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辊工号子”解读辊工与天车的不解之缘

2009-04-26 03:32周白玉石墩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天车号子

周白玉 石墩岗

[摘要]在以手工制盐而闻名的千年盐都自贡,天车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但随着技术进步,天车时代划上了句号。一座座天车因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被拆除,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天车更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天车的消失,与之相伴的文化也在逐渐消亡。保护天车文化,2008年我们走进了辊工,真实的感受了他们与天车的情缘,见证了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关键词]辊工;号子;天车

有盐井,就有天车。有天车,就有辊工。流传在盐场“天车是盐之母,辊工是盐之父。”的说法,充分表达了辊工与天车间的不解之缘。

在自贡盐业历史上,可以将“天车林立”的记载来推测当时辊工的重要。随着盐业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发展,使得围绕修制井、提掏井而设置的大批天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令人遗憾的是,在解放初期伴随辊工劳动时产生的“辊工号子”在随着辊工的减少也几乎消失。从上世纪的最多200多名辊工到现在仅有的13人,天车也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百座到现存的19座,自贡市的这一“活化石”面临着彻底消亡的危险。2008年6月至8月,我们走近了天车,走近了辊工,探索着他们当年的生活。

一、天车和辊工的工作

天车被誉为四川自贡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辊工则是专职维护天车的工人,因为天车的顶部和底部各有一个大辊,所以叫辊工,这个工种是很有危险性的。天车是由很原始的方法用树木捆扎而成,一般有几十米高,为维护天车的正常运转,经常需要高空作业。所以较之其他工种,辊工是最难的一种,在采访中辊工刘师傅告诉我们:在解放前,辊工是盐工里面很有地位的工人,需要过硬的技术,更需要胆量,不是一般人能够从事的。有一句话“辊工辊工三年学工”[1](无女工),我们足以看出辊工工作的难度。

辊工不仅要竖造天车,而且还要管天车的大小检修和日常维护,但凡天车发生故障,不论大小不分昼夜都必须立即排除马上出动。也就是说,辊工需要一年360天都悬在离地面几十米的高空作业,有人说辊工上了天车就像矿工进了矿井,战士上了火线,谁也保证不了万无一失,所以辊工不仅要胆大心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相关知识。当我亲身了解他们后发现,其实除了需要心理素质和相关知识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天车的热爱和责任,是他们创造了天车,并在以后的岁月中细心的呵护天车,他们是那个年代天车上的“蜘蛛人”。

二、“辊工号子”和辊工情怀

我们知道辊工在建造和维修天车时都是室外的集体工作,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也会听到坚定有力又富有自贡特色的“号子”。

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的吆喝或呼号。北方为“吆号子”,南方为“喊号子”,在自贡辊工嘴里则称此为“哨子”(方言)。号子的产生是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也就是说它是从最直接的劳动中产生的,其节奏和力度都与劳动的速度和强度有关。

关于辊工现场工作及辊工号子我有幸见过,今年5月,在吉成井天车的维修中,我第一次看见了辊工是如何扮演的“喊着哨子的蜘蛛人”。5月的自贡已经是骄阳四射,13位老辊工穿着有些发旧的蓝色工作服,带着一顶藤编帽,腰间系着“腰绳儿”( 保险绳)、斧头。他们的工作是更换箍头时将座放在箍头上的天滚子以及重700斤的旧箍头用多线滑轮、葫芦从天车顶上吊到地面,再将新的箍头吊到天车顶上安装,恢复原状。在分工中有6名辊工依次爬上了天车,余下5名带领其他工作者一起在天车下运输新的箍头。地面工作的刘师傅在工作中是组织和领导者,所以劳动的口号一般也是由他来喊,仔细听后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号子。

第一种,在刚刚开始拉紧辊子的时候,大家一起爆发力,动作较迅速的时候,由刘师傅领着喊,这种号子简单,有力,速度均匀统一,结构工整,没有旋律,也没有特别的歌词[2]:

走着(领),嘿啅(合),走着(领),嘿啅(合)

走着(领),嘿啅(合),走着(领),嘿啅(合)

走哦(领),嘿哟(合),走哦(领),嘿哟(合),

走着(领),嘿啅(合),走着(领),嘿啅(合)

第二种,是在把新的箍头快拉到天车顶架的时候,由刘师傅喊一句,所有劳动者和一句,这时的速度放慢了,但是力量更大,号子中也有了些旋律感,歌词也有了些内容:

嗬嘢啅唻(领),嘿呀啅唻(合);

嘿呀啅唻(领),嘿呀啅唻(合)

