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在大团结、大鼓劲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歌剧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歌剧研究会和北大歌剧研究院适时举办了2008中国歌剧论坛。11月27日至30日,中国歌剧的老前辈和来自全国各歌剧院团的负责人,从事创作、表演、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歌剧艺术工作者,海外归来的中国歌剧同仁,还有关心支持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文化艺术界、新闻界、企事业界的朋友欢聚一堂,把它当作全国歌剧界的一次盛会,全体“歌剧人”的一个节日来看待,大家精神振奋,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各抒高见,对中国歌剧的创作、制作、演出、市场、教育及管理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形势,梳理了问题,交流了经验,拓宽了视野,深化了认识,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论坛在共谋中国歌剧繁荣发展之时,也增强了对中国歌剧生存现状的忧患意识,从而形成以下共识:以歌剧教育普及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歌剧人才和作品的不断涌现为近期目的,实现中国歌剧重新走进大众,逐步走向世界的终极目标。
中国歌剧研究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27年艰难而光辉的历程。中国歌剧研究会的历届领导为中国歌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次论坛,是中国歌剧研究会换届之后,成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我们决不辜负老领导、老前辈和全国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对我们的殷切希望,继承传统、开拓进取,用我们的全部激情和不懈努力,将中国歌剧事业进行到底。
要发展中国的歌剧事业,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推出既不脱离时代,又不脱离群众,真正被大家喜爱、受大家欢迎的优秀作品来。好作品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小圈子内自赏的,它必须经受时间、历史和群众的考验。为了推动我国歌剧、音乐剧现实题材创作,促进中国歌剧、音乐剧的繁荣和发展,10月7日—9日,文化部艺术司在广州主办了“2008全国歌剧、音乐剧现实题材创作研讨会”,在那次会议结束时,我有过一个发言,涉及我对推动中国歌剧创作的一些思考,今天作为个人的发言,在这里也把要点说一说,以供大家参考。
一、要推动我国歌剧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拥抱时代
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我们只有投身火热的生活,拥抱伟大的时代,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注重反映和引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作品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我们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情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诚理解人民,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只有树立为人民写作的观念,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
二、要推动我国歌剧创作,必须尊重规律,掌握特性
歌剧属于音乐戏剧范畴。它是由音乐和戏剧这两个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它是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音乐和戏剧这两个方面孰轻孰重?不可偏颇。因此,我们既要为题材作音乐化的选择,又要反对“淡化戏剧”的不良倾向。歌剧需要剧作家不仅遵循一般的剧作原则,还要遵循音乐与戏剧结合后,互相丰富又互相制约而产生的特殊规律。歌剧的一切艺术特点都是由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而引起的:音乐由于戏剧的加入而使音乐戏剧化了;戏剧因为音乐的加入而使戏剧音乐化了。歌剧要求作曲家为戏写音乐,也要求剧作家为音乐写戏,必须将音乐、戏剧及二者结合后的艺术效应放在一起作综合思考。只有以剧本为基础,以人物为核心,以音乐为主导,着力解决好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这一对主要矛盾,用歌剧的特殊方式去寻求主题的深化,塑造鲜活的人物,推动戏剧的展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歌剧作品。
三、要推动我国歌剧创作,必须继承传统,敢于创新
继承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没有继承就谈不上融合,更谈不上创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要发展中国的歌剧除了要借鉴西洋经典歌剧的创作手法和成功经验,掌握它的技术技巧以外,还要学习并精通中国戏曲“用歌舞讲故事”和“假定性”的表演手段、“虚拟化”的表现手法,也要熟悉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国的腔词关系,了解前辈们经过努力探索而建立的中国歌剧传统。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立足于民族的基础之上,在“百花齐放”的艺术实践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歌剧作品。任何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观念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歌剧也呈现出多种风格、多种样式互相交融并行发展的态势。在现今,任何单一的风格、样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来搞歌剧就更需要善于吸收、善于融合,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以适应“读图时代”大众从“听戏”走向“看戏”的观赏心理。当然,融合不是简单的累加,它需要调动作者的学养,发挥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强化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以全新的思路,选择独特的题材和视角,给主题立意、故事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以及艺术样式和艺术风格赋予时代的新意和创造的灵光。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新颖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三性统一的艺术精品。
