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萍 陈方园
2008年11月14 17日,“2008武当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十堰市世纪百强雅阁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这是武汉大学履行“武汉大学十堰市人民政府产学研合作协议书”的一项举措。会议由武汉大学、十堰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十堰市文化体育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道教协会承办,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协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的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华书局、《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新闻出版单位的编辑记者以及道教香港青松观等宗教界人士共100余人与会,大会共收到论文70余篇,知名学者卞孝萱、李刚、孙亦平、詹石窗发来贺电和贺信。大会就武当道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研究的机制和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武当道教文化研究
学者们在为期四天的学术研讨中,就武当道教的历史、武当道教的信仰和仪式、武当建筑和美术、武当民俗、武当音乐、武当文学、武当武术和武当文化研究史等几个层面展开了深刻的论述。
学者们对武当道教的渊源、演进和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吴成国认为有着巫术文化传统的荆楚文化是武当道教的一大源头;德保仁著、祝逸雯译《武当山:近代道教主要中心的发源地》(著作人因故未能与会,下文凡是提到论文名称的均属此种情况)对玄武信仰和武当山的历史作了清理,辨析了艺术传统中的四种不同的玄武形象,并进而认为中国信仰的编年史“必须被理解为政治史的一部分”;宋学立认为。李素希进献榔梅仙果促进了明初特别是永乐朝武当道教与皇室的往来,而正一派道士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王琛发指出,马来西亚华人虚构的武当形象反映了当地华人对真实的武当的精神要求;王少儒、张斯民提出要重新认识武当山自然景观的旅游资源价值,更好地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高卫华就武当山道家文化传播及其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戴少钧以香港全真道的发展为参照系对武当道教的当代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良皋探讨了武陵、武当、玄武和神农架四者的关系;陈文华探讨了武当道教文化的主要内涵;王驰探讨了武当道教文化在整个中国道教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批论文还对武当山的一批道士作了探讨。张三丰无疑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索安(石秀娜)著、刘玮译《明代道教神仙张三丰》清理了张三丰的历史和传说,探讨了张三丰由道教大师而神仙而民间崇拜的圣人的历史进程。郭旭阳对“同光本”《三丰全集》的存世状况、版印特征、演变轨迹作了介绍。孙亦平《论张三丰内丹道之特点》一文指出张三丰内丹道具有以道为本三教相融、倡导性命双修、先修人道再修仙道的特点。孔又专《张三丰对陈抟内丹思想的继承和实践》一文认为,张三丰学术思想融合三教是对陈抟学派的进一步融合总结。余来明《张三丰的诗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探讨了张三丰作品的诗学内涵。此外,杨立志采用第一手田野碑刻调查,指出武当山凝虚观是由明万历皇帝国舅李玄成开创的全真派十方丛林,宋晶则对明代太常司卿丘玄清生平作了考证。
武当道教信仰和仪式也是会议探讨的热点。其中最重要的议题当然是真武大帝信仰了。萧登福指出早期玄武是北方天界的守护神和地下冥界北方墓地的守护神。朱越利以《道藏》材料为基础,在考证有关道经年代的基础上,探讨了玄武神被道教塑造的过程。李远国以真武信仰中的武当道场为切入点探讨了武当山在真武信仰演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此外,柳杨、吕侠探讨了真武大帝的由来,魏巨学、王永国对玄天上帝的一些经典作了介绍。詹石窗《玄武与传统丹道思想》一文从宗教象征角度指出玄武信仰与传统丹道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吴真认为,明代国家醮仪的分位呈现出名实相违的现象,武当山罗天大醮结合了开度与祈禳两种社会功能。
武当建筑和美术是世界级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学者从专业角度对它们进行了探索。赵冰、王炎松对武当山占建筑的宗教学、风水学原理作了探讨,并提出了保护古建筑的建设性意见。王炎松、陈牧从山水关系、传说故事、建造规制三个视角分析了太和宫景域的内涵。李凇认为老君岩摩崖造像是同期所作,整龛造像是统一设计,一次完成,其制作年代是北宋天圣九年而非唐代;沈伟认为五龙宫的青龙、白虎塑像当为明代所塑造,既非“元代泥塑”,也和“刘元一派Z”没有关系,这些结论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推翻了以往的论断。此外,祁丽、张全晓分别对武当山的建筑木雕和玄岳门作了分析。
武当道教民俗研究方面,有三篇重要论文值得关注。劳格文著、刘耳译《武当山朝圣》从真武崇拜的前史、普通香客、朝圣者的体验等七个层面对武当山朝圣进行了研究。梅莉、晏昌贵以武当山留存的碑刻为材料,对明清时期武当山香会组织进行了研究。江峰《从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看武当山现代生活道教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一文,探讨了武当道教民俗的当代转型。
