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酸球糖”

2009-04-27 10:03佗鹏莺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娱乐化

佗鹏莺

[摘要]2008年随着山寨化风潮的兴起,电影也顺理成章地冠上了“山寨”的名号。于是就像硬币的两端,有人欢呼有人愁。“山寨文化”与“山寨电影”至于中国电影而言,就像我们随意放在口中的“一粒酸球糖”一样,初入口酸涩皱眉,隐忍过后却品出了糖的味道,甚至带给我们超出甜味的刺激与丰富。

[关键词]山寨文化;山寨电影;平民精神;娱乐化

2008年随着山寨化风潮的兴起,电影也顺理成章地冠上了“山寨”的名号。于是就像硬币的两端,有人欢呼有人愁。有人说:山寨精神是一种平民精神,是带有颠覆与挑战性质的草根大众对于正统社会的反抗。又有人说:山寨精神不是平民精神而是流氓精神,山寨产品是中国市场体系劣质化的一个标志,山寨电影不过是文化堕落的另一重表征而已。两种声音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过分强调的嫌疑。宣称山寨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者,过分夸大了它“反权威”“反垄断”的精神,他们认为中国是“山寨文化”的沃土,因为中国草根阶层有太多的能量需要释放,但他们往往长期被边缘化,被主流的权利所忽视。只有在山寨文化中,他们才可以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怀。另一种声音则过分放大了山寨的破坏性与解构的一面。

在我看来“山寨文化”与“山寨电影”至于中国电影而言,就像我们随意放在口中的,“一粒酸球糖”一样,初入口酸涩皱眉,隐忍过后却品出了糖的味道,甚至带给我们超出甜味的刺激与丰富。那么山寨电影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刺激

“山寨”这个原来形容占山为王,不服天朝的江湖名词,在中国IT制造业大举复制、仿造、拼凑二手名牌的运动中再次复出,“山寨化”成为时下最新最酷的流行词,它带给人们的是刺激,是颠覆,是不同于我们头脑中固有的规则。如同孙悟空大闹天宫般,搅你个天翻地覆,心惊肉跳,挑战的是最权威的极限。精英们瞬间大惊失色,观察着、恐慌着、声讨甚至自省着。

电影的“山寨化”,我想是我国电影发展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市场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动辄成本过亿的史诗巨著,所谓主旋律电影,但大多流于孤芳自赏与学术表现,至于观看者的心理需求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常常忽略不计。一种是成本始终徘徊在一千万甚至几百万级别的低成本影片。资源匮乏,免不了粗制滥造之实。像发愣的人需要被推醒一样,中国电影的这种蜂腰状态正等待着一个“刺激”,我想这就是山寨电影被关注的原因吧!

2006年《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被评为“山寨电影”的先驱者。有人形容它是一部令中国影迷额手相庆奔走相告的影片,听着有点夸张,但《疯狂的石头》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的确具有里程碑效应。作为300万制作的小成本电影,虽然电影风格是移植于盖·里奇的黑色犯罪喜剧,但它有着传统派的人文关怀,有着古典派善恶终有报的结局,有着先锋派的解构与戏谑,更可贵的是在技术与手段的背后,有一种充满自嘲与自信、活泼与强大生命力的平民精神。也是这种平民精神,使影片游走于纷繁而通俗的笑料中,举重若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小兵立大功,《疯狂的石头》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的电影淡季,创造了2300万的票房奇迹,它一方面明确了小成本电影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给大片也提了个醒,现在的电影再也不可能是单纯的文艺抒情就能叫满堂彩的时代了,人们不需要高高在上的老夫子,大片统一天下的“暴力”格局正在结束。

近几年,大成本电影也在努力地做着改变,努力向观众靠拢,学着如何将主流电影的传统情节叙事与现代奇观化叙事相结合,寻求一种传统与现代复合模式。在这方面,堪称2008年“最棒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也为中国主流大片的未来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二、挑逗

