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龙
[摘要]本文从国产大片的生存条件、品质基础以及动力资源等三个层面和维度来探讨国产大片的生存与发展,建议创建和营造产业化的电影体制,以内容创意为本切实提升影片品质,培育和壮大电影市场,完善大片产业价值链,最终实现国产大片的品牌化、规模化的良性运营和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国产大片。产业体制;内容创意;市场培育
白2002年电影《英雄》拉开国产大片时代的帷幕以来,国产大片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一直伴随着诸如体制、品质、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那么,到底该如何评判国产大片的生存境遇,如何实现国产大片的持续性发展,本文试图从生存条件、品质基础、动力资源三个层面人手来予以探讨。
一、产业体制:国产大片的生存条件
论及电影产业体制,首先必须明确关于电影本性的基本认识:资本运作是电影生产的前提条件,电影的经济属性是第一性的,而其艺术本质只有在经济条件形成之后才能逐步实现。电影作为一个产业,从策划、制作、发行到放映及后产品的产业链,联结了包括影视企业、发行公司,影院以及下游延伸产业等。而产业的基础——产业的微观组织,主要应由企业组成,企业以赢利为最大目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电影一直被当作文化事业来发展,电影制片厂具有行政事业的性质,电影的本性与产业属性长期得不到客观的认识。电影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和手段,一直与商品无缘。在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大大小小的电影制片厂只需根据国家的指标进行生产,由电影公司买断,无须操心票房效益。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电影开始走向市场,票房危机随即出现。国产电影对观众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电影观众以每年数亿人次的惊人速度下降。进入90年代后,电影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有力的步伐。垄断经营的中影公司不再拥有国产影片的独家发行权,统购统销的局面被局部打破,发行方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尤其是院线制的建立,“故事片单片摄制许可证”的实施。成为电影体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动作。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电影作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披明确定位走产业化道路,我国电影开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产业化运作。特别是《电影管理条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降低了电影资本和行业准入门槛,极大地解放了电影生产力,营造出较为宽松、公平的产业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以《英雄》为代表的大投资、大制作的国产大片得以孕育出世并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当代国产大片的出现可说出是我国电影走向市场经济和产业化道路的必然产物。
大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和金融资本运作的成功与否。由于政府不断放宽政策,鼓励、吸引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进入电影产业,当代国产大片的投资已发展为由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以及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多元跨国投资主体合作的局面。这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又符合电影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最大化地整合资源,做大大片市场,更大程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并且共同分担风险,
