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华文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合作学习几乎已经成为千万课堂所采纳的学习方式。然而,合作学习在实际中的运用并不理想。纵观现在的数学课,合作学习被泛用的现象并不少见。原因就在于合作学习还没有被真正理解。合作学习有三个组成要素:恰当的学习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恰当的学习内容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选择。选准、选精学习内容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怎样选择呢?我认为选取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总的来说,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大家友好相处、合作的威力。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又能感受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处。其次,要考虑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合作的内容还需要有相对的空间。否则,学生的讨论就不会有价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下面的内容比较适合教师们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所得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
如果要合作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没有必要合作讨论了。而使人模棱两可,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最值得讨论。教师可以在认知冲突点上就模棱两可的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辨析,达成一致意见,澄清认识。意见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自悟个中道理,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出“面积单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环节。
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对以上两图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长方形面积是24个小方格,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神秘地说:“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媒体呈现三个有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最大,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证明学生们的理解相当有道理:确实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自然地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需要有统一的单位。这位教师灵活地调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
二、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可用多种策略解决,是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
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如,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内容,就应提倡学生把个性化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与同学交流一下。”“你准备向别人推荐哪种方法?”……类似的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还有:“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每个学生比较、猜测的依据和思维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样,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都是不一样的,问题一出必然会有多角度的思考,小组同学就能有效地实现互补和互助。
三、独立无法完成的复杂的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如:学了“统计”后,教师设计了“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目不暇接,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大家想到要寻求合作,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大家分工,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写字太慢就画“—”来表示,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这里的问题解决还很自然地运用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其实,数学问题也不是都适合用合作学习来解决的。比如,学生“笔算多位数乘法”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类比分析,实现方法的迁移,再让他们说出想法,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独立运用能力。如果用合作来解决,就会耗时多,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合理地把握合作学习内容,有利于教师成功组织合作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