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赤璧》的别样情怀

2009-04-27 10:03李英然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主角赤壁细节

李英然

[摘要]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表现出了迥异于以往的审美风格。其最大亮色乃在于对“赤壁”人物和事件的生态性解读。这既体现为由诸葛亮而周瑜的主角的转变,更体现为“情”字分量的增加,以及细节的还原。由此,观众看到了导演对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原生态思考,感觉到了编剧对战争硬度的软化,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柔性化。这些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还原性努力,是导致《赤壁》的审美风格发生转变,从而颠覆以往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赤壁。生态;主角,情感;细节

作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吴宇森的电影《赤壁》表现出了与以往任何文学艺术都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吴宇森自己宣称更按照历史来拍,但其实较诸历史,这部电影也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色。清人金圣叹说“历史是以文运事,文学是因文生事”,以此来衡量,吴字森的电影不完全是“运事”,而是带有浓厚的“生事”的意味。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他似乎要通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展现单个人生活的原生态,或说是历史情理中的生态意蕴。

“原生态”一词是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环保、旅游等领域,成为一种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乃至世界范围内小型社会的关注姿态。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社会科学借用,指文化生态、文学生态,随着文化研究的持续升温,解析文学作品、史学作品的生态环境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方向和切入点。2000年后文学生态研究达于兴盛,蔚为大观。但始终存在于学术研究领域,从未被引入到电影实践中。以此而论,吴字森堪称一个创举。他要通过自己对一千多年前那场著名战争的时空解读,以视觉画面展示自己心目中“赤壁大战”的生态景观。那么,通过观看《赤壁》(上),我们看到了吴宇森心目中怎样的“赤壁”情怀呢?

一、周瑜的“赤壁”

历史上的赤壁大战从酝酿到发生,前后持续了两三年的时间。在电影的有限时空里要展现如此丰厚的内容,就不得不对人物事件有所取舍和剪裁。比如主角的确立。一切为大众所熟悉的人物或事件,除非绕不过去,电影《赤壁》都做了尽可能多的回避。由于《三国演义》小说及电视剧的广泛影响,关于赤壁之战的主角,人们想当然的就以为是诸葛亮。揆诸《三国志》,东吴确实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这也是吴字森要着力挖掘和展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欲展现东吴在这场战争中的原始景观,最好的视角,当然非周瑜莫属。周瑜这一主角的确立,其实传达出了吴宇森对当年赤壁大战的一种认识,那就是周瑜是功不可没的。于是我们看到梁朝伟扮演的周瑜成熟稳健中不乏深谍远虑,沉郁气质中带有艺术家的浪漫。他英武果决,忠心耿耿,以孙策的“托孤”自任,对孙权负起了教育的职责。

《三国志》包括《三国演义》都有一句话涉及孙策临死时曾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电影《赤壁》抓住后一句话尽情发挥,不单是孙权之“问”,而是周瑜主动出击。在教育孙权方面,俨然一武决的曹操。人们一般只看到了曹操对汉献帝的威吓之势,其实,在孙权18岁接任兄长大位时,也必得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臣作为辅佐。在电影《赤壁》中,“射猎”的情节就不单展示了周瑜以命令的口气带孙权打猎从而使其下定破曹决心的权臣形象,而且更展示了孙权的成长历程。对于人物的成长,史传往往更重结论,并不展示过程,小说《三国演义》在对孙权形象的处理上也不免简单化,几乎就是照搬了史传。比如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后来的辛弃疾也说过类似的话。而电影《赤壁》却以非常俭省的镜头不仅微妙地揭示了孙权与周瑜的君臣关系,而且借此传达出了孙权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信息。

与周瑜的英武果决威势赫赫相映,我们看到了被弱化了的诸葛亮形象。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不仅颠覆了以往诸葛亮形象的气定神闲、神秘超人、智慧超群,而且彻底颠覆了以往影视艺术中“老诸葛少周瑜”的扮相。银幕上的诸葛亮年轻、稚嫩,穿着平民化,虽然也摇着一把羽扇,虽然也散发着一种忧郁的气质,但带给观众的感觉是不成熟的,带有鲜明的初出草庐的色彩。这应该说更真实一些。揆诸历史,周瑜原本就比诸葛亮大六岁。周瑜年少成名,24岁就做了孙策的建威中郎将,到诸葛亮出山时,他已是东吴大权在握的大都督了。电影应该说鲜明地演绎出了二人这种地位上的不对等。这也是吴宇森确定周瑜为主角的一个重要方面。

