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小提琴家中,谢楠是一位佼佼者。这不仅因为她超群的演奏才华,更因为她为了音乐执着进取,对待生活充满爱心的品格魅力。记得多年以前,笔者曾在音乐会上亲耳聆听她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又听了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站在台上的谢楠就像一团热情的火焰,用她的琴音温暖着现场的每位观众。活泼、爽朗、热情、真诚是谢楠的个性,也是她的音乐集中体现的风格特征。经过多年的演奏学习和实践,谢楠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她从未因此自满而停步不前。在她看来,不断学习才是个人艺术发展的原动力。2005年,就在她以优异成绩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不过两年,谢楠决定赴美国深造,再次踏上了新的学习征程。
去年年初的一天,当我偶然经过音乐学院的琴房楼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我。回头一看,正是谢楠。两年不见,一次偶遇让人倍感亲切。“我刚刚回国,现在音乐学院管弦系任教。等回来开音乐会,一定请你来听。”今年岁末,谢楠终于以一场独奏音乐会“琴弦上的弗利亚”在中山音乐堂正式亮相。11月20日傍晚,我应邀聆赏,心中带着期待与疑问。“留学归来,她的演奏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刚刚步入音乐堂前厅,手中接过的节目单令人眼前一亮。原来,举办这次独奏会还有着极为特殊的原因。谢楠在节目单的致词中写道,“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中国贫困地区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为了校园与心灵的重建捐助计划,我为能有这样一个机会,用我的琴声,用我对音乐的热忱,为汶川地震灾区的学校捐助一个‘音乐教室而感到骄傲。”这一次,谢楠不仅作为一位演奏家,而且是作为一位音乐大使登台献艺,为灾区的孩子们奉献自己的爱心。根据约定,音乐会的门票收入将全部捐赠“音乐教室”项目,让更多经历苦痛的儿童投入音乐的怀抱。
音乐会在当晚7点30分准时开始。伴随着观众热情的掌声,谢楠一袭素雅的长裙款步走上台来,脸上显露出自信而优雅的笑容。音乐会的第一首乐曲是意大利作曲家阿尔坎杰罗•科莱利根据葡萄牙“弗利亚”(La Follia)舞曲创作的《第十二奏鸣曲》。当那支著名的弗利亚主题从谢楠的小提琴中脱颖而出时,我的精神一下被这略带伤感的旋律吸引住,凝神静气地聆听后面的12段变奏。随着各段一一展开,谢楠的演奏可以用“典雅”二字形容。这一感受直接来自她对音质、音色的控制上。特别是装饰音和快速跑动走句,谢楠巧妙地把握住巴罗克器乐抒情与雕饰并举的审美特质,将音乐处理得轻盈、灵秀、富有想象力。由于当时的器乐曲与民间舞蹈联系紧密,她在演奏中特别注重乐曲的3/4拍律动,通过不易察觉的伸缩处理,呈现出地道的艺术风味。仅仅一曲,谢楠留学的成果已经初露端倪。
萨拉萨蒂《引子与塔兰泰拉》的主题一经出现,立刻带给人舒展、自如的愉悦之感。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西班牙小提琴家虽然身处浪漫主义时代,但无论作曲和拉琴都崇尚自然流露、至纯至美的古典风范。谢楠在演奏中充分抓住这一风格特点,自始至终以精确、灵活的演奏技艺对待引子和塔兰泰拉这两段互为映照的音乐部分,就像两人就共同的话题展开对话,尽管表达方式截然相反,却又潜藏着相同的睿智与幽默。欢快的跳弓将音乐的激情推向极致,让人们惊叹的目光定格于琴弓离弦的一瞬。那是何等的畅快淋漓,似乎只有谢楠一人才能理解这“轻松”背后的艰辛与挑战。
塔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将观众重新带回巴罗克艺术从属的时代。这是一部关于左手颤音技术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分表现小提琴家对乐器的驾驭能力。尽管对这首作品早已耳熟能详,我却依然从谢楠的现场演奏中听出属于她个人的新意来。首先,她把乐曲中的多声部段落处理得极为细腻,对旋律之间的对比关系和音色平衡做了独到的分析和尝试。其二,便是对华彩部分颤音的合理把握。谢楠认为,颤音并非单纯的炫技和装饰,而是全曲的灵魂所在。因此,她对支声部颤音的演奏精益求精,对于各种技术难点都能从容应对。在她的心中,情感与韵味是音乐表现的核心目的,技巧仅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它们,而非孤立地加以展示。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而作的《帕萨卡利亚》是挪威作曲家约翰•哈尔沃森的“复古”之作。它不仅向观众展示了定旋律变奏技术逐层深入的审美情趣,同时还使演奏者回复到巴罗克时代竞奏、角逐的生动情境之中。谢楠与苏贞两位演奏家的精彩演绎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器乐重奏的古典之美,乐音中彰显结构,结构中诱发诗韵。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只有在对乐曲风格的合理把握中才能实现。有时,我只觉得她们正游戏于绝壁之上,失之毫厘则谬之千里。然而,完美的诠释就是对它的勇敢超越。谢楠用她的小提琴做到了这些,呈现给观众一个生动、和谐的音响世界。
