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常勇
一些不經意的生活细节,就像暴雨来临前低空徘徊的燕子或忙于搬家的蚂蚁,演绎着经济的变化。
比如口红。
“大钱没有,小钱还是花得起。”邻居一女白领,被公司通知放“长假”的这一天,她去买了两支口红,一支橙色,一支玫瑰红,“当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觉得特安慰。”
当女人钱夹鼓胀时,她不大在意口红,因为这是最简单的化妆品,但当她手头拮据时,买不起高档消费品了,就会特别注重口红。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口红效应”——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消费不起住房、汽车、长途旅游等“大件”了,就会腾出一些“小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需品”。
东方不亮西方亮,世界上的事,往往相反相成。
金融危机虽对传统制造业、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冲击,却也给化妆品、电影、游戏、培训、短途旅游等“廉价的非必需品”带来了契机。
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票房超过3亿元,就是“口红效应”的最好明证。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梅兰芳剧团进军纽约百老汇,爆棚两周。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更是在一次次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成为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
透视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我们需要更多的冯小刚们、百老汇们和好莱坞们跳出来,成为灰色经济中那支鲜艳的“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