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清
《周庄水韵》一课,以“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抒写了周庄的水,还有与水连在一起的事。
文章先写周庄的整体水韵图画:那是一幅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江南风景画。接下来,作者分别写了三次游历周庄的不同感受:第一次描写了仲春时节的那个烟雨迷蒙的周庄,似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的游览是在冰雪消融的初春,那是一个典雅古朴的周庄,似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是在暮春的一个旅游节的夜晚,那是一幅七彩梦幻图。文中的“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中,以及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中。
多次研读这篇课文之后,我决定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点,我的思考是,要求学生探寻:文中的“水韵”是什么意思?周庄的“水韵”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韵”味?作者是怎样描写周庄的“水韵”的?我为自己寻找和预设了这个有价值的导学“支点”而欣喜。
但再次品读课文,读到作者第三次游历周庄时,我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周庄那“爆炸声”、那“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那“缀满了闪烁的彩灯”、那“光华四射的彩带”……这些也算是“水韵周庄”吗?我曾于2007年国庆节到过周庄,目睹到诸多先师的墨迹楹联仍在,古桥古镇仍在,那方水仍在,但是还有,那嘈杂的人群,鳞次栉比的摊点商贩,林林总总的歌舞厅,把河水遮盖得严严实实的木船……而且在我转身离去之时,正是华灯初上、人流如潮、乐声此起彼伏的时刻,恰如作者第三次游历时的描述。这有 “梦里水乡”的静谧么?作为一个过客,作为读者,我们都无法去体味周庄人的梦。这个如少女般秀气温婉的周庄,现已穿上了艳俗的服装!
我以为,真正的“周庄水韵”当如作者在开头部分描述的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水傍古镇,古老的石桥憨厚地静卧在水上,水上事物倒影静如画;即便是动态的,也是波动如绸般的柔美,河中泛舟,小船轻摇,搅动的木橹一来一回,荡起的是一份悠然和闲适;古朴的黛瓦粉墙,长街曲巷,恬静的小桥流水,那是水乡文化。古老的周庄在人们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周庄,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文化上的东西。
于是我决定,利用所挖掘到的这一“创新点”设置一个主问题:投示两幅画(图1:恬静古朴的清幽美;图2:缤纷现代的流光溢彩),让学生回答:在你的心中,真正的周庄与文中描述的哪幅画面更吻合。我想以此“疑点”来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品味文中“水韵”之美,并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1:我喜欢图2,也就是作者第三次游览时写下的周庄,喜欢那缤纷活泼的现代美,喜欢那七彩的梦幻光彩。周庄以旅游业刺激和带动自身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此发展中的周庄我认可。
生2:我觉得图2与开头的整体水韵图画——“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宁静有一定的距离,很不吻合。传统的建筑格局,江南民居的典雅沧桑,那种柔美、淳朴的民俗风情才是真正的周庄。我心中的周庄不属于热闹,不属于霓虹灯的万千流荧!
生3:我没到过周庄,通过对文中前半部分的朗读和品味,我读到了她的祥和与古典,真正的周庄当如图1,她是一处润湿的芳草地,是一方纯净的精神晴空。但作者却用了近乎一半的笔墨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也就是图2那样的风貌,那喧嚣和热闹已经撕毁了一层又一层空灵的静谧。“水韵”何在?周庄的灵魂何在?
……
江南的水哺育了古典灵气的周庄,学生的智慧点燃了我迟到的灵感。在我巧用文本的疑点设计问题、带动学生的同时,学生已经将对疑点的探讨上升到一个文化的层面。于是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追问学生:那么,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周庄文化,如何巧妙地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成功地整合起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的讨论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周庄现象”,正确地评价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对《周庄水韵》的理解与把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师生拥有一份自己的想法也许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桐城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