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阅读教学浅议

2009-04-28 09:55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层面整体

朱 虹

鉴赏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所产生的由外及内的感受与体验、欣赏和鉴别,就是文学鉴赏阅读。

文学鉴赏阅读本质上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有的、复杂的精神情感活动。说它是“特有的”精神情感活动,就是它同阅读政治、历史、经济、科技以及其他各类实用文章时的精神活动,有明显的区别。例如,阅读理论文章,重在披文见理,是一种冷静的心智活动;而阅读文学作品则重在披文人情。它是一种炽热的、复杂的精神情感活动,一方面是阅读者被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后,要像“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那样,得其“悠然”滋味,并受到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读者又要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以求最大限度的倾诉、对话和默契,达到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再者,读者在作鉴赏阅读时,还要以自己的经验和联想来丰富与补充作品中形象的内涵。因此,鉴赏阅读不是对作家创作的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而是包含着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的、具有积极的体验和认识的一科,创造性的精神艺术活动。

茅盾先生在《杂谈文学修养》一文中具体谈到了如何鉴赏文学名著的一般方法。他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把它很快地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戤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就是要注意到它的特字特句。”根据茅盾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文学鉴赏阅读教学应有以下四个步骤:

1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要求学生把要鉴赏的文学作品,首先从头到尾地完整地读一遍,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以便自己作综合还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图画)和总体感受(获得总体形象的感性印象)。这种“还原”与“感受”的情形大体是“喜爱”、“感动”、“共鸣”等情感体验和心理过程,而要获得这种审美效应,必须身临其境,融入感情,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审美体验,进行想象、联想和创造,以求最大限度地同作品“对话”,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蕴涵和艺术魅力。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朗读,反复朗读才能使自己对作晶的主观感受同作品的实际不断接近,“使其言皆若山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文若己山”的境界。

2层次阅读

我们这里说的层次阅读的“层次”,不是指划分段落层次的层次,而是指从文学作品的外观层次到意象层次,再到意识层次的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但都存在着结构体的多层次面,它可以被分解成外观形态层面(绘画美、建筑关、音乐美)、意象层面(主观情态和客观物象的统一体)和社会历史意识层面(凝聚着社会历史的意识、情感和理想)。

外观形态层面透视出作品的亮度,意象层面显示着作品的力度,社会历史意识层面则形成了作品的深度。它们既发挥出整体的效应,又从不同的层面发挥各自的功能。文学作品的鉴赏阅读教学,必须通过层次阅读,才能引导学生进到作品所构架的殿堂。

3印证阅读

印证阅读是指回头将全文再完整地浏览一遍,通过进一步的艺术感受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和创造,理清思路,做出综合性的审美判断,将那些正确的、独到的、符合作品实际的发现和创造,作为鉴赏阅读的成果肯定下来。这也是一种整体阅读,但这和前面所说的整体阅读有很大的不同。前面说的整体阅读,主要是鸟瞰作品的全景,获得总体感受和整体把握;而印证阅读则由感情上升到理性,由主观情感达到主客观的一致。它既可以校正整体阅读和层次阅读中某些不符合作品实际的理解和判断,也可以更进一步地发现作品中某些新的内涵,使美感由清淡而浓郁,使认识由肤浅而深刻。

4会通阅读

所谓会通阅读,就是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即存反短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有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言论以及作家的其他著作来了解作品产生的来龙去脉,弄清作品在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让学生探求作品的精蕴和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以求开掘深化。梁启超先生曾说:“会通,更需旁求当时之人大势,再求此主意之所在,以及当时大势之关系,即所会通之功夫也。”这段话揭示了会通阅读的要旨、途径和重要意义。

总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阅读能力,重在培养他们具有对美的感受、鉴别、分析与欣赏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接触到的大量文学作品是艺术美的结晶,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审美活动的重要对象。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所具有的艺术美,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接受,去激发感情的共鸣。只有提高列荚育的高度,鉴赏阅读能力的培养才不会变成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才能成为对学生的种素质与修养的陶冶。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层面整体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文学作品与数学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文学作品与数学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