曹操一方虽然也有所展示,但更多是作为叙事的背景而存在。张丰毅扮演的曹操老谋深算老奸巨猾,与尤勇扮演的刘备的草莽英雄恰成对照。因为赤壁大战涉及的是三方力量的转化与消解,所以,三方主要人物都要出场,但毫无疑问,吴字森确定的主角是周瑜。为了强化这一点,一方面,作者让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成为周瑜故事的背景人物;另一方面把展现的侧重点放到了日常琐事方面。比如电影只用极少的镜头展现战争场面的宏大。而用更多的镜头扫描周瑜的一些“琐事”,比如他与小乔的关系,对“生马”事件的关注,对“偷牛”事件的处理,对音乐的理解等,力图展现一个立体鲜活富于生活情趣的周瑜形象。

吴宇森对周瑜形象的理解和处理,应该说不是他的独创。早在九百多年前的苏东坡就以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阐释出他对当年赤壁大战的独特理解。“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周郎赤壁”的界定不独是时人的理解,也包括苏东坡的认同。而在“一时多少豪杰”的感喟中,苏东坡最归心低首的还是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在他的理解中,周瑜不只雅量高致,而且是美女得佩英雄,一如宝剑赠予烈士,故其形象是“雄姿英发”。千年以降,吴宇森与苏东坡可谓异代同心,遥相呼应了。

二、怎一个“情”字了得

电影《赤壁》吸引观众的一个卖点还在于一个“情”字。为此,这部本是男人戏的巨作,增添了许多描写小乔和孙尚香的镜头以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这也是电影颠覆史传和小说的地方。

在东汉后期的民间流传中,小乔与大乔是一对美丽的姐妹花。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一时传为美谈。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借此点染虚构,通过诸葛亮之口,以曹操之子曹植(于赤壁大战后)所做《铜雀台赋》为据,巧妙构撰了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情节。而电影于虚实之间也巧妙嫁接,在还原众英雄对美女的垂涎想象中,坐实了曹操下江南的借口。曹操的“乔美人”情结与诸葛亮假想式的猜测生发出奇妙的审美效果。而作为一个男人,这焉知不是诸葛亮的“乔美人”情结呢?又焉知不是罗贯中的“乔美人”情结?更有甚者,以《念奴娇》词而论,焉知不是苏东坡的“乔美人”情结?而以电影而论。焉知不是吴字森的“乔美人”情结?曹操、周瑜、诸葛亮、苏东坡、罗贯中、吴字森,也许正像杜甫《咏怀古迹》诗所咏叹的那样,“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了。对美人小乔的追怀,可以说是电影《赤壁》对

历史的一个重要还原。更有甚者,导演或许要强化小乔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竟不惜以床上戏来凸显周瑜对小乔的挚爱,当属画蛇添足了。

与林志玲扮演的文弱娇美的小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赵薇扮演的任侠使气的孙尚香形象。关于孙尚香,《三国志》正文无记载,就连《蜀书·二主妃子传》中也无只言片语,仅在其他各篇的注释中有几则零星材料。小说第七回说:“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而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志林》说孙坚:“少予朗,庶生也,一名仁。”那么孙仁就是孙朗,是少子,不是女,女名无考。在元杂剧中叫“孙仁小姐”,到了京剧中则叫“孙尚香”。关于她和刘备的婚姻,据《三国志·先主传》,并不是周瑜献的美人计,而是孙权为了与刘备“固好”做出的一个决策。也就是说,孙尚香无非是“美人计”中的一个牺牲品。但导演吴宇森不满足干这种简单化的处理。他要让孙尚香的形象活起来,于是就充分演绎她的“尚武”的脾性。她骑马、使剑、练武、打仗,她的顽劣让周瑜没脾气,只好见了躲着走;让忠厚老实的鲁肃担心她嫁不出去,所以吃尽了孙小姐的苦头,她的任性不受拘勒使哥哥孙权头疼无奈,她的自尊又使对与她的婚事犹豫不决的刘备饱尝点穴之痛而有苦难言。较之小乔的温婉可人,赵薇演绎的孙尚香的“辣妹”形象,反而更加灵动可爱。其实,不论是柔情似水的美女小乔,还是任性刁蛮的孙小姐,在男人为社会主流的背景下,一样触动着男人最脆弱的那根情感神经。所谓爱之不足,怜之有余。这也正是千百年来,美人计屡试不爽的原因所在。