嘿呀咿儿啅哟(领),嘿呀咿儿啅哟(合)。

如此三句简单却流畅、有力的反复,使得在他们强大的体力劳动中也还算工作的有些滋味。另外有位姓谢的师傅还告诉我,其实在以前(60年代左右)领着大家喊号子的人有时也会在“领”的部分非常随意的变化唱词,即兴创作,喊一些非常生活的语言,或是打趣、调侃,那时的他们在枯燥的工作中听起来是可以缓解压力的,也能让情绪更激动,只是谢师傅说有些话“不好听”,没告诉我。但我相信这些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

三、辊工天车情,保护“辊工号子”

由于天车在现代制盐工业中的作用消失殆尽,而其维修成本又非常高昂,于是,天车随着自贡城市化进程的变化而淡出,甚至消失,遍地盐井的盛景成为了盐都儿女永恒的城市记忆。目前仅存的19座被遗留下的天车,是自贡历史的见证和标记,每一座天车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故事,它们代表了自贡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井盐文化。如同19座天车一样,自贡井盐历史上最后的13名辊工一直坚守在属于自己的历史空间中,每年周而复始地维修天车,保护天车,修复自贡受损的盐业文化。他们对天车的情愫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他们中有一家4代都为辊工的工人,他们很骄傲的告诉我,那个时候的辊工是很有地位,属于技术工,工资也很高,一个辊工就能养活一家人。世代与天车以建造和维护天车为生,辊工们说:“只要有天车,我们就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天车已经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每拆除一架天车时辊工们都会流泪。

时值1995年,两座80多米高的天车从自贡人视线里消失,许多人为之扼腕叹惜。原自贡市文化局局长荥德铨围着井架哭的情景至今留存在许多人脑海里。据当地人回忆,大十四井拆下的1000根杉木,“铺得比一个足球场还宽”。当时烧盐的煤炭质量不好,只好把拆下的木料当柴烧,许多老盐工见此情景泪流满面。

随着辊工工作的淡出,昔日骄傲的辊工号子声也离我们远去,在一些音乐书籍和相关资料中,我们也几乎很难寻觅到辊工号子的踪影。黑龙江有著名的搬运号子,湖南常德高亢嘹亮的工程号子,长江流域还有非常著名的川江船夫号子等等,可是这个拥有让我们这座城市闻名世界的天车和它的创作者留下的辊工号子却即将成为被遗忘的历史,它的存在看似只是劳动的附属品,可我们为什么没有想过,随着辊工的消失,我们还能用什么来记住他们,辊工号子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写照,即使有一天不能再现,我们可以有地方再寻觅辊工的工作节奏和真实生活浅影。

有人曾将盐都天车美誉为“东方的埃菲尔铁塔”,说它是千年盐都的重要标志。了解手工制盐的人都知道天车和深井是手工劳动时代的顶峰技术,但随着1984年盐业的改制,很多天车已经被逐渐拆除,这不得不让人惋惜,甚至一些年代久远,价值极大天车也差点没逃脱厄运,比如自贡大安区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成井就差点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牺牲品,而对于吉成井遗址的价值,外国专家给予很高评价。德国专家、慕尼黑大学教授文淑德称:“像吉成井这样的盐业遗址要是放在德国,早就兴盛不已了。”来自美国洛杉矶的专家罗泰认为:“如果对吉成井遗址进行保护维修,将是世界级工业现场遗址博物馆。”前人用智慧和血汗为我们留下如此有价值的遗产,我们是没有资格去践踏的。

天车堪称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虽然作为生产技术已日渐落后,但作为城市文化符号,形象却日渐清晰;辊工的身影也在渐行渐远,但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一段辉煌的历史;今天我们不在听得到“走着,嘿啅”的喊号子声,但在劳动号子的舞台中却永远保留下了辊工号子的位置。保护天车文化,记住这座因盐文化而闻名的千年盐都。

注释:

[1]2008年7月6日,在自贡多乐山庄采访辊工谢师傅,由他口述。

[2] 2008月5月,自贡市吉成井天车维修中收录整理辊工现在喊号子。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我市天车保护的意见[R].自贡:自贡市人民政府,2006.4.24。

[2]陈茂君.老辊工的天车情结[N].自贡日报,2005.

[3]肖常玮.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周白玉(198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

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 编号:2007SH008。

猜你喜欢
天车号子
基于深度学习的天车轨道压块螺栓脱落检测系统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基于蒙特卡洛树搜索的智能天车倒垛优化方法
炼钢车间多天车动态调度仿真方案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激越昂扬的鄂西劳动号子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机械驱动式天车升沉补偿装置研究
川江号子(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