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婷
天下会有免费的午餐吗?
没有工作、经济困难、身患残疾……只要经过甄选,就可以到超市免费领取油盐酱醋。
跟过去“送温暖”相比,慈善超市里薄薄一张购物券,可以“买到”相应的物品或服务,捐助人与获捐者不再面对面,困难群体的自尊得到保障,体现出一种钱物之外的人文关怀。
■ 送温暖,不送烦恼
2009年1月的一天,家住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的李学军吃过早饭打理完家务走出家门。临近年关,她想备下过年所需的米面粮油。
丈夫瘫痪在床已10余年,家中负债累累,生活窘迫,一直靠低保生活,这让她花每一分钱都思量再三,逢年过节,她都习惯性地焦虑如何添置年货。不过此时的她很高兴,她刚刚领到50元购物券,听说只要拿着它就可以到离家不远的永辉慈善超市免费领取日常用品。
“欢迎光临!”扑面而来的超市工作人员的笑脸,让李学军觉得十分温暖。小到牙膏肥皂,大到米面粮油,几百种日常生活用品都能在这个慈善超市里找到。
李学军从来没有如此轻快地在超市货架上拿起过东西,更从来没有如此轻松地站在收银台前。在她的印象中,每拿起超市的一包盐、一瓶油、一袋米,都要经过仔细盘算。
“在这里领的米和油,足夠我一家吃上半个月。加上政府低保补贴,基本生活不用愁了。”她指了指篮子里选购的东西说。
“这是个很温馨很有人情味的地方,用购物券换取物品,感觉很自在,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李学军享受着这种“静悄悄”的温暖。她仍然记得过去那种“送温暖”带来的烦恼:“为了领取物品,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填表、申请,当众陈述自己的困境……”有时,“送温暖”过于张扬,搞得她和家人非常难堪……
■ 按需捐赠新路径
“比起冬衣来,贫困者可能更需要大米、食油;有时‘献爱心送去的却是不切实用的香烟、补品之类……”夏治宽是这家慈善超市的经理,他所在永辉集团在救助中经常遭遇类似的尴尬。
他甚至碰到一家困难户,过年时接受了四五床棉被,而别的生活用品却很缺乏:“因此,我们想到了建立这样一个超市,实现‘按需捐赠,让困难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2009年1月1日,永辉集团出资1000万元设立的慈善超市在重庆开张。这是永辉继深圳、福建等沿海发达城市之后,在中国内陆城市首家开业的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服务对象为无经济来源的特困户,不对外营业,只接收购物券,不收取特困户们一分现金。”夏治宽说。为避免受到物价涨跌影响,超市内的所有物品标价都将在同一年内保持不变。
当然,要“光顾”这家超市,得经过政府甄选、确定、公示并登记造册。每个地区均有名额限制,即以贫困程度为依据,从低到高排出最贫困户。
慈善超市在2009年资助的2500户特困对象,覆盖了主城7区17个街道。
江北区副区长代小红称,这样的资助,可以避免一些人在领到资助款后,将资助款用于他用,比如一些特困嗜酒者领到救助款后,就可能买酒。
“开办慈善超市,是社会捐助和救助方式上的一种创新。”代小红说,“在慈善超市里,让贫困家庭自己选择受助物资,实现按需救助,让每一件救助物资都可以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 呼唤长效机制
过节容易过日子难,这是李学军们的烦恼。
“这样的免费大餐今后每个月都可以享受。”夏治宽认为,将“新年送温暖”变成“常年送温暖”,是慈善超市的最大突破。
按照承诺,慈善超市在2009年至2010年内,每月向重庆市2500户特困户提供价值50元的生活必需品。慈善超市每月定期把物资配送到主城14家永辉超市,受助户可就近领取。每年中秋节、国庆节,永辉集团还另加送每户贫困户50元购物券,春节加送100元购物券,加送的购物券可在主城区所有永辉超市内使用。算下来,每个特困户每年能领到价值800元的生活必需品。
李学军所在的石马河街道是重庆主城贫困地区之一,拿着购物券在超市里面购物的人其实不多,更多的贫困户是站在超市门口眼巴巴地观望。
市民政局统计数据表明,重庆市2008年城市低保对象约40万户,总人数80.5万人,人均月收入不到300元。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月收入仅仅略高于这条贫困线。
夏治宽仔细地算了一笔账,发现,要支撑这样一个慈善超市,一年的开销不低于200万元:“这还不包括超市的运作和管理费用。”为了节省开支、最大限度地帮助贫困群体,他招聘下岗特困职工和义工担任日常管理及服务工作。
仅仅依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夏治宽希望能够激活社会互助因子,使慈善超市不要昙花一现。
重庆社会科学院一位从事社会保障的研究员指出,增强个人和企业的捐赠意识,是慈善事业得以维系的根本。除了宣传之外,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和鼓励更为实际:“在不少国家,居民都可以凭捐赠的收据享受免税优惠,或者是去指定商店优惠购物,企业也可以凭借有效收据办理减免税,大家很容易形成强有力的捐赠意识,久而久之,捐赠就成了值得倡导的一种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