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筑
弱肉强食。国家要想不受屈辱,唯一的道路,便是富强起来!
十八世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孟加拉国又被征服,英国势力长驱而入,直指喜马拉雅山麓的诸小国:布鲁克巴(不丹)、哲孟雄(锡金)和廓尔喀(尼泊尔)。这三个南亚小国都曾是中国的藩属,从地理位置上,是中国西藏的屏障。
19世纪60年代,英国势力控制了西藏周边廓尔喀、布鲁克巴,并统治了哲孟雄,形成了对中国西藏地方的包围态势。如何把中国地广辽阔、资源丰富的西藏地区纳入英属控制范围,成了英国最迫切的愿望。
1876年,屈辱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明确了英人可以以旅行通商的借口,从四川、甘肃、青海,甚至通过印度就直接进入西藏。第一批躲躲闪闪心怀鬼胎的英国人,以传教、旅游考察等借口,明正言顺地走在了进入西藏的路上。
大门一旦打开,英国人便怀着更大的侵略目标伺机而来。清政府内的正直人士,每有英人借口“游历”而欲人西藏时,他们便极力劝阻。如果劝阻不成,就派人以“陪伴”为由,以实施“贴身监视”。而对于入侵的英人来说,清政府是个非常好捏的软柿子,可以不加理睬。但越临近西藏,他们接近的,则是强硬、不容外人涉入的西藏地方政府。
根据《中英会议缅甸条约》的商定,大吉岭(原属哲孟雄,今属印度)作为西藏和英属印度的通商中心。说是通商,实则是英国派出各种考察团,收集情况,伺机对西藏地区进行窥探侦察。1884年,一支约300人的英军闯入西藏,在干坝地区被藏民阻止。当时的噶厦(藏意最高发布命令的机构,即西藏地方政府)、三大寺等,很清楚英国的侵略意图,并在热纳宗隆吐山(属于当时西藏境内的热纳,今锡金龙头山)要隘建卡设防,禁止百姓前去通商,严禁洋人入藏,并断绝交往。隆吐山关卡,成了英国人的眼中刺。1886年,英军调集大批军队集结在西藏亚东以南,进行武装挑衅。热纳宗的隆吐山一直为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但曾由达赖喇嘛拨给哲孟雄部落长期放牧,1888年3月20日,英国军队蛮横地以隆吐山是哲孟雄的领地。藏兵不得驻守阻塞商路为名,发动侵藏战争,1600余英军猛攻驻守隆吐山的200多名藏军。
西藏政府和寺院,呈文驻藏大臣,表示西藏僧俗等“男丁死后,即剩女流,情愿复仇抵御,别无所思”。并庄严宣告:“凡我藏众男女,誓不与英人共天地。”此爱国壮举感动了清政府的驻藏大臣文硕,他不顾朝廷多次谕诏和斥责,坚持抵制英军的无理要求。
这是西藏军民的第一次抗英战斗,也是一场很惨烈、极不对等的战争。藏地军民以火铳、梭矛、石器、土枪、弓箭、刀应对英军的火药枪炮,虽然曾初战告捷,但英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占领隆吐山。西藏各地援军一万余人积极组织反攻,每批队伍经过拉萨开往战场时,十三世达赖喇嘛都要亲自为军民摸顶赐护身符,鼓励大家保家卫国的战斗勇气。
但昏愦腐败、惯于以议和、割地、开通口岸和大把赔银子的清政府,革职了“识见乖谬,不顾大局”的文硕,令升泰为驻藏大臣,压制西藏各地的反击。英军极力扩大侵占目标,一直入侵到纳汤(今属锡金)、对邦。9月,主张妥协投降的升泰,只好亲自去仁进岗前线同英军谈判。
升泰先令藏军后撤,再要求英军撤兵议和。英国军队虽退回纳汤,但不同意先议撤兵,并以承认英国对哲孟雄的统治权、藏哲边界和在西藏自由贸易通商等条件胁迫升泰同意。泰升虽然是个投降派,但于领土主权上。还是比较清醒的,故绝不同意英军开出的议和条件,第一次谈判,无法调和也相争不下,不得不中断。
1889年2月,清政府又派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之弟赫政,作为升泰的翻译和助手,与英印政府再次谈判。赫德何许人也?他是英国北爱尔兰人,19岁来华,73岁才休假挂职回国,他的活动不仅限于海关,还涉及清政府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乃至文化教育等。他提供的关于清政府财政状况的报告,被各国公使视为最可靠的情报。他关于赔款及担保办法大部分被采纳,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的多款不平等条约中,他也参与其间。虽然身为中国官职,但长期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而效劳。中年以后的他,因效劳有功,被欧洲各国政府表彰并授爵,个人权力高度集中,专横跋扈、自我为大、歧视华人本性等越发有加。一人得道,自然鸡犬升天。他还把他的弟弟、妻弟、外甥等亲戚、熟人安插进海关工作。
