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轶
[摘要]目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书信中的称谓语的问题的人并不多。因此,在书信这一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历时、共时和探求称谓变化的原因等的角度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称谓语 社会语言学 历时 共时
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20134-01
称谓语系统几乎为世界上所有语言所共有,它以其活跃的变化性,成为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称谓语”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才真正掀起了称谓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谓的类型及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称谓语在书信交际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的书信中所用的称谓语不同,承载的信息及所起的作用也就迥然有异。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感到语言与社会的同构,社会决定了语言,决定了称谓语使用的种种特点。书信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称谓语有共同的方面,但又有所不同。
虽然诸多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称谓语的问题,但很少有人基于社会语言学层面论述书信中称谓语的问题,因此笔者想就这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称谓语。从书信这一特定语境出发,结合历时、共时的角度、探讨其深层次因素等。
二、研究的意义
此次研究从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称谓语,可以深化人们对称谓语理论的认识。其次,此次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层面出发,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书信选用称谓语的情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该研究可以使人们从历时的角度来通观书信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此外,此次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通过将本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我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对社会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也有一定的指导和辅助作用,还可以帮助他们拓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视角与方向。
三、研究方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必然随着社会发展演变的步伐而发展演变。称谓语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也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
为了方便作历时研究,笔者根据我国文学史的划分依据,将收集到的语料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前的语料作为第一阶段。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时期作为第二阶段。80年代到现在,此时期作为第三阶段。
对书信中称谓语进行社会语言学层面的研究,也就是对称谓语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即对变动称谓、附加成分以及称谓结构等进行社会语言学的考察、分析与研究。根据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客观观察、分析之后,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书信中所使用的称谓语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之后以一定的“定量分析”对其中的称谓语通过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查看各种称谓语使用频率的高低。对于称谓语的使用情况,笔者还将采用访问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最后利用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称谓语的社会及其它层面深层次的原因。
四、研究内容
书信中的称谓语包括姓名、称谓、附加成分,这三部分构成了书信的称谓语系统。其中每个部分也是自成体系的,也有它各自的组成成分。成分与成分之间在动态变化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了研究的需要,笔者将着重对书信称谓语系统中的各个成分进行历时层面的考察并结合共时层面的分析,以达到对这个系统进行社会语言学考察的目的。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历时研究。笔者在对收集到的书信中的称谓语的语料进行客观观察、分析之后,对书信中称谓语系统中的变动称谓、附加成分及称谓结构进行了分阶段的历时研究。
1.在第一阶段中,在称谓语的双重结构(如:父亲大人、永斌兄、行之先生等)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其次是多重结构(如:颂彦兄左右、云海我兄等),但称对方的字或号的频率是三个阶段中最高的。
2.在第二阶段中,称谓语中双重结构的使用频率较前一阶段略有上升。多重结构的称谓与双重结构相比,其使用频率就相对平稳,变化幅度不大。但是,“同志”一词的使用频率上升,并且使用范围扩大,如:王同志、少奇同志、张凤同志等。与此同时,“先生”、“兄”的使用频率及范围受到了严格限制,称对方的字或号的也相应减少了。
3.在第三阶段中,双重结构的使用频率再次有所下降,但仍比多重结构要高。而多重结构的称谓语与上一时期相比其使用频率却有较明显的提高。“同志”一词由于有了新的定义,使用频率达到了最低,“先生”、“女士”使用频率大大提高,“亲爱的”一词不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彼此称谓。此外,网络语言的流行也促使称谓语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共时研究。在社会语言学层面上,笔者同时还对书信中称谓语进行共时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通信人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诸种个人的差异制约着书信中称谓语的选用问题,但是在众多的因素中,导致其巨大区别的以性别因素为主。
以性别的因素为例。和男性相比,女性则更多使用亲昵或是随便的称谓,男性在使用称谓时更多的选用表尊重、正式的称谓。女性无论是在给同性或是异性的书信中,使用“亲爱的”、“darling”、“美女”、“企鹅”、“北极熊”或图片、符号,如::-D,O(∩_∩)O~~等感情色彩浓重的称谓的比例相当高,男性在称谓中却很少使用色彩浓重的称谓修饰语。并且在使用此类称谓语的时候都比较审慎,否则容易引起对方的误会或其他事端。
(三)深层次差异的探讨。虽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更新等因素都属于称谓语存在时代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外来文化深入这一因素导致称谓语的变化最为明显。
以外来文化的深入为例。外来文化的不断深入,不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化,思维视角的多元化,还拓宽了人们思想和内涵的包容性,同时也体现在称谓语的变化上。如“亲爱的”这一修饰语在称谓语中的使用情况很明显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在改革开放前极少有这样使用的,即使是在非常亲密的爱人之间,也很少使用。而现在这个称谓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男女恋人之间。有趣的是,女性对同性称呼“亲爱的”并不会引起误会,而是大多数的时候被理解为关系的友好与亲昵,而男性对同性用此称谓,则会被猜疑性趋向问题等。此外,由于英语的普及,在当代青年人的称谓中,也多了更多的英文昵称或是英文名,如:“Eric”,“Helen”,“Honey”等。另外,“先生”、“女士”也不是我国本土的称呼,它是外来文化深入的产物,是英语中“Mr.”、“Miss”或“lady”这一对男性和女性的专有称呼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植根后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轶,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