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思考

2009-04-28 07:48李克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政治课新课程新课改

李克峰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使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政治课教学增添了魅力,注入了活力。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偏重于结果,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重视过程,然而一些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却片面地重视过程,忽视了结果。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往往从结果开始,即老师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由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由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这无疑会窒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压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单调沉闷、缺乏生机。而新课程则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调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比如《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探究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老师会先把就业者和创业者应具有的素质告诉学生,然后举一个例子,使学生看看例子是不是符合老师给出的结论。事例在此只是起到验证的作用,而不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得出结论提供契机。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一位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教学设计从问题开始,精心创设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3个案例,提出了3个典型性的问题,即大学生求职简历该不该做假?求职时应选择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假如到了一个新单位,一直得不到重视应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真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使学生享受课堂。这样一堂课,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大家分工合作,主动探究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而就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就在大家的发言、争论中,在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可谓水到渠成。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却走向了极端,片面地重视过程,甚至是为过程而过程,忽视了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课改之前,对学生的发言一些老师总是用对或错做贴标签式的评价,挫伤了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新课程实施后,一些老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学生说的是什么,都一味地鼓励、支持、表扬。针对老师设置的情景,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天马行空,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而实际上,这样一堂课除了热热闹闹之外,学生一无所获,既没有达到预设的知识目标,更谈不上培养了何种能力。

新课程要求构建有活力的课堂,但有活力的课堂不是毫无秩序的课堂;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是指学生思维的主体,而不是课堂中的随心所欲;新课程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无目标无方向的为过程而过程。

二、慎重选择教学方式与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使政治课教学变得生动、富有活力,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用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使政治课教学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从而使学生由原来的排斥而变得积极参与。比如,新课改重视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道理,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在辩论中明晰事理。因此,新课改后,一些老师遵循这一原则,成功地上出了可谓经典的现场课。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课时,正值我国的股市飘红火爆之际,这位老师不但用《死了都不卖》的流行歌曲作为引入,而且还挖掘到网络上模拟炒股的软件,在课前一周让学生先去模拟炒股,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交流一周来模拟炒股的收获与体会。这一教学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而且在讨论交流中,顺利地达成了本课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一些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新”,片面追求形式的新颖,动辄就让学生演小品、拍录像、分组讨论。比如,新课改以来,课堂讨论是老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事实上,人们讨论一个事实总是以它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为出发点与归宿的。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能否抓住学生,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在于老师是否能够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在于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是否相关,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如果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远离了学生所能达到的认知水平,这样的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比如,我听过“关于财政的作用”一节课,老师让学生结合财政的作用谈谈如何解决老百姓住房难的问题。这一问题,似乎与生活联系很密切,但实际上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住房难的确是一个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但同时也是包括国家在内都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教师让中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出谋划策,显然不切合中学生生活的实际。所以,讨论题抛出后,学生很难讨论起来,更难以提出独到见解。大多数学生只是提出要多建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这些大家不用讨论都明白的办法。因此,这样的课堂讨论只是留于形式。而在我看来,新课程之新,不在形式的新奇,而在于结合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慎重选择教学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观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改革都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在原先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并进而完成历史性的超越。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并由此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但新课程并不是对旧课程的完全否定,因此,旧课程要求教师所具有的一些基本功,如扎实的专业素养、漂亮的粉笔字、合理的板书设计、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仍然是新课程下教师教学必备的素养,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基本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此有一种曲解和误解,简单地认为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课时多媒体一放,学生一讨论,就是新课改。无庸置疑,新课程教学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基本功要求的降低,更不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退场”。如最传统的基本功——板书,漂亮的粉笔字不仅给学生一种美感,而且合理的板书设计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升华,它既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对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记载。它具有不断翻页的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我听过一个老师上的一节探究课,探究的案例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后,就让学生讨论。学生七嘴八舌,热情很高。这应该说符合新课程所主张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理念和要求。但是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讨论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有哪些收获?这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老师既缺乏对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又缺少必要的板书,使人感觉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缺少理论支撑,缺少画龙点睛之笔。

新课程实施后,很多老师在寻找课程资源方面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却忽视了对教材资源的利用。新课程的确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放弃使用教材上的所有案例和探究。在这方面,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用教材上的案例就是照本宣科。实际上,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新课程的教材增加了很多的内容,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了生动的探究性案例,增加了知识链接、专家点评等小栏目,从而教材的趣味性和阅读性大大增强。特别是教材上的案例是编写教材的专家们精心选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轻易放弃,要慎重取舍。比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在讲主要矛盾这一内容时,辽沈战役的案例依旧保存了下来,因为这一案例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经典案例,然而有些老师在讲课时认为案例陈旧而选择其他的案例,导致没有将主次矛盾讲清楚。如何利用好经典案例,既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教学智慧,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变革是一项旅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但也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以便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以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得以科学实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政治课新课程新课改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