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梅
关于校长推门听课,长久以来存在着诸多质疑之声。我认为,“推门听课”的校长如果具有正确的价值预设,凭借敏锐的研究意识,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校园。
一、价值预设:“性善”而非“性恶”
很多人认为,“推门听课”是出于对教师的不信任,其潜在预设是:教师具有好逸恶劳的“恶”的本性,需要强制性监控,否则就无法做好其本职工作。这样的认识有失偏颇,它造成了校长对自身角色认识的偏差,也是许多教师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在原因。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看来,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与之相反,荀子却倡导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此,“性善”与“性恶”是人对于自身精神范畴的一种先验性论断,很难获得一致的看法。在这里我并不是试图讨论“善”与“恶”的判定问题,而仅仅是作为校长在“推门”之前对于教师品质的一种价值选择的问题。即,校长并非是出于对教师的不信任,而是相信(一种价值选择)教师是“善”的。这种起点带来了这样两方面的转变。
其一,“推门听课”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指责、惩罚教师的“原始证据”,从而让教师在“铁证如山”面前“俯首认罪”。“推门听课”是为了深入了解课堂,了解教师及其教学的自然状态,体察“师情”与“学情”。作为校长,由于各种原因,对于本校教师团体的状况。更多的只是通过一些间接渠道来了解,比如成绩、赛课、论文获奖等,而对于教师的自然状态很少触及,这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非常不利于教师与学校发展的,这也许正是很多学校中出现那种教师与领导相抵触的局面的重要原因。“推门听课”可以使校长更直接地了解教师的一种无修饰的“生存状态”,从而在决策时,可以更好地“因师制宜”。
其二,“推门听课”不是一个校长与教师之间产生隔膜的地方,而是全体教师(包括校长本人)共同成长、发展的方式之一。要让教师对这种形式的听课不反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自己觉得通过这样的渠道,自己可以获得发展,是“为自己好”,这样“抵触”就自然被消解。
二、研究性的双眼:“推门听课”成功的支点
有了理想的目的与恰当的方法。“推门听课”就可以发挥诸多正向的功能。
1支起校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如今,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一个学校往往有一个或几个省、市级的课题或子课题,其负责人往往是校长本人。很多学校在课题引领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然而也有的(或更多的)则并没有让课题研究留下点脚印,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基于校本的实践”。“推门听课”恰好是一剂良药,它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场”。
首先,与教师自身相比,推门而入的校长是更为理想的研究者。因为对于自身与他人教学实践的反思,后者更容易做到。教师们长期处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很多教学事件(无论大小)已经“司空见惯”而无法对之产生“研究的兴趣与敏感”;且“反思与监督自我”这种精神活动,所需要的认知与精神自觉的水平,本身也较难达到。而校长是作为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角色进入课堂的,校长了解课堂但又与之保持了相当的距离,留下了对问题敏感的有效空间。听课与研究过程本身,也是校长自我提升与发展的过程。
其次,课堂教学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常态课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并且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广泛与直接。“基于校本实践”的研究,其问题的来源一定是基于日常教学的,即学校中课题研究的定位,就是解决自己学校中教师日常教学的典型问题,这正是校本研究的关键所在。因此,校长带着研究的眼睛推开门,可以发现对教师发展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即论题),而不是凭空拍脑袋地确立本校的研究课题,开展形式化、无意义、走过场的研究;更不是效仿他校的论题,即使“扎实开展”,也缺乏创新,从而无法走出本校的特色。
再次,作为研究者的校长,对于其课题研究成果的检验,也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的成果是否有效,是否可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最有发言权。“基于实践”的研究,要求所获得的任何理论或实践的成果,都需要经历实践的考验。“亲历现场”与“聆听汇报”,显然前者是课题研究更加需要的做法。同时,“研究——检验——再研究……”这种伴随着反思的研究过程,也符合研究的规律。
因此,校长的推门听课,可以更有效地推进本校的课题研究。校长在常态的课堂中,以相对适宜的身份,带着研究的眼睛去发现、解决、验证问题,在做好这种“基于实践的研究”的同时,发展了自己、教师。也就发展了学校,最终发展了学生。
2支起学校制度建设的半边天
