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耘 周晓东
“要不是报社的同志牵线搭桥,我哪会这么快就找到新工作!”春节刚过,26岁的刘明胜就接到重庆新禹富生矿业公司的电话,告知他已被公司招聘为铲车工的消息。
闻此喜讯,刘明胜激动地拨通《武陵都市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曾素芳的手机,说了一大通感谢的话。“我会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刚刚遭遇失业的刘明胜真诚地说。
刘明胜原在广东一家玩具厂打工,去年底,工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倒闭了。在那里打了3年工的刘明胜不得不惜别南粤,和妻子一道回到家乡黔江。
他没有立马回到老家,而是先寄居在黔江城马市角一处偏僻的民房里,一边打零工,一边等待新的工作機会。
来自黔江区劳务办的统计数据显示,至春节前夕,全区外出返乡农民工达4.2万人,约占全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1/3。这庞大的人流中,有1/5的人像刘明胜一样,失去了原来的工作。
在返乡农民工代表座谈会上,区委领导要求各部门加强引导,分类指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
一项由区委组织部推出的“返乡农民工110”专项服务应运而生——全区30个街道镇乡建立“返乡农民工110服务驿站”,219个村(社区)开通“温馨电话”和“温馨信箱”,区行政审批中心开设“返乡农民工服务窗口”,新闻媒体开设“返乡农民工服务”专栏,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搭桥、创业咨询、证件办理、法律服务、小额贷款等方面的帮助。
刘明胜成为最早受惠于这项服务的返乡农民工之一。
1月19日,黔江城里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可刘明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阴沉沉的天,加上明天不知到哪里工作的迷茫,再次笼罩着他。
是啊,经朋友介绍,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建筑工地的短工,每天天刚亮就出门,万家灯火时才回到暂居的民房,虽然十分劳累,可每天毕竟有80元进账。可才干10天就没有活路了。新的打工机会在哪里?!
事有凑巧,当天,《武陵都市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报社党支部委员曾素芳来到他打工的建筑工地采访,为次日出版的“返乡农民工110服务驿站”专栏寻找新闻线索。
得悉刘明胜回乡一个多月又面临再次失业,曾记者对他进行了详细采访,当即决定把他的情况在专栏第一期推出。曾记者还告诉他,第二天,渝东南人力市场将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希望他去试试。听到这一消息,刘明胜喜出望外。
第二天,刘明胜拿着刊载自己新闻的报纸来到人头攒动的招聘现场。
他没想到,有了报纸的“引荐”,他引起重庆新禹富生矿业公司的关注。那天,成为他返乡一个多月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像刘明胜一样,通过“返乡农民工110”,黔江有1000余人找到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