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哲学维度

2009-04-27 10:03庞世伟
学理论·下 2009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

庞世伟 周 莉 王 敏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05—02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不仅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具体说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问题: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的身与心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且,这四者之间也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的辩证统一的“和谐”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其次才是社会的存在物。在人类产生之前,类人猿作为动物,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但随着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之后,才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问题,特别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利益和贪欲的驱动下,几乎是以肆无忌惮地征服、掠夺与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伟大胜利”,其结果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为此,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是无限的要求。”[1]517并且,这种“进入心理层次”的无限贪欲,必然造成人们无止境的利润欲,最终是以消耗和浪费大量资源为代价的,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极端对立与分裂,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正如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曾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517而发生在20世纪中期前后的震撼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便仅仅是这一“报复”的开始而已。1998年发生在中国长江松花江的特大洪水;近几年的扬尘天气;几年前 “非典”的流行也都是自然对我们报复的结果。可喜的是,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当代人在审美情感与理智的双重指引下,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全球近60亿人都这样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地球将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因此,现在人类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是孕育人类之母,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及其祖先、子孙后代共有的家园,人类应该以友善的态度去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从而建设一个人人共享的“环境优美型”家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自然前提与物质基础。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马克思把人的个体和整体的统一看作是人的实践存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个体是社会的个体,社会是个体的社会,二者是互为前提辨证统一的。因此,正确处理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最基本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但是,在以往的阶级社会里,人与社会(他人)、个体与整体的分裂即异化现象不仅普遍存在,甚至异常严重,“(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4]49-50其结果使阶级矛盾尖锐化,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不太平,局部战争频繁发生,和谐共存、协调共进的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与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各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得多。而在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下,要建立一种“和谐社会”主要依靠三方面的作用力:一是作为社会外在的强制性力量的法律调控;二是作为个体内在的强制性力量的道德自律;三是作为人类内在情感和互爱需要的审美同情。为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牢固树立民主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正,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从而缓解社会矛盾、融洽人际关系;同时,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使道德情感在化解冲突、弥合社会裂痕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

三、人的身与心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4]54而且,人不仅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客观世界,还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人的身与心的和谐,即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种“身与心的和谐”正是人之所以感到幸福的情感根源,它也必然成为一个“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但是,自近代以来,“由于文明的发展和国家变成强制国家,人们只能发展他身上的某一种力,从而破坏了他的天性的和谐状态,成为与整体没有多大关系的、残缺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5]43“人”已被无情地分解为“碎片”或“单面人”,“完整的人”已不复存在。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的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的道德与信仰的缺失非常严重而且精神极端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色情文化等沉渣泛起,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也凸显了出来。为此,我们应当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培养一种科学健康、积极向上、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平等合作、诚信友爱、风气良好、人们心情舒畅、社会各方面能够和谐融洽的氛围,形成一种广大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道德信仰体系与行为交往规范,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道德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

展,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

四、国家与国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愿景

马克思指出,国家是私有制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性产物,是阶级压迫与统治的工具,它必然随着私有制与阶级的消亡而消亡,最终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所代替。但是,在以往历史上,无数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曾给人类本身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所有的参战国都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世界人民群众对战争更是深恶痛绝。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但国际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天下仍不太平。特别是美国倚仗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实行新的“炮舰政策”,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近数十年来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为此,实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就必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愿景,这也是全球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为此,我国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平发展政策,中国的繁荣强大也必然为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资源与辩证智慧。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我们这个世界无疑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同人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最终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即“将是一个以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249社会中,随着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个体与整体(自然与社会)将重新“和谐”统一,这是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4]80一言以蔽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2][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