赫德如此,其弟赫政又能好到哪里去?虽然身为清朝官员,但步步考虑的,仍是洋人的首要利益,况且他是英国人,清政府用英国人来帮助中国与英国的谈判,效果可想而知。在作为辅助升泰的助手,与英谈判期间,他不断地将各种重要情况随时电告其兄赫德,在其兄的授意下,为英方献计献策传递情况,加大对清政府谈判的压力。此期间,他和其兄赫德的往来电报多达262件。
谈判之初,赫德在给赫政的第127号电报中指示他:先探查中方代表打算谈什么、能答应什么、中方能忍受的最后权力范围应允的底线等等,甚至明着授意赫政:“夸大英属印度方面的谈判条件,说他们要求开放许多地方,然后再提帕里——照这样方式进行谈判,就可迫使中国情愿开放帕里,甚至同意开放别处。”最后,赫德偏袒洋人的卑鄙之心更是昭然:“希审慎进行,小心地使你的鱼能够自动来上钩。”
如果不顾及他们兼任的清政府官职身份,光是看电报中的往来内容,会让人错以为,这是两个在私底下商量如何最大限度窃取和侵占中国利益的洋人的往来信函。但回过身来,看到他们身着清政府官员衣帽的身影,并且他们的一言一行,还影响着清政府的举措和言论,这不能不让中国人感到清政府的无能和无比的屈辱。
赫政抵达西藏后,即和升泰一起,与英军开始议和。
哲盂雄东临不丹,南邻印度。西接尼泊尔,北面与西藏交界。公元7世纪时,哲孟雄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九世纪成为独立的部落,但境内的寺院仍隶属西藏各大寺管理,当地人信奉藏传佛教。升泰原以为把西藏与哲孟雄勘定好边界即可。没想到英印政府把哲孟雄的部落首领软禁在印度的噶伦绷,欲把哲孟雄纳入印度范围之内。他们赤裸裸的侵占行为激怒了西藏人。而做惯投降派的升泰,唯恐洋人不高兴,严令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等,不得以各种方式干预此事;另外又急急派赫政去英军游说,想劝阻住英军把哲孟雄纳入印度的企图。
西藏和哲孟雄的旧交界处本在雅纳、支木两山间。商贩往来却喜走便捷的咱利山道,升泰提议以咱利山立石划分两处交界,初议把西藏亚东设为商埠,并修建关卡,让中国来管理。西藏地方代表噶伦然巴·扎西达杰等人,向升泰呈送了摄政第穆呼图克图等僧俗官员联名写的公禀,表示奉命撤退藏军,但决不接受有关边界和通商方面的协议。
而另一方面,升泰在西藏边界与英政务司保尔会晤,英方提出中方赔偿英军军费、开放江孜、帕里等地区的无耻要求被升泰拒绝,谈判再次破裂。议和之事被拖延不决。
英国政府对议和未达目的一事极为担忧,因为除英军在西藏夺得侵略的胜利外,还有一个国家,也正虎视耽耽地盯着西藏,这就是沙俄。沙俄对西藏的侵略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初的彼得一世。他们以商务往来名义刺探军情,然后企图实施军事手段达到占领;甚至还以助藏抗英为名,对西藏进行各方面的考察。沙俄这些行径让英担忧,为了尽快得到西藏的控制权,英国政府不断催促英属印政府总督,早日签订在西藏的条约。
西藏未能议和,也让最害怕打仗的清政府深感不安,不断通过在华的英商人,敦促英政府尽快议和。总署王大臣于是初拟定了议和的四条,并和英使华尔商筹,再次拟定八款上奏:第一款,藏、哲以咱利山一带山颠为界;第二款,哲地归英保护;第三款,两边各无犯越;其馀缓议。各条善后应办事宜,侭可徐与商榷,彼此派员定议。请简派升泰为全权大臣,与英员先行画押。
1889年7月,清政府派经验丰富的资深出使大臣薛福成在伦敦与英外交部互换。而1889年12月16日,英印政府得寸进尺,通过赫政向升泰提出新的四条草案。善于玩弄阴谋的赫政不断给升泰施以压力,在很多方面偏袒英方,逼迫升泰和想早日了结西藏问题的清政府不断让步。
1890年(光绪十六年)2月,升泰奉命奔赴印度的加尔各答。3月17日,升泰与英印总督兰期顿侯爵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再次重新划定藏、哲分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挚山起,至廓尔喀边界止,分哲属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竹及近山北流诸小河,分水流之一带山顶为界;哲孟雄由英国一国保护督理,其内政外交也专由英国一国经办等等。清政府从此肯定了哲孟雄受英国的“保护”,而且根据英国片面提出的藏、哲分界线所订下的条约,中国失去了从隆吐山到岗巴宗南部的大片牧场和险要地带,而条约规定和缓议的部分,又为英军再次入侵西藏,铺好了道路和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