国产大片作为产业运营,必须学习借鉴好莱坞电影的一般方式。好莱坞的制片制度以明星制、制片人决策等为主要内容,表现出鲜明的产业化、商业化等基本特征。目前,明星制已在国产大片制作中得到共识,从制片投资到市场营销,明星的品牌效应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制片领域,计划经济时代电影创作的“导演中心制”却仍处于主导地位,导演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电影投资的成败系于导演一身。而导演往往出于表现艺术理念、展现艺术个性而很少能理性、现实地考虑投资与回报。目前国产大片几乎都是“导演中心制”并带有强烈的导演主观色彩的产物,陈凯歌因对探索片,哲理片、艺术片的过重情结,一时难以“凤凰涅槃”,超度到商业片的境地,致使《无极》遭遇“滑铁卢”;张艺谋在他的三部大片中,执著而自恋地坚持“视觉凸现性美学”个性和风格,都是典型的例子。“导演中心制”分解、弱化了制片人对创作主管、监控和制衡的职能,剥夺了制片人的决策权力和创作权力,由此,使得电影投资决策的非理性、非商业性、高风险性大大提高。“制片人决策”正是源于电影投资的高风险性、不可预见性和电影制作的专业化分工,是理性和商业智慧的产物。针对包括大片在内的整个我国电影目前普遍存在的“导演中心制”,我国电影体制应将“制片人”的核心职能回归“制片人”本来定位,从而使电影投资、决策与制作回归理性,以顺利完成我国电影产业化和专业化的转变。
总之,产业化电影体制的营造是我国电影不可回避的建构任务。只有这一体制健全、完善,才可能使配套的产、供、销、院线体制形成运营的顺畅流程,才可使大片等产品格局得以形成并循环开发。因此,改变大片的生存环境,创建电影产业机制,促进其良性循环,使之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大片等电影的共同发展,同时确立大片的制作规范,使其整体运作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是国产大片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内容创意:国产大片的品质基础
国产大片自《英雄》伊始走上创意产业运作之路,逐渐建立起以创意产业为基准,包括影片内容、发行、后产品开发等环节以及观众这一消费终端在内的创意综合体。其中,包括理念、故事、人物以及外在形式等元素在内的内容创意经历了一个以《投名状》《集结号》等大片为转型标识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国产大片因此而遭遇了由“骂声一片”到“众口称好”的两重天。
首先,从根本意义上说,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其进行审美的娱乐和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都无法回避对特定理念的张扬推崇、对民族及人类文化精神的探索追求。在此意义上,自《英雄》拉开国产大片的序幕,从《无极》《夜宴》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国产大片在创造票房辉煌的同时,之所以一直伴随着口碑、信任等问题和危机,一个主要的原因即是缺乏理念或理念不清。比如《无极》将理念混杂在爱情、自由、命运、欲望等许多抽象的意象与象征符号中,使观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夜宴》《黄金甲》则将观众引向暴力、复仇、厮杀……总之,一切都处于为了震撼目的而不顾原则的滥用之中。由于理念缺乏或混乱,致使整个故事处于东拼西凑的散乱状态或倒拧状态,以致影响了全片。而在《投名状》《集结号》等大片中,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片理念发生了由散到立的飞跃。《投名状》作为导演陈可辛对香港黑帮片中的“兄弟亲情”的“内地化”和超越,而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观照和诉求:动乱年代,传统中最核心的仁、义、信等信仰、理念正在遭受严峻的考验,“投名状”在兄弟之间、穷苦人与穷苦人之间、老百姓与官府之间,被破坏殆尽,而其结果就是兄弟皆死,哀鸿遍
野,可预见的国家灭亡。故反过来,寻找传统、重建传统就成为该片的核心价值理念追求,它在二哥赵二虎临死前的念念不忘中,在三弟姜午阳的哭号中,在太平军首领的大义自毁中,得到了延伸和强化,并直指当下的中国现实。《集结号》则在现代战争题材里将“人物在主体方面的内心生活”作为艺术叙述的本位,高扬生命价值,讴歌人性之美。它将平凡与崇高、恐惧与无畏、佚名与尊严、牺牲与辉煌糅合对接在一起,由此呈现出“英雄牺牲”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并赋予影片一种前所罕见的现代思考的深度。
其次,电影是一门叙事的艺术,电影叙事的发展历史表明,从格里菲斯开始,电影艺术已成为以“艺术方式”讲述故事的手段。对于商业电影而言,故事讲得好坏更为至关重要,这早已成为好莱坞大片成功的金科玉律。反观近几年的国产大片,故事往往缺乏一定的合理性,禁不起推敲,以致漏洞屡出。比如《英雄》《十面埋伏》均出现“首尾”断裂的叙事失误;《满城尽带黄金甲》取自《雷雨》,但。后者最出彩的兄妹乱伦在影片中让位于重阳杀戮,王后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之缺乏逻辑支撑,《夜宴》结尾那没有出处的致命一击,处心积虑杀兄夺位的厉帝竟会为爱情与内心的谴责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杀等均难禁推敲。