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周毅
一、沉入文本:明主旨。抓“教眼”,构主线
(一)三个“走近”明主旨
(1)走近作者。课文改编自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该文刻画了一个淡泊名利、嵌崎磊落的文学家王冕的形象。改编为课文后尽管着眼点有所改变,但对于少年王冕勤奋好学、孝顺懂事的形象刻画是一致的。
(2)走近编者。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七组编排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等课文,从课文和单元练习七的选编内容看,都与历代名人有关,可见本组教材是以认识历史名人形象为主题进行编排的。
(3)走近儿童。文章改编自小说,儿童对于此类文章大都比较重情节,关注故事内容,人物经历。而对于如何刻画人物形象,文章语言比较容易忽视。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课文语言,学习课文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节的表现刻画出人物形象。
上述三个“走近”,让我们明确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少年王冕》一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具体的语言表达,从而认识勤奋好学、孝顺懂事的少年王冕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二)把握重点抓“教眼”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要引导学生“自觉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这也是语文课堂的“教眼”。《少年王冕》这篇课文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抓“教眼”。
1在看似矛盾处
课文有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语句——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在王冕回答母亲的话中,前后是有矛盾的。前面讲“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后面却提到“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可见,王冕的闷得慌实在只是一个安慰母亲的理由,他并不是真的在学堂里闷得慌,正好相反,从“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就足以看出王冕其实是个好学的孩子。放牛时还想着带书去读,你想想,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在学堂里闷得慌呢?再联系上下文。从后面的一些描写。如:“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zan)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fan)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不知不觉三四个年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
这些语句,无一不是在向读者说明:王冕是个多么勤奋好学的孩子,这样一个抓住任何机会,一有空闲就读书的好孩子,怎么会在学堂里闷得慌呢?唯一的解释就是:王冕理解母亲的苦衷,所以在痛苦地答应母亲辍学去放牛的时候,还想着用这样一个理由去安慰自己的母亲,减轻母亲的心理压力,这是一个多么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2在感人的细节描写处
文章里有一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yan)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zan)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fan)子那里买几本旧书。”
此处细节描写:王冕有两个“舍不得”,舍不得吃好东西,拿回家孝敬母亲;舍不得花点心钱,积攒钱去买旧书。这两个舍不得,充分体现出小王冕的孝顺和好学。小小年纪,竟然如此懂事,如此好学,实在是令人感动。
3在精彩的语段描写处
文章里有一段激发王冕学画欲望的精彩景物描写:“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这段景物描写,把雨后天空、湖水、青山、绿树、荷花等景物写得如诗似画,清新美丽,读来令人如在画中,陶醉不已。难怪王冕当时也被这景色所迷醉,并激发了他开始创作的欲望,由此一发而不可收,终成画荷高手。这段景物描写,非常简洁,但简洁而又凝练,一是描写有序,从天空——湖面——山上——山下——湖中,由上到下,从远到近,一清二楚,很有条理;二是描写生动,以“色”动人。这段话里蕴涵着美丽而又协调的色彩美,云彩的颜色,湖水的通红,山的青和紫,树木的葱茏青翠,绿意盎然,荷花的鲜艳,种种极具美感的色彩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读来令人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三是描写有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喜爱之情,此等美景,此种画面,在幼小的王冕心目中,是何等动人的景象,连阳光也那么可爱,把湖水映照得通红,山上山下,树木荷花,各种景物,无一不令人觉得非常“可爱”。写景、有序、有“色”、有情,为突出王冕创作欲望的激发,从此走上自学成材之路做出了极好的铺垫。
(三)搭建框架构主线
板块一:研读课文,深入思考围绕核心问题“你觉得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研读课文。组织交流研讨,从王冕成长阶段中的言行,认识他的勤奋好学和孝顺懂事。
板块二:学习表达,读写结合
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回顾文本。抓住王冕的语言、细节(行为)、内心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味学习作者如何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少年王冕形象。再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细节的描写,写一写某个人物。
板块三:促进积累,延伸拓展。课后摘抄课文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找《儒林外史》读读原著,再与大家交流。
二、文本之外:巧结合,适拓展,促丰满
1链接生活
课文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机联系起来。
(1)与学生目前的家境相联系。如今的学生家境一般都较好,和王冕的贫困生活形成极大的反差。而少年王冕贫穷而不失志气,勤奋好学的精神更值得现在的孩子学习。
(2)与读书态度相联系。现今的孩子,大多数不缺零花钱,有的光压岁钱就成百上千,他们买玩具,买零食,买游戏机,玩电脑、养宠物,大手大脚花钱,有几个孩子,会积攒几个月的零花钱去买上几本书读呢?有谁会像王冕那样在离开课堂之后还千方百计自学、买书读呢?
(3)与对待长辈的态度相联系。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娇生惯养,在家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有几个孩子会像王冕那样懂事孝顺,会替自己的父母亲、替别人着想呢?
2赏析原著
有时因为改编后篇幅长短的控制,有些比较精彩的细节描写被改编者或删除或简略了,或改写成比较通俗易懂的意思,但这样一改,有时就逊色许多,因此在这样的地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原文中学习,品味精妙的语言描写。
第一处: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dan)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zheng)的这点钱,实在供(gong)不起你读书。只
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原著: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黹生活赚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
赏析:原著中母亲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她是个寡妇,没有其他依靠,没有其他收入;二是家境越来越艰难;三是靠针线活度日本已困难,哪里还有可能供其读书。这样具体的对话,更能让人看出母亲的无奈和辛酸。
第二处: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原著: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赏析:原文句子,更能让人体会到王冕所画荷花。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处:到了十七八岁,王冕离开了秦家。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原著: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赏析:这段描写,实在是原著精神的精妙体现,可惜被删改。从王冕的戴高帽,穿阔衣,架牛车,唱歌谣,被人笑而不在意,形象地刻画出王冕那种远离尘世、清高脱俗、嵌崎磊落的品行。
3导入互文
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关励志、刻苦自学成材、孝顺长辈的人物的故事材料,以互文性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感悟。
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选取上述部分内容,予以补充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内涵更加丰富。总之,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这两个阶段对于研读文本将起着莫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钻研和探索。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