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看似枯燥,其实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我们上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出语文课独特的情感。
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找准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语文课文也的确缺乏“语文味儿”,因此有的语文教师不喜欢某篇或某类课文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并不是只由课文本身所决定,甚至可以说,课文本身并不是影响语文教学过程是否具有“语文味儿”的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主张语文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更要善于培养感情,即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但最好是对每一篇课文都“情深似海”,对新课文要“一见钟情”,对旧课文要“旧情复燃”。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如果说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学生的情感点有时与教材、教师的情感点是一致的,但不一致的时候也很多。教学时教师要有激情,要艺术地进行处理,使三者之间产生共鸣。
二、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情感本是美感的重要因素,教出了情感的语文课也就是有美感的语文课。但是,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首先,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上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美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即师生共同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当然是美的,这样的课教师自己也觉得回味无穷。再次,教师要教出自己的个性美。首先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或者说要教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对课文的解读应是一种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阅读。其次,还应该敢于把自己的情感冲动经常传递给学生。许多缺乏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不敢把自己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第四是要教出幽默美。语文课堂要有笑声。除了特殊内容的语文课以外,一般说来,没有笑声的语文课不能说是美的课,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儿”的课。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哭,也要让学生学会美丽的笑。
三、发掘课文中积淀的民族文化。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儿”。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是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就是要用现代意识去观照每一篇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变得有趣,使遥远的变得亲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
四、语文教师自己有“语文味儿”。
“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而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又都是全情投入的产物,所以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自己有“语文味儿”,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是他的语文课能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的决定因素。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是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的决定因素。有无“语文味儿”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由此可见,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这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伟宸,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