音乐学者向大会提交了几篇重要的论文。史新民指出,武当山各派音乐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交互融摄,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仙音妙乐、雅俗共赏、各派融和的宗教韵味为特征的复合体。胡军分析了喇万慧、吴理瀛、方继权、何本灼四位道长的武当山宫观道乐的共性特征。康平分析了武当道教影响下的均州丧俗传统音乐,肖锋、李华涛则对武当道乐的沿革、特征、代表人物作了介绍。
武当民间文学和武当道教文学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前者如,陈连山认为房县民歌中的《诗经》语句是在《诗经》影响下产生的,他在另一篇论文中还对武当山周边地区的民间长诗的流传情况、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作了探讨。吴新锋《从(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的部分作品看道教对当地民间文化的影响》一文和武汉大学李松《武当民间故事的道教文化内涵》一文也颇有新意。后者如·江汉大学邓斯博从人物、情节、舞台呈现等方面分析了武当道教文化对《宝光殿天真祝万寿》的影响。此外,田雨泽探讨了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的武当道教文化,罗耀松对元明两朝武当道教文学作了比较研究。
一些本地学者还对武当武术投注了巨大的热忱。刘洪耀、柯超认为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山,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立者,邵学海、王同海概括了武当武术的五大特点,王洪军从养生的角度对武当武术作了阐发,郭福亮则对武当武术和梁山功夫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进行学术筹备的过程中,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科研力量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清理。吴光正等人向大会提交了《武当(道教)文化研究索引》,吴光正还撰写了长篇论文,就武当道教史研究、真武信仰研究等九个方面作了综合述评。此外,陈梅对法国学者劳格文的学术历程及其武当山研究作了介绍。
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为了改变以往研究囿于地方性知识介绍这样一种局面,本次论坛特意把会议主题设计为“武当道教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推动,促使武当道教文化研究走进历史走进文化。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教研究也成为这次探讨的焦点之一。李刚《(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对人生病态的诊断与治疗》一文认为,《问疾经》衡量人生的价值尺度是精神创伤的治疗恢复,从而永垂不朽。张广保重点考察了全真教乞讨、
远游、坐环、战睡魔、打尘劳等五种修炼方式的历史演变、宗教意义及其对于确立全真教宗教新形象的作用。郭武指出,明代高道赵宜真与刘渊然虽然兼传全真、正一、清微、净明道法,但其信仰归宿却多属净明道。丁培仁考述了元明时代全真道士入蜀的活动,并梳理了湖北武当山与四川全真道的关系。
一些学者对道教的哲学基础——道家学说进行了探讨。麻天祥认为道教哲学是以道家的“道”、“玄”、“无”、“自然”、“无为”为实在的宗教哲学。程水金指出,庄子认为人自出生就有了功名、时命等人生桎梏,人无条件地堕入“天弢”。默默地忍受着无可解脱的“天刑”。彭富春认为《道德经》所主张的自然无为的精神一向是作为儒家“礼乐文化”的对立面,对中国人性的自由建构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此外,黄敏、张保玲、朱彦秋也发表了自己对道家思想的看法。
与会学者对宗教与文学尤其是宗教与戏剧的关系也作了很好的阐发。郑传寅指出明代宗教剧具有“关注人生烛照人性”、“炼丹服食长生不老”、“仙佛错综三教圆融”等显著特征;周群认为神仙度脱剧在内容上强化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宗教色彩,同时也促进了宗教的弘传;陈建华认为《玩江亭》表现了道教度脱的世俗性;聂心蓉阐明了仪式戏剧的发展轨迹及灵官信仰对灵官表演的制约关系。此外,刘守华认为张天师传说和《佛本生故事》既有彼此近似之处,又在许多方面迥异其趣,各具魅力,曹建国概述了汉代文学作品中的道教长生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对汉代人的影响,高文强分析了魏晋文人接受神仙道教思想的原因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与会学者还对宗教建筑和宗教美术展开了探讨。冯林将台湾道观与西方基督教教堂进行比较,由此探讨台湾道观的民俗情况及其特征。赵伟认为北极四圣作为道教神祗,始奉于宋代,与当时皇室的推崇有关。白文通过对陕北佳县白云观真武殿的真武修行图的研究,概述了道教与佛教相互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傅怡静清理了历代有关麻姑的文字资料与图文资料,并对其进行多维度比较。吕晓则对《八十七神仙图》与《朝元仙仗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三、武当文化研究的机制与措施
