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摘要:我国2006年颁布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使用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由于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突然降临,使得原本被认为是颇具先进性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指责为是加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金融界有关人士极力反对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错了吗?本文就公允价值的内涵及意义进行相关论述,并对公允价值对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准则;相关性
一、对待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金融界的主要观点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因此饱受指责。随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等新一轮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的指责陡然升级。面对飞流直下的股价,许多银行抱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目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公开宣称,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在危机中倍受损失的华尔街银行家指责它是危机加剧的重要根源之一,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没有现金流的账面损失,引发投资者的恐慌,使得大多数投资者非理性地大量抛售次贷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使危机加剧。因此,他们呼吁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使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与意义及其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应的是历史成本会计准则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则强调,资产和负债应当以当时实际发生的成本和金额进行计量。例如,2007年1月,甲企业用暂时闲置的资金以30元/股的价格,购入中信证券100万股股票,若不考虑相关费用,甲公司共计支付 3000万元。假定 2007 年 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仍然持有这些100万股股票,而在 2007年末,中信证券的市价已经升值为89.27元/股。那么甲公司应当怎样在会计报表上对报表使用者报送公司拥有的该项股票资产?两种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在甲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对该项股票的列示则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甲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对该项股票所列示的金额仍为当初购买时的3000万元;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假定甲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甲公司则应以2007年中信证券年末收盘价作为依据,对外报送该项股票的价值。2007年12月28日,中信证券的年末收盘价位为89.27元。因此,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对该项股票投资所列示的金额应为 8927万元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甲公司的该项资产价值增加了5927万元。同样,甲公司的利润表可因计量模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利润,即公允价值模式比历史成本计量多出5927万元的利润。
上述例题可以看出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原则对该项股票以 3000 万元的价值报送,已完全不能反映甲公司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其滞后性显而易见;而公允价值计量则体现了甲公司持有该股票当时的市价,符合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相关资产信息的需求。
三、会计学界的反攻
然而,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直持抵制的态度,认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
四、公允价值的局限性以及个人的观点
客观地说,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如前例,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甲公司的资产虽然反映了 2007年末公司资产的市价,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多出来的 5927 万元的会计利润是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吗?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高走的股价是否在投机炒作,非理性投资的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
参考文献:
[1]徐蕴颉: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3期.
[2]俄召娣:公允价值与美国次贷危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359期.
[3]柯于珍:浅议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及其财务影响.《技术探索》,2008年3月.
[4]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财经论丛, 2005,(05).
[5]李洁:解析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J]会计之友(上),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