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的人性化管理

2009-04-26 07:59宋文刚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7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人性化新课程

宋文刚

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与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人性化理念。实践证明,具有人性化的课堂,才算是真正的体育课堂。

角色换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好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因此,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既是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课堂应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投掷实心球时,教师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要求,但不讲解示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分组练习后,通过学生的正误对比、短时间的讨论等对学生进行启发。还可以让个别技术动作较好的做示范和讲解,最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示范投掷实心球的技术和方法。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并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去掌握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激发兴趣,因地制宜,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理念要求,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时,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时,要以素质培养为主线,积极进行改革、试验、探索,做到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地采用多样化教育形式。如大纲要求每学期必有跑、跳、投,而且都有严格的学时规定,教师往往强迫学生进行各种强化训练,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兴趣,效果常常不佳。其实要想达到发展各种耐力、速度、力量素质的方法很多,可以用一些变通的方法来进行锻炼。例如,中长跑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持续的运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换一种形式,不绕操场跑,教师可以带队在校园里绕跑,可以穿过车棚,绕树,围绕各种建筑物跑,也可以改变速度,依此类推。其间教师边跑边讲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边跑边报各种地名;根据建筑物的形态来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比如东方明珠、原始森林、撒哈拉大沙漠等。这样学生在奔跑中兴趣会很高,同样可以发展耐力,课堂气氛也活跃。又如在短跑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多改变形式,不一定非要进行30 m、50 m直线跑,可以在发展学生速度的同时,融入一些灵敏性练习。如:利用球类课上的器材,将球摆成各种图形,要求学生绕球快速跑;以各种静止或运动状态转入快速跑。这样把枯燥的练习加入一些灵活因素,培养学生在快速跑中的乐趣。

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设置评价标准

现在国家不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课改理念,同时把体育教师从框框的规定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余地,同时让地方、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适合本地、本校的评价标准,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实际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兼顾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如:对于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但是怎样努力都没办法达到优秀、良好甚至及格的标准,那教师在制定评定标准的时候,就可以侧重学习态度这方面,可以加大比分值,降低运动技能的评价比例,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方面更有积极性;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则对他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均可以要求高一点。

综上所述,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特点和要求,创设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与气氛,课堂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积极性,学习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对体育教师的技能、素质的要求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荣成市第二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人性化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