2000年10月6日至8日,时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率领一批专家深入武当山地区考察,和十堰市政府探讨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签订了合作协议,奠定了“2008武当文化论坛”的基础。在这次研讨会上,双方负责人对文化研究的模式和措施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论坛安排专家欣赏道乐、武当武术和法事表演,考察武当山的宗教场所、古建筑群、十堰市博物馆、武当山博物馆,这引起了专家们对武当文化的浓厚兴趣,纷纷对武当文化研究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是高校和地方政府第一次整合武汉大学乃至海内外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武当文化进行多学科的整体观照,更是武汉大学和地方政府探索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合作协议“打造武当文化品牌”的目的。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副校长黄进,十堰市市长张嗣义、副市长常晓林、刘学勤等出席了开幕式。李健表示,武汉大学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方面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有责任、有能力为武当文化的弘扬,为中部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嗣义指出,“武当文化论坛”旨在培养高端武当文化研究团队,探索武当文化研究的新型模式,塑造十堰名山、名水、名车、名城的品牌形象。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锋回顾了武当文化研究史,期待双方的合作能够使武当文化走进专业研究和学理阐述。十堰市副市长常晓林、刘学勤,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华出席了闭幕式。常晓林希望双方今后多探讨、多沟通,不断完善和成熟这种合作模式与机制,将文化变成生产力,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杨华指出,十堰市政府弘扬地方文化的努力、道教寻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任务十分契合,今后应该会有更为精彩的合作成果问世。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在开幕式上指出,把历史的资源变成现在发展的财富、动力,是需要研究、开发的,十堰市为武汉大学提供了一个教学研究的基地,十堰市也能在这里得到武汉大学的帮助,这种合作模式是很有意义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凇在闭幕式上指出,政府和高校搭建的论坛成为了各个学科共聚、老中青三代共聚、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大平台,将有力地促进武当文化的研究。
在十堰市文体局王金国和武汉大学社科部谭玉敏主持的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主要探讨了地方和高校的合作模式、合作意义和合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专家们阐发了武当道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呼吁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彭富春认为武当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因此地方需要和武大合作成立一个武当道教文化研究院,整合海内外的专家进行更多专门化的研究。高介华、程水金、胡勤等人认为武当文化研究要成立一个机构凝聚力量,整体规划,重拳出击。李凇还指出,地方政府要和研究机构达成共识,要提供专门资金来支持项目运作。
专家们还探讨了武当文化论坛对整个地方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意义。麻天祥指出武当文化论坛不仅是整个省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大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袁正洪认为武汉大学与十堰市建立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地方学者深入研究武当文化。陈锋指出,将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将地方学者掌握的资料和海内外专家的专业素养结合起来。李凇认为地方学者可以通过平台和外地的专家申报合作项目,发挥各自优势。
专家们还从合作的角度对武当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彭富春认为武当文化应该是全面地打造自己的形象,而不是仅仅突出并不是武当文化核心的武术。陈锋认为武当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整理出版武当道教碑刻等原始文献。郭武认为武当文化研究应该强化道教的研究,强化和道教界的沟通,使游客在这方面有收获。萧登福认为要强化武当文化的信仰研究,希望能够将信仰气息带到武当山未来的建设中来。张良皋回顾了当年目睹朱家缙为武当山文物定级的过程,呼吁武当山特区遵循朱先生“清除垃圾、保护遗址、酌量恢复”的要求保护武当山文物。高介华希望加强遗址保护,严格规划,强化景观阐释,希望恢复古神道朝香路线。赵冰认为,研究武当文化时应该注重道教的核心价值并将之注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体现在武当山的建设上,就是挖掘这个核心价值在武当山的空间呈现方式即深入挖掘武当山历史境遇中所存在的意境。
(责任编辑何坤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