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之作

2009-04-27 10:03任葆华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豆花背景音乐传统

任葆华

2009年初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了51集电视连续剧《走西口》,该剧单集最高收视率甚至超越了去年的开年大戏《闯关东》的同期收视率,一时好评如潮。许多家庭每到播出时段便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有些性急的观众甚至迫不及待地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提前看完了全剧。该剧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山西祁县青年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与同乡梁满囤和王南瓜等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忍、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这部电视剧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但我认为有以下四点特别值得肯定:

第一,该剧着力阐释了“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升了中国电视剧的总体品牌形象,并且对建构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电视剧一开始就提出了贯穿全篇的“仁义礼智信”精神,不仅数次借男女主人公之口中适时说出,而且在剧中人物田青、徐木匠、淑贞和豆花等身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田家祖训“仁、义、礼,智、信”的意义在剧中的三次阐释,让电视剧的主题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也一次次荡气回肠地展现出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使自己凝聚在一起的力量。这力量是各民族的生存之根。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世界最大的民族,使其凝聚在一起的超凡力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修身治平”的人生理想,“忧乐以天下”的济世情怀……这些都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根基。可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却普遍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我们心痛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他们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无根的一代,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进而就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当下经济社会情况下,重提晋商身上所体现的创业精神,并对之进行现代性的阐释,无疑是明智而必要的。近代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国人才渐渐从昏睡中惊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落后。经济上的不发达势必造成文化上的落后和不自信,因此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病,学习西方列强先进的科技文化就成为很长一段时期社会的主流。如今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越来越强烈,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经济崛起背后的文化原因。与此同时,弘扬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随之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近几年的国内“国学热”及政府在世界许多国家设立孔子学院,便是这种社会文化潮流的具体反映。电视剧《走西口》通过山西人走西口艰难创业的生命历程,宣扬中国儒家文化中核心价值观念,不仅迎合国内这一文化潮流,满足人们的社会文化需求。而且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对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巨大的意义。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适时而生,因此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第二,该剧编导很注意“煽情”造势,迎合普通观众的接受心理。尤其是其中的几场情感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单就剧中人物田丹丹而论,就有几场。如饥荒年月,九岁的她被送进梁家做童养媳,放羊拾柴,生火煮饭,照顾仅一岁多的小丈夫,得到几个菜团子却舍不得吃,而是送给自己年幼的弟弟和没有生活来源的落难的母亲一节,又如,弟弟和丈夫走西口了,自己在家日夜思念远在包头的丈夫,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两家老人的生存重任。盼啊盼,盼了两年,盼来的竟是一纸休书,但她首先想到的是那个背叛她的丈夫,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只要他好就好了。一点儿怨言也没有地把公婆送上了去包头的车上,自己则留在了母亲身边,夜以继日地伺候老母一节;还有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伺候老人,忠于自己的丈夫,不管得到的是感激还是背叛,始终无怨无悔,鞠躬尽瘁!她为成全自己负心的丈夫甘愿沉默的孤独。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她在深夜昏黄的油灯下,哼着那凄苦的山西小调,打开箱子用手抚摸那一大堆为自己的丈夫密密麻麻缝制的布鞋的时候,谁又能不潸然泪下呢?另外,田青因被裘老板指认是匪首而被官府判斩,豆花也因有失身之嫌被未婚夫家赶出。她却用回家的盘缠买了两口棺材,要为田青殉葬一场戏也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类似情感戏还有很多。这部电视剧的编导不时地用剧情去撞击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让人唏嘘不已,欲罢不能。

第三,该剧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人物性格的鲜活。虽然剧中主要人物田青,豆花等性格单一,而次要人物却很鲜活。如翠翠的重情重义,丹丹的痴心痴情,田耀祖的既诚心又无赖,梁满囤的奸诈狭隘等。鲜活的人物性格是电视剧能在观众心中常驻的秘诀。编创者在粱满囤和田老板身上用劲十足。该剧中让人印象最深刻、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恐怕就是梁满囤了。梁满囤走西口路上的贪吃懒惰、对裘氏父女的忍让、对父母的记挂又有心无力,从学徒到重整皮革厂,每次经历都是他内心矛盾斗争后才产生的结果。同时在包头遇到的各种遭际、坎坷以及自作自受都在一定程度上丰满了他的性格,从某种角度说,恰恰是他体现了大多数走西口人的不易。一个人物做到极致才能让观众印象深刻,梁满囤的忘恩负义、不知好歹都达到了他性格所能达到的极致。正因为如此,这个人物形象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另外,田老板这个人物刻画得也很生动,他一手策划婚礼上送猪头和密信、给牛师傅下葬、狱中探监、最后的舍身救儿孙等,都让人看着过瘾。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全剧贯穿始终的背景音乐雄浑悠长,震荡人心。背景音乐在影视剧极为常见,通过音乐手段为影片的部分或整体创造某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在该剧中,《走西口》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每当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翻滚的时候,背景音乐便悄然响起,不停地撞击观众的心弦,同时将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巧妙地揭示了出来,如丹丹送别弟弟和丈夫走西口、豆花狱中探望田青、剧终田青拿着卖宅子的钱又一次踏上走西口的路等段落。这些地方背景音乐的反复出现,将整部剧作渲染出一种忧伤、悲壮的基调和整体气氛。另外,片头和片尾曲,也让人回味无穷。“走西口”,一个“走”字,就道出了众多山西男人谋生的艰辛和女人生活的无奈。特别是片尾曲里的几句话,更是让我们明白一些走西口的意蕴:“走西口哪里是个头,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留着眼泪放歌吼。”总之。该剧音乐手段的应用非常成功,既有力地促进了主题思想的表达,也丰富了其艺术性价值。

当然,该剧也存在不少明显的瑕疵。首先最大的谬误来自干剧情对“三民主义”的篡改,在《走西口》中,剧中人把“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改成“民主、民权、民生”,这样的概念性错误甚至弄成笑话了。其次,剧情安排上显得生硬,不够自然。如豆花换翠翠、梁满囤在裘记皮匠铺及最后临死时的性格突变等。第三,该剧结尾说教的意味太浓。让一个多年生活在乡下的老太太站在前面演讲,而让一群革命者则像小学生一样站在下面倾听,最后甚至让这些革命的践行者,全部跪倒在地,服膺于乡下老太太宣讲的“仁、义、礼、智、信”。原本是革命启蒙者的诺颜王子和徐木匠等,竟然在传统文化的召唤面前黯然失色。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谁在启蒙谁?此外,在口音、人物造型上,也引起部分观众的质疑。比如把“我”说成“额”,主要人物装束一概整齐干净,毫无“走西口”之狼狈相等。这些都让人觉得太假,不够真实。然而,总的说来,它仍不失为一部值得称道的优秀之作。

猜你喜欢
豆花背景音乐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蚕豆花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背景音乐
老传统当传承
背景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具体作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媳妇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