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治国与治生思想的现代思考

2009-04-22 04:54杨筱柏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治国道家儒家

赵 霞 杨筱柏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中,儒家与道家的管理思想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至今仍然是对中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最大的两大思想流派。本文试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角度,对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与治生管理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现代企业管理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儒家 道家 治国 治生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即“治国之道”,适应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更细微更具体的微观管理思想,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

为政以德与无为而治

(一)儒家治国思想

就治国而言,儒家强调有为,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从人性善的角度,提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长达数千年为历代封建君主所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仁者,爱也”,认为仁慈与博大的爱,能够感化人们的心灵,主张君主用仁慈与宽厚、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认为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理国家的理想方案。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得是施行“仁政”的回报。儒家管理思想提出要重教化,要“富而后教”,既得民心,同时树立君主权威。儒家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

(二)道家治国思想

与儒家人性善的角度不同,道家从人性自然的角度,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治国管理思想。道家的“无为”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在道家管理思想上居于核心地位。“无为”是指行为主体的状态,指不强做妄为、不贪求私欲、 顺其自然的状态。既然天道自然,人道就要无为,治理国家就要“无为而治”。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无为言之谓德”,“无为而万物化”。无为而治的具体做法包括:坚守大道,不怀私欲;顺应民性,不加干预。统治者自己要“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管理艺术上,道家提出独特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运用辩证法的精湛思想证实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道家进一步认为“无为才能无不为”,因为行无为之道,万物就会按其本性自然生长、自由发展,人也会实现自己的一切愿望。总之,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顺应大道,顺民性,不怀私欲,不用私智,不固执,不干预,不强制,不妄为,任其性命之情,才能顺百姓安居,天下大治。

以义取利与利而不害

(一)儒家治生思想

任何国家、时代,只要是人类社会,都需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都要有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这就是利;而义则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基本道德规范。在儒家看来,“利”之于人与社会,既具有正面价值,也具有负面影响。孟子认为,治国之道以“富民”为本,倡导“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要为民“制恒产”,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与物质财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儒家虽然肯定人们诉求利益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但却重视谋取利益的手段的正当性。 荀子讲:“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在儒家看来,以利害义,见利忘义是道德人格的毁灭,其治生管理思想把调整民众的正当物质利益放到重要地位,并引导民众的利欲之心,使之纳入道义的规范之中。儒家的治生管理思想站在“人道”的思想基础之上,主张用伦理道德来统摄、主导经济利益,坚持合义之利则取之,悖义之利则舍之,当义利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为义而舍利,甚至牺牲生命。事实上,儒家的义利观是用来调节社会集团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的思想武器。

(二)道家治生思想

与儒家的义利之辨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更多体现了隐逸者的心态,漠视甚至鄙视社会世俗功利,不言义利甚至主张绝义弃利,远离物欲,在小国寡民的原始心态中逍遥自在,纯朴自然的生活。从这种理想境界出发,道家反对奢华敛财,奢侈享乐,认为义利皆为“有为”,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东西,因其违背人性而应该抛弃。但是道家也承认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不择手段地摄取,即“利而不害”。在此基础上,道家提出在生产管理上要实现“天人合一”,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做到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反对竭泽而渔的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主张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睦与协调。道家的生产管理思想站在“天道”的基础之上,强调对天的尊重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遵守。

儒道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和道家作为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心理模式的思想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演进中,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中国人无论在得意或失意时都能找到思想和心理平衡的支点。儒道管理思想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综合比较其治国与治生管理思想发现,他们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虽各有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如何获得企业的高效运行以及怎样树立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儒家治国管理思想启示现代企业管理,既要注重领导权威,同时提示领导威信的树立在于“得民心”。 现代管理者如果没有权威就无法很好进行组织管理,但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企业员工素质和价值追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强制式、压迫式的管理不但无法奏效,还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只有怜爱员工、尊敬员工、相信员工,通过互敬互爱的教育,树立个人威信,提高职工的觉悟,使他们自觉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促使管理目标的实现。而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管理思想也并不是无所作为的管理方式,而是要企业员工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的积极进取的管理方法。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在小事上无为,大事上有为,做到“君无为而臣有为”,积极发挥各级员工的创造性,力避权力越位。“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科学管理方法,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现代企业同样深深陷入义利争辩之中,很多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往往纠结于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企业本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甚至以利害义。儒家的义利统一思想可以帮助正确的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社会道义之间的关系,提醒现代企业不能把物欲的追求作为终极目标,经济交往需要道德自我的适调。儒家以义为上、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启示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要以“富民”为目标,这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根本指导原则。企业为国家的富民做出贡献,定会得到国家回馈的丰厚回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也会随之而提高。在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业革命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一条污染环境和掠夺资源的发展道路,对整个人类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如今,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形势更需要现代企业探索一条既能保证经济收益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正向发展道路,道家“天人合一”的生产管理思想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主题如绿色革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都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应用。

不可否认,儒道两家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意义,但由于两大流派所处的时代背景,其思想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现代企业,所以由此推演出的企业管理思想仍然只是哲学层面的高度抽象,真正要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待管理者深入思考。现代企业对古代管理思想的应用,也决不能简单套用,而应结合企业的特点,在融合中发展,在运用和发展中真正体会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1

2.范庭卫.道家管理心理思想概要.心理科学进展,2003

猜你喜欢
治国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略论《尉缭子》的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