行政与教学是学校制度建设需要兼顾的两个主要方面。校长作为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如果游离于教师群体之外,其制定的种种制度往往会引起教师各种程度的不满。因此,校长推开门时所研究与关注的,还有校园的制度建设,这其中有一些是“在门外”无法发现的。
如,在长期的推门听课中,我发现原本学校中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尤其是对于教师的听课评课方面,有诸多不足。
首先,虽然在评价的主体上常常能做到集体评价,但在评价的范围上有时把握得并不够准确。推门听课需要对上课教师的优缺点客观全面地加以评价,不夸大优点,也不故意找茬,找出缺点是为了改正,而不是加以终结性的评判。如果这个出发点端正了,也许就会有更多的教师不那么害怕有人推门了。
第二,评课的时间需要暂缓。“即时”的评价虽然“印象深刻”,却往往无法触及问题的深层,思维的深度需要一定的反思时间,无论对于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需要一个间隙来整理思绪,才能评价得更加深入与系统。
第三,这种评价需要一定的延续性。推门听课中对于某位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某个问题,不是仅仅提出就算了,而要有延续性的关注,以保证这种评价制度切实、有效,真正起到带动、推动教师发展的作用。
关注了这几方面后,我发现,我校的教师不仅不再“畏惧”校长推门听课,还很欢迎校长及其他老师随时的“推门”,因为这是对他们成长的一种关爱,而这种关爱一旦从制度上确立之后,便会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和谐氛围,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3支起教师的专业成长
无论是课题研究的深入,还是评价制度的完善,都是为了孩子、教师与学校的成长与发展,这其中教师的成长是关键。基于研究目的的校长推门,对于和谐校园中教师的成长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校长推门听课,可以发现具有共性与代表性的问题。在集体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推动教师整体(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如校长在听课中发现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某一方面(而不是某一细节)的问题,可以继续了解同年级组其他老师的情况,从而判断问题的共性与个性,如是个性问题则单独指导,单独解决;如是共性问题。就可把此问题作为一个选题交给分管教学的领导及年级组共同探讨、解决,指导老师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教学。校长在后一阶段的推门听课中便注重检查问题解决的效果。如果一学期能通过推门听课在一个年级发现、提出并解决一至两个普遍性问题,那么推门听课就起到了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作用。
其次,可以在帮助校长认识教师以及教师认识自身的前提下,找到每个教师合适的定位。几乎所有具有上进心的教师,都希望沿着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道路发展,但显然这并不现实,它虽然成就了一批名师,但也浪费了那些不适宜循导此路的普通教师的大量时间。在校长的推门听课与教师整体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每个教师也可以找到自己适宜的定位,避免了因盲目追寻而错过许多其他发展道路上美丽的风景。
第三,推门听课有助于研究型、反思型教师队伍的形成。评不上特级并不意味着自暴自弃,而是不好高骛远,着眼于自身的“发展区”,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持续发展自身的反思能力,这也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原动力。
三、归宿:生态式的和谐发展
学校整体的和谐发展是校长推门听课的最终归宿,具体来说它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它着眼于教师个体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主要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和谐发展,它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其次,它着眼于教师群体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包含了教师找到各自合适的发展方向。也包含了教师群体内部的相互关爱、非恶性的竞争。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帮助他人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既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要帮助别人、反观自己,发挥各自的能动性,使得发展过程成为一种主体间交流、对话的过程。
再次,它着眼于学校整体的和谐发展。教师与学生,教师内部,以及与管理层之间,应该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的、和谐共生的文化。校长的推门听课,不仅在形式上走进了课堂,也在实质上走近了教师与学生;不仅提升了教师自身教学与反思的能力,也带动了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从而间接地推动着学生与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