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娟
有效的练习课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练习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实现“学在练中,乐在习中”的练习目标。下面,以“圆的周长”练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基础练习,为回顾知识备一把梯子
练习课经常会看到两种模式,即“先讲后练”和“先练后讲”。前者是先回顾、复习新课内容,再进行练习;后者则相反,先呈现与原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学习材料,在实际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知识,经历回顾的过程。
如“圆的周长”一课,可以安排以下基础练习:
1.一个圆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的半径是1.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圆的周长是15.7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它的半径多少厘米?
学生在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应用新课的知识,所以这把“梯子”可以帮助他们在记忆中提取“圆周长的概念”“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模块。计算方法的整理放在练习之后,既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二、比较练习,为数学建模备一把梯子
在学生经历练习、理解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抓住纵向联系,探寻知识的生长点,加强横向比较,突出知识的联结点,并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主要围绕的问题是:“这些问题以及它们的解题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1题和第2题都是求周长,但前者是已知直径求周长,周长是直径的π倍,根据C=πd便可求得;后者是已知半径求周长,根据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先求直径,再求周长,即C=2πr。
第3题和第4题都是已知周长,前者要求直径,根据d=C÷π求得;后者要求半径,运用r=C÷π÷2的方法解决。
可见,各种解题方法只有在学生自主比较、多元感悟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自然形成数学模型。所以,“比较”这把“梯子”帮助学生牢固地建立了已知直径求周长、已知半径求周长、已知周长求直径、已知周长求半径的数学结构,并且把有关圆的周长的各种数学模型引向“思维具体”,在“思维具体”中主动进行对“圆的周长”的意义认知与方法建构。
三、应用练习,为问题解决备一把梯子
“问题解决”是一种能力,是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强调的是寻求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过程。所以本节课上,可以围绕“实际应用”为问题解决准备一把“梯子”。首先,选择学习内容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选取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素材。如:
1.某汽车轮胎的半径是0.54米。
2.体育教师要画一个周长是50.24米的圆形游戏场地。
3.给一个直径为5米的圆形木桶箍一圈钢丝,接头处需要20厘米。
4.一只小闹钟分针长15厘米,经过1小时,分针尖端所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
针对这些具体的真实情境,学生要从数学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从而产生各种疑问:这个汽车轮胎滚动1圈前进多少米?滚动100圈呢?体育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画?半径怎么求?箍这个木桶需要准备多长的钢丝?小闹钟的分针经过30分钟,针尖走过的路程是多少厘米?15分钟呢……面对学生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获得某一结论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四、拓展练习,为思维发展备一把梯子
各人都有各自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学时,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即使某些学生解决问题的道路比较“弯曲”,但适当走一走弯路又何妨?本节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拓展练习:
乌龟和兔子赛跑,从A点到C点,乌龟跑外道,兔子跑内道。它们所跑的两条路的长度相同吗?
求圆周长的一半时,有的学生先根据C=2πr求出周长,再除以2求圆周长的一半。而有些学生在求圆周长的一半时,考虑到C÷2=2πr÷2=πr,直接用圆周率×半径求得。
比较两条路的长度时,有的学生分别算出各部分的长度再相加,而有的学生仅仅观察直径,便可知周长相等。
以上两种情况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者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洁、巧妙地解题;前者则有利于理解周长的概念,巩固计算方法。而且,学生也会慢慢地对这种策略发生质疑,产生寻找更佳策略的需要,思维上会有一个顿悟的过程。所以,让这把“梯子”适当“弯曲”一点,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到达理解数学、发展思维的高峰。
五、综合练习,为知识建构备一把梯子
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掌握知识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与学习知识结构。所以,知识结构的整理不仅是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更是日常教学中时刻培养的一种习惯,一种将相互联系的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的学习习惯。本节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综合练习:
三只蚂蚁分别沿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如下图)走一圈,谁走的路程长?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运用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周长的知识进行研究、思考,得出结论。之后,可以安排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整理关于“平面图形周长”的知识结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