,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螺旋藻是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的,因此,那时候推广起来也很难。但随着人们对保健产品的关注,我们云南绿A公司的保健产品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绿A凭借拥有螺旋藻珍稀资源,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并成为了全球微藻研究中心。
行业格局的变化孕育了巨大的健康消费市场,为绿A的迅速成长提供了基础,我们算是建国六十年来,健康领域发展的见证者和最大受益者。
杨志红原《健康时报》副总编辑。1993年从事药品研究及销售,对原生营养有较深入的研究。荣获2006年度经济女性人物创新奖。资深原生营养专家,现任绿A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