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璇
中图分类号:H1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11-01
摘要:对表“垃圾”的词汇在不同方言区和不同时代的读音和构词语素进行了比较探讨,窥见一些汉语同义词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垃圾;勒瑟;拉飒;同义词
一、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的“垃圾”与“勒瑟”
以往看台剧时,发现“垃圾”常被读为“lè sè”。而且一些网页上“勒瑟”一词就当作“垃圾”一词使用。为什么“垃圾”会被读成“lè sè”,写成“勒瑟”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垃圾”读音为(lā jī),解释为:“脏土或丢掉的破烂东西。”在《汉语大词典》中,“垃圾”解释为:“被丢掉的脏土、废物。”
在中国台湾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中文百科大辞典》中“垃”注音为:ㄌㄜˋ(勒lè);“圾” 注音为:ㄙㄜˋ(色sè)。词条“垃圾”(ㄌㄜˋㄙㄜˋ,lè sè)解释为:“秽物、尘土及被弃的东西的统称。”
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的工具书都没有吸收进“勒瑟”一词。可知“垃圾”是海峡两岸的规范写法,而大陆的规范读法为lā jī,中国台湾的规范读法为lè sè。“勒瑟”一词也是近年才出现的,随着台剧在大陆的热播,逐渐为大陆所了解。所以,“勒瑟” 一词应该是中国台湾根据当地的读音新造的一个方言词。其实,大陆和中国台湾都在推行以北京话为语音基础的民族共同语,常用字音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曝光”,大陆读bào ɡuānɡ,中国台湾读pù ɡuānɡ; “括弧”,大陆读kuò hu,中国台湾读ɡuā hu;“挟持”,大陆读xié chí,中国台湾读jiā chí;“悬崖”,大陆读xuan yá,中国台湾读xuan ái;“说服”,中国内地读shuō fú,中国台湾读shuì fú,等等。
二、不同方言区表“垃圾”的词汇
在南方方言区表“垃圾”的词语也有许多不同的读音。广州话中“垃圾”读音是“laap6 saap8”,客家话读作“lab5 seb5”,潮汕话读作“lah4sab4”, 厦门的闽方言读作?lap?sap(二字本调阴入),福建的闽南话?lam?sam(前字本调阳去,后字上声),江西的黎川读作:lop?sop(前字阳入,后字阴入),上海读作:leq?seq;苏州读作le se(入声),云南澄江西南读作lo44 so44。南方方言较多保留了“垃圾”的古语,都是以“l,s”为声母。上海和苏州方言的读音较接近“拉飒”的古音。而北方方言中“垃圾”较多以“l,j”为声母,只是声调稍有不同。因为很多方言词都是由方言读音相同的字直接构成,所以在不同方言区,表“垃圾”意的词存在许多不同的写法,如:垃涩(客家方言)、拉撒、滥糁、乐色,乐社、啰嗦(云南澄江方言)等等。
由此可见,不同方言区间存在着大量表“垃圾”意的同义词,是由于方言读音不同所造成的,这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勒瑟”一词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
三、中古时期的“垃圾”与“拉飒”
中古时期,还存在一个与“垃圾”相似的词——“拉飒”。《汉语大词典》中“拉飒”,解释为:“秽杂。”中国台湾《国语辞典》对垃圾的解释提到 “亦作拉飒。”[4]而且中古时期,“垃圾”与“拉飒”都已经在文献中出现,是同义词。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中有:“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每支钱犒之。”
《晋书·五行志中》:“孝武帝太元末,京口谣曰:‘黄雌鸡,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飒栖。寻而王恭起兵诛王国宝,旋为刘牢之所败,故言‘拉飒栖也。”金,元好问《游龙山》诗:“恶木拉飒棲,直干比指稠。”清,翟灏《通俗编·状貌》:“拉飒,言秽杂也。”
相关的韵书的注音:
“垃”在《龙龛手鉴》的注音为“郎合切”,“圾”在《集韵》的注音为“鄂合切”,“拉”在《广韵》的注音为“卢合切”,“飒”在《集韵》的注音为“苏合切”,可知,“垃圾”和“拉飒”在中古时期的读音都属于“入声合韵”。[5]两词都是叠韵词,但在读音上“垃”和“拉”相同,但“圾”和“飒”同韵不同声。应是不同的方言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
从构成语素角度来考虑:
“垃圾”:可看成双语素构成词。“垃”有表“小土块”之义,“垃”还可以组成“坷垃”;“圾”:在《玉篇》中:“土块,谓之圾。”“垃圾”一词从词素的合成义上看,是表示“脏土或丢掉的破烂东西”,突出与“土”有关的东西。
“拉飒”:也可看成双语素构成词。在《康熙字典》中“拉,风声也。”语素“拉”则常和其他语素构成其他的词语,如:“拉杂”(没有条理,杂乱)。在《康熙字典》中“飒,风声;衰飒;飒沓众茂。”“拉”和“飒”作为构成语素与“拉飒”的词义都有关联。
所以,同义词“垃圾”和“拉飒”的形成,是汉语词汇对构成词素的不同选择所造成的。
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其他与“垃圾”表意相同的词语。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大海不客尘,小溪多搕。”“搕”相当于“垃圾” (《宋元语言词典》)古代汉语中是否还有其他表“垃圾”义的词汇还有待进一步发现。由此得见,“垃圾”、“拉飒”“搕”等读音相似的同义词,是不同方言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或者是汉语词汇对构成词素的不同选择所造成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拉飒”、“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垃圾”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从以上“垃圾”与“勒瑟”、“拉飒”和其他方言词等同义词的比较探讨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由于不同方言间的读音不同和汉语词汇的组成词素的选择不同,造成了汉语词汇中众多同义词的共存现象。虽然丰富的同义词的存在,体现了我们民族造词思维的活跃,但过多同义词的共存会违反语言经济原则,所以有些同义词也慢慢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43
[2] 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卷二,1087.卷六,497
[3] 阎振兴、高明主编.中文百科大辞典[Z].台北: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287
[4] 教育部国语辞典编辑委员会编. 国语辞典[Z].台北: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862
[5] (清)张玉书编.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242,579,2203
[6] 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