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常青
如果说快乐是一枚珍贵的种子,那么游戏就是它茁壮成长的一方沃土。作为家长,在游戏中,看到孩子小手挥舞,小脸发红,小眼放光,不由得欣欣然,飘飘然。那是一种生活的滋味、成长的律动和生命的愉悦……怎么样才能让生命的快乐在游戏中自由自在地疯长呢?
一、做儿童的玩伴,尊重理解生命的快乐
每当小女儿端着她一盘花花绿绿的头花、皮筋、发卡朝我走来的时候,我就明白,新一轮的“侵略”开始了。“乖啊,别动,姐姐给你扎辫子啦!”她把我的头一摁,便不由分说地在我这老爸头顶的一亩三分地上动起“武”来:
“哦,姐姐,痛!”我故意龇牙咧嘴。
“乖,疼啦,姐姐给你吹吹……”小女儿一本正经。
“唉呀,我饿了!”我学着她平时的样子。
“等一等,回来给你买个汉堡包,香香的。”她学着妈妈说话的口气。
……
小辫子扎好了,我们“姐妹”俩在客厅里一起唱歌:“两只蝴蝶飞呀飞……”歌舞完毕,她还要拉着我这个满头“开花”的老爸,到邻居们面前炫耀她的丰功伟绩……你看她那灿烂的笑脸,简直是阳光下的一朵傲然绽放的花朵!
德国教育家、“幼儿园之父”福录培尔曾经指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扎辫子、唱歌、展示等多种环节中,“游戏情境”分别对应了儿童自身的“生活情境”。父母在和儿童游戏中,始终做孩子的玩伴,这既是对孩子童心童真的一种尊重和珍视,又创设了与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下交流沟通的一种对等平台。“过家家”“看医生”“上汽车”,家长参与游戏,引导儿童选择不同的角色,让儿童协调相互之间的活动,并解决可能出现的争端,有益于儿童社会技能的成熟。在游戏中,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时,生命的愉悦又何止游戏的本身呢?
二、做游戏的导演,发掘拓展生命的快乐
女儿闹着要吃糖,怎么办呢?吃糖也有游戏啊!
“咦?女儿,你看,这些糖果娃娃多可爱啊,咱们和它捉迷藏吧?”
“你把眼睛轻轻地闭上,从一数到十,爸爸就藏好了,开始吧!”
“一、二、三、四、五……”水灵灵的小眼睛睁开了,爸爸手里的糖果逃走了!
“藏在哪里呢?看一看,我们客厅里哪些东西动了样子呢?看看沙发,垫子歪了,糖果能藏在哪儿呢?”
哈哈,小家伙受了启发,冲锋似的掀开沙发垫!
“我找到一颗糖果喽!”胜利的喜悦映红了脸膛,也照亮了我这初为人父心田……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游戏是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必要过程”。原本到手就吃的糖果,在家长“别有用心”的导演下,成了一场“情感和认知”的大戏。处处留心皆游戏:拿到圆圆的饼干,和孩子比一比,看谁能想到更多的圆形的东西,想到一个奖励吃一块;看到墙上的水渍,和孩子比一比,谁能把它想象成更多的形象:像猪?像猫?像狗?像白云?像湖水?……在游戏活动中,孩子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想象都在积极活动着。那种踏破铁鞋的困扰,那种柳暗花明的惊喜;那种翻箱倒柜的辛劳,那种历经汗水的收获,又何止是吃到糖果的一种甜蜜?
三、做情智的导师,栽培呵护生命的快乐
瞧,女儿自己端起一碗凉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房间里开始款款走动。那谨小慎微的样子,令人忍俊不住——但还是憋着别笑,让孩子分神,后果要自负的……
砰!一碗凉面还是洒了!
小家伙吓呆了,无所适从愣在那儿,眼圈微微泛红——不好,要哭!
我凑过去,不出声。示意孩子蹲下来,看着地板上乱七八糟的面条。我用手指挑一根,在地板上拼个圈,“咦,拼个笑脸吧,你给添上眼睛和嘴巴吧?”我冲孩子笑笑。
小手指头伸进面条,在圆圈内添上两截面条“眉毛”,一截面条“嘴巴”,她冲我诡秘的一笑。
“哦,这是宝宝的笑脸,我们再用面条给爸爸、妈妈拼个笑脸吧?”
“好啊!”女儿笑脸绽放,两双小手在面条里鼓捣起来——
和宝宝一起打扫完卫生,把面条送到外面去喂鸟。女儿如一只归林的小鸟,在楼上楼下飞翔!
生活中一定有许多的不尽如意,当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落时,父母便要做情智的导师,在游戏中呵护那幼小的心灵,让失落成长为快乐。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一种宣泄情感的工具,游戏可以使孩子排除消极情感,保持积极情感”。父母对儿童的宽容,巧妙地“化悲痛为力量”,不正是生命愉悦的一种栽培么?
和孩子一起来吧,享受游戏,享乐生命,让生命的愉悦在游戏中疯长!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铜山县柳泉镇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