如果说音乐会的上半场让人置身于古典主义的审美情景之中,那么下半场的曲目则把观众引向浪漫主义的时代。马斯涅的《沉思》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经典之作。动人的旋律曾让初尝小提琴演奏的人们为之倾倒。谢楠将这首脍炙人口的通俗作品拿来演奏,着实体现出她音乐普及、艺术奉献的使命与情怀。“我演奏它就是为了那些承受苦难的孩子们的。希望通过这音乐表达我对他们的同情和顾念。”谢楠事后对我如此说,其中交织的爱与痛的情感自然清晰可辨。用一首小曲诠释爱的内涵,谢楠通过温婉而纯真的琴音表达着自己的心愿。
勃拉姆斯的《A大调第二奏鸣曲》无疑是下半场演奏的重头戏。谢楠将这首散发着家园般温暖的作品作为演奏曲目,带有着深刻的意味。“我们深知,艺术,特别是音乐,具有无可比拟的感召力量。它具有修复心灵的神奇作用,会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摆脱阴影,敞开心扉,接受人性光辉的洒落。”也许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谢楠特意将这首乐曲奉献给在场的观众,让大家共同沐浴在风雨过后的晨光中。在第一乐章里,谢楠充分发挥她所擅长的抒情性演奏,将两个主题演奏得流畅、洒脱,充满爱意。第二乐章中的两个主题段像回旋的舞者般轮番亮相,将音乐的情绪从平静引向活跃。尽管如此,谢楠自始至终保持着乐章沉静、和谐的情感底色,典雅之中孕育欢跃。在接近末尾的快板段里,谢楠与钢琴家黄亚蒙的合作达到近乎完美的境地。尽管飞快的速度已经令观众目不暇给,但是两人的配合却出奇地细腻、精确。乐曲的第三乐章以深沉而宽广的长线条旋律贯穿始终,引人陷入回忆和思索。与其他终曲乐章不同的是,这里没有辉煌的尾声,而只有意味深长的结论,仿佛生命的延续没有终点,只有段段坚毅的里程。谢楠的演奏中表现出一种伤痛,却又在最后的尾声中给人希望。或许,这也正是我们面临灾难的情感写照。
经过一番深沉的回顾,维尼亚夫斯基的《音乐会波兰舞曲》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光彩夺目的景观世界。早在16岁时,谢楠就曾在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一举获得过“维尼亚夫斯基作品最佳演奏奖”。由于多年的积累,谢楠对波兰舞曲遒劲、昂扬的节拍韵律早已驾轻就熟。三声中部略带伤感的旋律更为她丰富的情感表现开辟了广阔空间。乐曲在琴弓的一路飞奔中直冲顶峰,其中彰显了演奏家的洒脱个性,令人畅快淋漓。紧接演奏的巴齐尼的《精灵群舞》延续了火热的音乐氛围。这首无穷动式的欢快舞曲展现了演奏家近乎完美的跳弓技术,使观众对她磨砺多年的技术成果叹为观止。浪漫主义的独奏音乐本就是技巧与情感的高度融合。谢楠对此早已有了深刻的领悟,如今又增添了一层睿智与幽默。演出最后,谢楠邀自己的专业学生一同登台,共同演奏了精彩的返场曲。师生的同台竞奏引起观众的欢呼与掌声,也再次点明了音乐会的举办主旨。为了灾区“音乐教室”的重建,谢楠和学生们将会共同努力,圆孩子们的一个音乐梦想。
整场音乐会上,谢楠用手中的小提琴诠释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音乐精粹,同时也用音乐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爱音乐、爱生活、爱友人、爱生命,这正是谢楠通过音乐会努力传达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精神。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说过“我们如何衡量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呢?除了超群的演技,就是看他(她)的音乐中是否融入一种执着的爱”。谢楠正是这样做的。她希望将一份爱心传递给每一个观众,每一个需要精神抚慰的儿童。“没有爱的音乐是干枯而乏味的,那样的音乐称不上是艺术品。”谢楠的话让我猛然意识到面前这位演奏家的艺术道路将会多么广阔。因为有爱,谢楠必将朝着更加辉煌的音乐之巅努力攀登,成就一番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
刘小龙 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