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萍
开始检视自己的教育,是由于当班主任,我做得很不开心。回想这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刚工作那会儿,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大学生。不懂得教育。孩子们惹祸犯错,根本谈不上引导,实在生气了,不是扔“白眼球”,就是大吼一声:“我不喜欢你了。”没办法,又开始做“管家婆”型的老师,事元巨细,耗尽精力,自己把自己累倒不说,也没把学生带好。往往是他们一边莫名其妙地看着你生气,一边一头雾水地承认:“老师,我错了,我下次不这样了。”可刚一转脸,我余怒还未消,他们又嘻嘻哈哈地闹到一边去了。两种方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迷茫了。如此严肃的教育是我不想要的,如此不开心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我需要人来指点,我需要人来帮忙。我找到了“陶行知”,我找到了“夸美纽斯”。他们都告诉我:“其实你应该找的是孩子!”
回过头来望望,可不是嘛,我已从孩子身边滑得很远了。自从我“升”成老师后,我就变了,我不再记起自己是学生时的想法,我已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老师位置上,我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了一堵很厚的墙,我是老师,他是学生,泾渭分明。我懒得到墙那边去看一看,虽然那边遍地开满鲜花。我始终站在墙这边,虽然这边空气有点窒息。特别是学生犯了错,我会立即把自己“拔高”到教育者、挽救者的位置上,我俯视他们,我出言霸道,我试图以我的条条框框来“塑造”他们。让他们臣服于我的脚下。我脸冷了,心肠硬了。我已经忘了我曾经也是孩子。就这样,教育总是在弄疼我们:它弄哭了学生,弄皱了老师的眉头,弄痛了我们大家的神经。
今天,我就要推倒这堵墙,我要接回我的学生。教育上,孩子们才是主角。他们的世界是简单的、自然的、纯真的,是我们大人把教育想得太复杂了,是我们想要的太多,才会一味地往教育里面掺和东西。我们拽住孩子,不断地往他们身上加筹码,自以为是锦上添花,其实有一些是“豆腐渣”。
怎样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锦上添花呢?我蹲下身子去问孩子,他们笑了,那纯真的笑脸告诉我:教育只需纯真一点,善良一点,大人变成小孩一点。
纯真一点做教育。还学生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他们的书包无需太重,他们的作业不要太多。在前进的路上,能多听到一些激励的话语,多沐浴到一些爱的阳光;跌倒的时候,有真诚搀扶的臂膀。我们可以为他们服务,创造一个可以听到他们咯咯笑声,可以看到他们天真笑脸的校园: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敢于发表内心言论的场所:创造一个放飞梦想的课堂……
善良一点做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育本就是一本良心账,为什么有时我们心中有爱,口中有理,可学生反而不领情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还不够善良。教育他们,那是因为他们的做法冲击了我们的利益:或尊严,或面子,或金钱。有了这些附加成分,我们的教书育人已多少有点以自己利益为中心了。这样我们做起教育来难免要心浮气躁,会急功近利。那虽小小的、但亦非常敏感的小家伙们,马上就能感觉出我们是在教育他们,而不是在爱他们。他们的心就会隐隐地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也就宣布我们的教育失败了。爱学生是育好学生唯一有效的方式,这种爱要发自老师内心的善良,是把每一个孩子当作孩子的善良,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善良。它从来不考虑这个生命是否卑微、贫穷和美丽。善良的师爱是阳光,它照亮每一个生命。
蹲下身子做教育。师生之间之所以会有隔阂,多半是因为老师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孩子们犯错了,我们不妨换位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那时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这样,就不会怒发冲冠,就不会把小错误夸大,认为自己如果不处理。学生就要垮掉一样。把自己还原成孩子,也就明白了学生犯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发展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不犯错。再说在一个饱受师爱的班级中,学生就是错了,又能错到哪里去呢!老师们,我们雏鹰,而不是小鸡仔。要允许孩子们犯错,给他们跌爬滚打的机会。蹲下身子,我们距离孩子们就近了,我们就可以体察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就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老师,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就做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要成就的是一种双赢的教育。脱胎换骨,只为了让我们的教育与孩子的天性相得益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