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存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质疑。我们小学教育要培养优秀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质疑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是鼓励(敢问),二是引导(善问),三是创新(会问)。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大胆提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老师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提出问题或积极答问后,教师应该给予肯定或赞扬,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若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质疑,教师要认真对待,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敢于提问的勇气。
二、引导学生善问
高质量的“问”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我们要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之类浅层次的质疑过渡到具有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层面进行质疑、探索。
1.抓住课题质疑。如教学《狼和小羊》,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思考,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狼和小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这些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也是学生很想知道的,由课题而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打开他们思维的匣子,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质疑。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引导学生质疑:“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些地方?”引起争论,掀起波澜,抓住这“壮”字就成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3.从看似矛盾,却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如教学《骆驼和羊》时,骆驼说长得高大好,羊说长得矮好,抓住这对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到底谁对谁错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就会悟出文章的道理:一个人不但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正确看到自己的短处。
三、启发学生会问
人的思考往往会产生习惯性的倾向,即思维定式,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僵化,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思考。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跳出定式思维的影响,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会提问。
1.求异性质疑。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激发学生以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如教学《乌鸦喝水》,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乌鸦,你有什么好办法喝到瓶中的水?假如没有小石头,你该怎么办?”这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体现,很有创意。
2.逆向质疑。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质疑,在同中求异,正中求反,对现成的结论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不从众,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如教学《落花生》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书上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说法不对。”我问:“怎么不对?”学生回答:“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什么不好?”这个学生敢于质疑教科书,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是创新质疑,因为逆众与开拓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3.多向性质疑。多向性质疑就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起点、多层面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疑问。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句话吗?”有的说:“从字面理解是指周围光线不亮,容易把鼻子碰扁。”有的说:“从语气上来看,鲁迅先生当时心情沉重。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很痛心。”有的说:“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黑暗,碰壁是比喻遇到困难和阻力。”这就是多侧面、多方位的思维方式。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发问的声音、争论的声音、思想撞击的声音、探究的声音、创新的声音,才能使小学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东风小学
◇责任编辑: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