三、细节中的还原

为了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吴宇森很注意细节的展示。而细节的真实往往更生活化。比如关于刘备的出身,《三国志》说他“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小说《三国演义》借曹操之口对刘备进行人身攻击,说他不过是“贩屦、织席”之辈。“贩屦”也就是织草鞋卖草鞋。而电影则在周瑜来拜见刘备时用了一个编草鞋的镜头凸显刘备的草莽英雄形象。妙在周瑜不仅说了一句嘲讽的话:刘豫州还有闲暇打草鞋?这草鞋行军打仗能穿住吗?不待刘备回答,张飞立刻大着嗓门说道:“我们从来都穿大哥打的草鞋,这草鞋可结实了。”果然还拉不断。而且更妙在周瑜后来竟用编草鞋上的数根绳拉不断说明孙刘团结的力量和重要性。那么,这个细节可以说一箭三雕,既凸显了刘备的草莽英雄形象,也暗示了周瑜对刘备的不屑与警惕,最后草鞋又成为孙刘双方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象征。

在人们的眼中,张飞是一个猛将加莽汉的形象。而电影为了细化和雅化人物,增加了张飞写书法“誓灭曹贼”的细节。据《三国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记载。张飞能写诗,会厕画,还是一位不错的书法家。电影对此做了适度的还原。对于关羽,《三国志》并无关羽夜读《春秋》的记载,但民间关帝庙却有关羽夜读《春秋》的铜质塑像。小说也有类似的描写。对此,毛宗岗评为“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为了凸显关羽的儒雅形象,照应历史人物的家世出身,电影则改关羽读《春秋》为教童子诵读《关雎》。读《春秋》是静默的个人行为,而教幼童读《关雎》则变为有声的群体画面。

对于周瑜,类似的细节处理更多。比如关于音乐,《三国志》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日:‘曲有误,周郎顾。”电影就此开掘,一是让周瑜在治军时听到牧童吹奏的笛子有问题,随之对笛子加以改造,并且让他听到诸葛亮在数丈之外的话以强化他的不同寻常的听力。二是把小说《三国演义》“智激周瑜”的情节,改为二人以琴声进行交流。诸葛亮从琴声中听出了周瑜破曹的决心,而周瑜则从诸葛亮的琴声中听出了他想结交朋友联吴抗曹的诚意。一曲终了,二人欢然作别。一切尽在不言中。瑜亮的高山流水之意境,不仅削减了对立的情绪,而且强化了二人的惺惺相惜。较之小说似乎更富于生活情趣和人情意味。

苏东坡遥想中的“羽扇纶巾”,吴宇森也做了改动。在周瑜排兵布阵时,观众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周瑜用来指挥三军的那柄插着几根翎毛的似扇非扇的道具,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导演的意念中,周瑜的儒雅并不输于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毕竟是一个被小说神化了的人物。这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了。

至于给马接生的细节,既展示了小乔的母性的温柔,也刻画出周瑜内心中柔软的一面。对“偷牛贼”的独特的惩戒方式,则刻画了周瑜治军有方的韬略。一“马”一“牛”,虽于史无考,都巧妙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赤壁。主角的转变,“情”字分量的增加,以及细节的还原,都让观众从吴宇森版的《赤壁》中,看到了导演对历史人物的思考,感觉到了编剧对战争硬度的软化,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柔性化。这些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所做的还原性努力和生态观展示,正是导致电影《赤壁》的审美风格发生转变,从而颠覆以往的重要原因。隔着历史的烽烟,普通人无法触及历史真实的底蕴,但电影艺术在消除时空和心理阻隔方面,帮我们圆了这个梦。

猜你喜欢
主角赤壁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细节取胜
蔬菜盆栽 绿叶也能成“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