随着《投名状》《集结号》等转型之作的问世,国产大片突破了以往故事的缺陷,开始出现了比较成熟、完整的故事。这两部影片一改以往先介绍人物或铺排矛盾的做法,代之以直奔厮杀与巷战之高端并在高端中点出影片主旨并介绍人物:前者分不清是清军还是太平军的自相残杀,只能导致满目死人、世界崩溃,并锁定唯一生还者、叙事推动者——庞青云;后者则是人性、人的生命高于战争,并锁定主人公、叙事推动者——谷子地。《投》中,是庞青云促成了投名状宣誓,但却分裂了穷人和团队。杀戮降军又促成了兄弟之间的分裂,接受朝廷任命,夺兄弟之妻,最终导致兄弟尽亡。几经转折,影片将个人、兄弟、穷人、官府,家国、伦理道统尽皆拧在一起,明暗表里相互演进,故事真正成为“有意味的形式”。《集》在汶河阻击战中将一个个生命个体凸显之后猛然陡转,谷子地被误认为战俘,先前一个个崇高的生命倏即被降至零点,甚至被不断误解。从此,谷踏上寻找战友、寻找生命价值的艰难道路。随着他一次次不懈的寻找,生命、尊严、价值终被推向极致,令人感奋不已。
再次,对于虚构类叙事影片而言,情节通常是性格的发展史,它不仅要以写人为中心,而且要用性格刻画统领故事情节发展。以往的国产大片因漠视这一规律与要求,以致塑造的往往是难以立起来的人物。譬如《英雄》《十面埋伏》在几无关联的景观环境中塑造的是符号化的人物。取自《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出现了某种内容品格回归的征兆,但是,角色不仅仅是《雷雨》的,还是《哈姆雷特》的,《麦克白》的,甚至《李尔王》的,拼拼凑凑只能让人物立足不稳。无论皇后还是太子,大多没有过多的施展空间,只有大王角色稍好,沉着内敛,阴狠毒辣,但也难免“暴君”的俗套。《墨攻》《云水谣》解决得稍好,但与成功的好莱坞大片尚有相当的距离。同样,到《投名状》《集结号》,人物塑造的缺陷开始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两部影片中,人物不仅立了起来,而且还注意到了丰富性和层次性。《投名状》中,兄弟三人各有侧重:赵二虎耿直重情义,姜午阳单纯、冲动,尤其是庞青云无情无义、狡诈、残忍,被欲望和情感所折磨困惑的形象,使我们在感受悲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物内在冲突所带来的震撼,令人信服。《集结号》中,对于谷子地的集中塑造,可谓达到了目前国产大片人物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该片前半部着力凸显谷之智、勇、义、豪、仁,后半段则重点塑造其执著、坚忍、虔诚等。在一步步推进中,谷作为人的“个体精神”和作为人类代言者的“人的精神”合而为一,融合无间。
最后,以往的国产大片,除了故事、人物等元素稀缺外,影片的视听语言等外在形式往往也是欠成熟的,与内容分裂乃至脱节的。在《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黄金甲》《墨攻》等大片中充斥着新奇、惊异、震撼的场景、段落,但是,这些重金打造的视听影像只是为了展现影像本身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而已。它们与影片的叙事和主旨理念并无多大关系。同样地,这种状况到《投名状》《集结号》中则大为改观,大片的视听语言等外在形式在不断发展中日臻成熟。《投名状》中,伴随着空间由山村到苏州,再由苏州到南京,镜头逐渐由开阔到封闭,由鲜活到沉重,配合故事,一步步走向影片的理念深处。起始镜头的饱满也与结尾画外音的空寂与沉痛形成强烈的对比,声画分离。直接点出这是一个欺骗与背叛的故事,《集结号》对《太极旗飘扬》特技制作班底的启用,对《拯救大兵瑞恩》运镜方式的学习和借鉴,使得影片在注重音效、特技效果、剪辑等综合效果的追求上,达到了一个飞跃,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尤其在汶河阻击战中,影片更是多层次地展现了视听语言的穿插与结合,使得故事的丰富性和视听语言的丰富性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
综上所析,包括理念、故事、人物以及形式等在内的内容创意是有机综合的整体。各内容创意元素逐渐回归和顺应电影艺术特质的内在要求日臻成熟,从而为国产大片的“叫座又叫好”奠定了坚实的品质基础。
三、培育市场:国产大片的动力资源
市场生机是电影产业活力的源泉,市场利润已成为电影市场能否繁荣并进入良性循环的动力资源。近年来,我国电影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票房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国电影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培育了自己的市场。而作为产业化、市场化产物的国产大片,之所以发展成为电影产业指标的重要支撑,其原因更在于此。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观众群同我国人口总量相比,所占比例实在微不足道。以2006年的相关数据为例:我国票房是3.36亿美元,约占美国(94.9亿美元)的1/30,我国人均观影次数为0.5次,约是美国(4.8次)的1/10。目前,我国电影尚未培育和发掘出像美国一样的,具有广泛的大众性、强大的文化性消费的市场。可是。我国观众却已通过盗版光碟等途径培育出对好莱坞大片的兴趣和倾向性。