有人形容“山寨电影”骨子里透着一种对于社会的批判与反讽的味道。顾晓鸣认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山寨电影”代表着平民意识在体制化的电影格局里的自我表现。从趣味学的角度看,“山寨电影”也存在着消解的成分和讽刺的意味——即消解一些在主流电影中太过严肃、甚至假正经的东西,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加以颠覆和游戏化。这种现象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可见一斑,3.5亿人民币砸出的《无极》,完全符合电影工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中国主流电影人的代表,陈凯歌花费了三年时间想说清楚的事却被胡戈用十天作的二十分钟的短片给说明白了。陈凯歌在电影中建立的带有道家色彩的王城,被胡戈称为“圆环套圆环娱乐城”,想通过爱情来表达的“无极”思想被胡戈借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叙述为“无极=无聊×2”。在这二十分钟里,还有两段让人笑翻肚皮的插播广告:满神牌嗜喱水和逃命牌跑步鞋。视电影艺术为阳春白雪的陈凯歌面对如此恶搞,大为光火,誓必起诉之。于是主流们一片“盗版”“剽窃”“侵权”之声。而广大网民却站在了胡戈一方,认为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一种升华了的电影评论,之所以能这么迅速广泛地传播是因为这个评论太中肯了。我认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充分表达了现代人对于主流电影与主流文化的看法,人们用自娱自乐来屏蔽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娱乐,用解构的方式对权威、严肃、正统的东西进行嘲讽;用无厘头来缓解自己找不到真正娱乐造成的郁闷。朱大可说:“山寨文化是后权威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众获得话语权之后的一种社会解构运动,旨在颠覆文化权威的中心地位。山寨版春晚是这方面的范例。它表达了民众对央视的轻蔑和挑战,并营造着一种更为多元文化的格局。在经历了漫长的权威主义时代之后,这种挑战正在成为转型中国的社会常态。”

三、模仿

“山寨电影”并不是中国首创,只是随着社会名词的推陈出新改头换面了的一个名头而已。追本溯源,“山寨”类型电影最早应该起源于好莱坞,美国影坛最杰出的新喜剧导演梅尔·布鲁克斯1974年执导了《Young Frankenstein》(译作《年轻的科学怪人》)一片,该片仿效了1931年的经典恐怖片《Frankenstein》(译作《科学怪人》或《弗兰肯斯坦》),以极为夸张的形式将所有镜头、对白、桥段,造型和旧版作了对比,并将其彻底颠覆成搞笑版本。随后,布鲁克斯又推出了《紧张大师》、《太空炮弹》两部影片,以模仿《精神病患者》、《星球大战》为卖点而大获成功。在此之后,好莱坞陆续涌出多部以“模仿”为主的“山寨电影”,并且似乎愈演愈烈。

当然伴随着对成功的渴望,很多粗制滥造、难登大雅之堂的影片也堂而皇之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2005年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科幻大片《世界大战》令当时的观众目瞪口呆。2008年,好莱坞又推出了一部《世界大战2新的进攻》,从标题上看,好似《世界大战》的续曲一般,电影海报及宣传也匹敌《世界大战》的规格,但随之观看过的网友则一片咒骂之声,大喊上当。原来《世界大战2新的进攻》是出自于美国一个叫The Asylum(避难所)

的电影公司。是一家专门拍摄“山寨电影”的公司,其公司制作了一系列的“山寨电影”,大多以“高模仿”“恶搞”“拼凑”为主要卖点,如高仿真片名的《变形机体》(Transmorphers)对应《变形金刚》(Ttansformers)、《达芬奇财宝》(The Da Vinci Treasure)对应《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公元前一百万年》(100 Million BC)对应《公元前一万年》(10000 BC)、《我是结局》(I Am Omega)对应《我是传奇》(I Am Legend)、《启示录》(The Apocalypse)对应梅尔‘吉布森的《启示》(Apocalypto),打着巨作续集的旗号,用各种障眼法哄骗观众的《毒蛇列车》(《蛇患航班》)、《苜蓿地》(《怪物》)。在好莱坞,类似这样“高模仿度”的电影还有很多。