四、要推动中国歌剧创作,必须争取观众,赢得市场
舞台艺术的实践活动大致包括创作—表演—欣赏这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应该综合起来统一考虑。创作脱离了表演则无以体现,创作脱离了欣赏(即观众)便毫无意义。要使我们的创作适于表演,易于接受,为大多数群众所喜爱,就要善于发掘在现实生活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果作品触动了百姓的情感,打动了他们的心灵,就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和联想,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和批准,你的戏才会受到欢迎和好评。应当承认,我们作者的爱好与观众往往是有距离的。所以,要研究群众的审美变化,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要了解时代的审美特点,力戒陈旧保守,力戒全盘西化,想方设法去缩短与广大群众的距离,树立求实精神和群众观点,只有这样去做,才能争取观众,发展事业。这可不是一般问题,而是一个影响事业生存、发展、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五、要推动中国歌剧创作,必须戒除浮躁,苦练内功
现在好作品少的原因虽说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的原因,有运行机制的原因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作者自身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者必须加倍努力,苦练内功。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目;多一分脚踏实地,少一分好高骛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一个拓荒者的心态来耕耘我们的歌剧园地。不要仅仅把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也不妨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搞一些中小投资、中小场面、中小制作和人少的大戏。只要能回归到歌剧的艺术本体,在音乐、戏剧、人物、主题以及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狠下功夫的话,也同样可以搞出好的作品来。
六、要推动中国歌剧创作,必须聚集人才,形成合力
在市场经济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专业歌剧院团在萎缩,我们的专业歌剧人才在流失。我们既缺乏具有综合素质并有娴熟驾驭音乐戏剧能力的作曲、编剧、作词、导演、舞美设计等顶尖人物;我们又缺乏有眼光、有胆魄、有能力、有实力的歌剧制作人;我们也缺乏才艺出众、光彩照人的歌剧明星。因此,我们要积极呼吁政府加强对歌剧的投入;我们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和企事业界对歌剧的支持;我们要共同创造歌剧良好的艺术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要努力团结一切歌剧的从业人员,互相帮扶,争取拿出更好的作品;我们要鼓励并支持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要进一步呼吁改革体制和机制以增强活力,解放艺术生产力;我们要建立并提高歌剧的教育和普及水平,为歌剧的后备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
歌剧艺术是一门最为复杂的舞台综合艺术,有人把它喻为人类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属于社会的高层文化。而一个社会的总体文化素质,总是以高层文化为导向,才能逐渐形成全社会的健康文化倾向。我们深知作为歌剧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干歌剧也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历史不会空白,我们“歌剧人”没有任何理由让歌剧沉寂下去,因为让它们沉寂下去,被“边缘化”是很不应该的。最近我正在读一本文艺专著,它提醒我们要重新恢复文化自尊和自信;它提醒我们不能丧失用自己的文化艺术价值标准去批判事物的能力;它提醒我们艺术本具有文化的属性,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两者应相均衡;它提醒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守护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它提醒我们要从国家安全出发,建立起我们的文化战略……
“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课题,还提出了要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搞好社会建设的任务,这就给像我们中国歌剧研究会这样的民间社会组织和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切“歌剧人”,我们一定要支持所有歌剧院团,加强联络、加强合作、加强交流,中国歌剧研究会应该成为我们“歌剧人”共同的家。我们一定要抓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迎接建国六十周年的契机,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共同开创中国歌剧事业的美好明天!
(本文为作者在“2008中国歌剧论坛”上的总结发言暨闭幕词的删节版。)
王祖皆 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音乐剧研究会代主席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