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中等城市道路的规则发展

2009-04-26 01:46徐进军戴烽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徐进军 戴烽

中图分类号:U491.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31-01

摘要:从规模结构来看,我国的中等城市是发展最快的层次之一。本文针对我国中等城市的道路现状,首先明确了影响城市道路发展的因素,其次分析了道路规划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接着详细研究了中等城市道路规划发展的策略。本文对中等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发展

中等城市是小城市的未来,是大城市的后备,在城市体系结构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因此,中等城市道路的发展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研究,从而为中等城市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小城市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影响城市道路发展的因素

影响城市道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它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概括起来,这些可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

(l)客观因素:如自然因素(地形、地貌、河流、日照、风向、水文、地质等)、城市土地使用情况、各种人工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原有道路系统、车站、码头、桥梁、公路、铁路等),

以及当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

(2)主观因素:当地居民的习俗、风土民情及居民观念的转变、国家的各项政策、投资去向,规划设计和管理者的业务水平以及国家政治上的某种需要等等。

尽管影响城市道路发展的因素众多,但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城市交通运输的需求应该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1]。所以,城市道路的规划去单纯地追求某种构图或时兴搬弄某种模式是毫无意义的。那么,中等城市道路在规划发展时如何来协调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城市道路规划中很重要的任务。

二、中等城市道路规划发展关键问题

1.道路的可扩展性

道路布局首先服从整体功能要求,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不能片面追求建筑对景,追求轴线,将干路对着火车站或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形成许多T形交叉口和断头路,道路的延续性被一些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所“卡死”。如果道路平面的可扩展性(延续性)受到破坏时,主要道路拓宽可能要花费巨大的工程代价。主要道路不能延伸时,城市新的发展区的道路与原来道路之间将发生矛盾而使整个城市道路发生紊乱,破坏交通组织的系统性。

2.消灭瓶颈及蜂腰

城市向外扩展后,旧城与新区之间往往受铁路、河道、城墙等分隔,旧城与新城之间的通道往往成为路网中的瓶颈。随着交通需求增长,通道交通瓶颈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因此,需尽早研究通道问题,将瓶颈制约弱化到最小程度。

我国许多城市用地受到自然制约,在两片用地连接部分,尤其在方格网道路系统中,经常出现“蜂腰”地区,在这个地区道路较少,车辆较集中[2]。因此,针对将来可能出现“蜂腰”地区,应及早控命佣地,理顺道路网络。

3.道路的景观性

城市交通运输是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而一个城市的风貌一般须通过城市道络、广场等所构成的画面来得到反映。因此,我们既不能因强调交通而忽视城市景观,也不能因强调景观而忽视城市,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同一条道路上把城市交通与城市景观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一般而言,“把道路设计成很长的建筑式街道,并在末端形成焦点的方法已经过时了”。强交通的道路应该配以弱景观,强景观的道路则以配置弱交通。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演变过程中,这条规律的影响已显得特别深远。

三、中等城市道路规划发展的对策

1.建设适合城市结构的道路

现阶段,许多中等城市绝大部分居民还没有达到购买小汽车的经济水平,而摩托车的快速、准点、门到门的服务,致使许多城市的交通工具中摩托车的数量激增。此外,在中等城市中自行车方便、灵活的服务使其数量也不会减少很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建立自行车系统、人行系统,实行机、非分流;引导城市向公共交通发展;以此为前提建立适合中等城市交通结构的城市道路。

2.城市道路指标的合理修正

中等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布局做好之后,并不等于就满足了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还应该满足一定的数量指标才能保证规划的质量。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中等城市道路中,主干路的间距宜在800米左右,次干路的间距在400米左右,主要交通流方向上的支路间距在200米左右。

目前,我国中等城市道路网指标较低,应该进行一定的修正。另外,在市中心区等交通较繁忙地区,道路网密度可适当提高,支路间距不得大于160米。

3.城市道路机、非的有效分流

在城市道路系统机、非分流方面,我国中等城市普遍采用的是:一般道路采用机、非交通合用一个断面的混合式,主要道路则采用机、非分流的三幅路形式。三幅路形式的干路系统在我国中等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路段上减少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冲突,提高了交通运行速度和交通安全。而且在一些中等城市中,为了解决机、非之间的冲突,普遍地主张把主干路拓宽到50-60米,甚至80米[3]。

其实,城市道路宽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并不能完全解决好交通问题,尤其在我国国情的条件下,中等城市的道路宜采用留足红线、分期实施建设、合理交通组织等模式。一般认为当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大于6-8个车道数的宽度(机动车车布彩直宽度在21-28米左右)后,由于频繁的交叉口、行人过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左转车辆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再增加车道数也并不能达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理想效果,还不如提高道路密度组织分流。

应该说,从我国城市交通构成来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都应具有自己专用的干路系统的分流模式,要比现行的三账路断面干路系统的分流模式要好,但前提条件是需要合适的道路网密度作保证。

四、小结

中等城市一般是一个地区内的经济中心。而道路建设情况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布局,剖析现代,找出问题根源,并得出中等城市在道路规划发展方面所应注的问题,这是中等城市道路合理规划发展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江.评缓解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7.1

[2]李朝阳,王新军,贾俊刚.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各功能分类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6.4

[3]徐循初.三论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