此类“山寨电影”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开花,越南版《还珠格格》,连名字都。模仿”的印度“宝莱坞”,最近又搞出了一个印度版《哈利·波特》。很多人看到此类电影都会把它与“山寨电影”联系在一起,但我认为它并不代表“山寨类”电影的全部,“山寨电影”应是在模仿与恶搞基础上加入自己理解的创作,如同最初的昆汀、科恩兄弟一样,慢慢被肯定。而不是直接的剽窃和恶搞,其实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从某种角度来说又何尝不是一部山寨版《西游记》,但可贵在其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气质与风格。

也许现阶段我们依然习惯拿来主义,但这不会是永远。这类“山寨电影”虽然理直气壮,但并不名正言顺,它能够引发话题和聚焦关注,但它并不能成为经典本身。迎合草根文化和标榜另类,虽然让人忍俊不禁,但也许这正是“山寨电影”自成一格、独辟蹊径的前路。

四、丰富

像“外观翻新快、功能强大、待机时间长、价格低廉……”的山寨手机一样,“山寨电影”给我们端出的总是内容丰富现代,实在又亲切的娱乐大餐。如今年大卖的山寨电影《十全九美》,为迎合时下年轻看客的口味,本片整篇都追求一种漫画式的荒诞效果。开篇就以恶搞鲁班为桥段,引出宝书《缺一门》的典故,随之各路人马纷纷出场,齐聚一堂认真地演出了一场夺宝奇兵的闹剧。《十全九美》本着将荒诞进行到底的决心,东北话、四川话、保定话等各色俚语齐上阵,就连配乐也演奏起《碟中谍》《YEAH》,还穿插着“嘻哈”歌舞,而“德云社”“哈利波特”“朱笑天”等流行名词也随手拈来。影片虽然打着“2008年爆笑巅峰力作”的招牌,但并没有想象中的粗俗幼稚,相反它有着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浪漫真挚的爱情故事、凄美哀怨的主题曲,俨然一副古装大戏的气势。2008年的暑假,国产小制作喜剧《十全九美》悄然突破了4600万票房,打破了《疯狂的石头》创下的票房纪录。

五、娱乐

从石破天惊的现代黑色幽默喜剧《疯狂的石头》到娱乐制胜的《十全九美》,再到今年的贺岁片《硬汉》(中国版《阿甘正传》)《桃花运》,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综其原因,我想它们都体现了“山寨电影”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一种娱人娱己的幽默感和别开生面的KUSO精神。如2008年最大的话题影片《十全九美》彻底秉承了“娱乐至上,将恶搞进行到底”的原则与精神,放低姿态,不与观众比智商、比品位,而是把娱乐观众的心态贯彻到底,目的是让电影院里的观众轻松地消费娱乐。虽然《十全九美》说的故事普通,笑料也没有多么高级,但它的大卖,并不意味着观众品位的下降。也不能证明市场就需要这些所谓的“低级趣味”的喜剧片。真正需要我们反思的是,《十全九美》是一面很好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折射出电影观众对娱乐电影的渴望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人的想象。能够满足观众的消费娱乐心理的影片,观众就愿意买账。像《高兴》这样不故作高尚、不居高临下的电影,不仅保留了原作者贾平凹独具人性关怀的视角,以粗犷的风格、细腻的笔触抒写一群普通人的“高兴”的事,而且将歌舞乐伴、精彩对白,穿插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丰富了影片的趣味性,娱乐了人们的视野,也鼓舞了人心,有观众看完影片说:“刘高兴一个拾破烂的都可以把日子过高兴了,我为什么不可以?”山寨电影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因而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百姓尤其年轻人对它的钟情和热情是超乎寻常的,以至于有“今天你山寨了吗?”的戏言。

综上所述,“山寨电影”的产生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我们闲暇时随意放入口中的“一粒酸球糖”,“刺激”着中国电影已麻木多时的神经,“挑逗”着禁锢的规则,“回味”着,“模仿”着、“建立”着,让我们回归到一个真正“丰富”、“娱乐”的电影世界。

猜你喜欢
娱乐化
主流媒体公众微信议程设置及舆论引导研究
从“王宝强事件”浅析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表达的尝试与思考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反腐报道娱乐化之忧
电视新闻娱乐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