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2007~7部过亿元票房影片中,国产影片只占3部,而在2007年全国票房排行前十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只占4部。进口大片再次主导国内市场,一部《变形金刚》即轻而易举高出《投名状》一亿多元。我们可能对大片本身不惜投入巨资,可对大片市场的培育、对观众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电影是一个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产业链,只有当影像最终出现在观众面前,一部电影的价值才能体现,因此,国产大片要想真正赢得观众,在提高影片品质的基础上,还要从寻找和培育电影市场下大气力。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就国产大片而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全国的
1/3,而其余二十多个省市才占有全国市场的不到2/3。目前国内观众分为院线、二级市场和农村观众,票房主要产生于院线观众。2006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为5.8亿人,加上1.5亿的流动人口,潜在的非公益性电影观众超过7亿人,其中已开发为院线观众的人数只有大中城市的2亿人左右。这说明,在大中城市电影消费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的同时,广大中小城市电影文化的普及远远不足,大众的电影消费需求没有被充分调动,而农村电影市场目前基本处在零点状态,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掘。随着中国城市化、小康社会的来临,广大农村电影市场的前景极为广阔。而且,在城市,随着大型住宅小区的兴起与成熟,休闲文体活动将在这些小区中兴起。而社区电影院的兴起将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也是可以进行开发的潜在市场。
目前,国产大片在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方面也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国产大片已显示完全有能力进入海外主流电影市场:《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已超过11亿元人民币,《十面埋伏》在日韩及港台地区的票房已达到4.3亿元人民币,在北美地区的发行权已被美国索尼经典公司以l亿港币的价格收买,只在美国就取得了11050094美元的票房,“《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在北美一次投入了2200个拷贝数,打破了有史以来所有华语片在北美投入的拷贝数”。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产大片的海外市场还比较狭窄(包括市场范围和影片题材的狭窄),海外市场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稳定的信誉和收益保障,并存在交易不对等现象。
同样地,大片的后电影市场的开发也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好莱坞,“电影市场收入占20%,后电影市场开发场收入高达80%,具体到单个影片例如《星球大战》三部曲自20世纪70年代公映以来,除1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外,其主题产品的销售总额竟高达45亿美元”。相比之下,包括大片在内的中国电影全年的海外收益可谓微乎其微。应该说,中国电影市场,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在影院市场还是非影院市场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将是包括大片在内的中国电影复兴的一个潜在优势。
总而言之,强化大片的营销,搞好市场调研、后电影开发等环节,按商业规律运作,将制片、发行、放映进行一体化操作,培育不断成熟的、强大的电影市场。既是国产大片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再生产和形成市场营销良性循环的最终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产大片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成熟、完善的电影产业体制之下,以内容创意为本切实提升影片品质,同时着力培育、壮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大片产业价值链,最终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的良性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