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高校知识创新行为方式研究

2009-04-22 04:54于建朝刘艳华胡宝民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科研团队学科

于建朝 刘艳华 胡宝民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目前,高校知识创新行为方式正处于由团队个体生产向多团队网络化协作生产转变的新阶段。本文在回顾与总结高校科学研究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引入了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的概念,重点研究了该组织形式的内涵、特征、形成的动力机制及过程模型。

关键词:学科 科研团队 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 过程模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高校的知识创新行为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个人知识创新方式向团队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知识创新应当向多科研团队协作的网络化知识创新方式转变。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成果多是对科研团队的“个体”及其管理进行研究,缺乏将学术组织“个体”纳入学术组织“群体”中对多团队之间交互作用机制及过程进行研究。

高校网络化协作团队产生的时代背景

“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客观要求。大科学是相对于小科学而言的,“小科学”是科学家依靠个人兴趣、小款资助或自费、基于单一学科的科学研究模式,研究是在单一学科内由个人研究行为为主,而“大科学”是“目标大、投资强、学科多、团队广、产出高”的科学研究模式,“大科学”时代的研究问题多是一些综合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庞大的实验装备、复杂的技术程序,必须依靠多样化的团队作甚至多学科的多样化团队之间的网络化协作。

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学科发展存在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规律:学科之间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前者来自于学科外在的社会建制,社会建制促进了学科之间的分割和封闭,阻止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通。但是当学科专业化到一定程度时,会遇到知识瓶颈或难以独立地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就需要借鉴了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其实现途径是科研团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团队在课题研究中彼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力协作、协同攻关,从而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实现学科的又一次飞跃。此时,后者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各界开始重视高校团队建设。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2004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06年4月,国务院在颁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中,进一步强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要跟上时代步伐,跟踪科学研究最前沿,突破自身独立发展的瓶颈,必须要放宽视野,提升高度,将科研团队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把自身科研团队建设与其他团队及其外部环境结合起来。

网络与信息通讯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便利条件。21世纪,网络和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开放源代码社区(Open Source community)、电子论坛(Internet Discussion Groups)以及分布式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等新的组织形式或软件工具为科研团队之间的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便利条件。网络和信息通讯技术可以在时间、空间、协作速度上将网络化协作的制约因素降到最低,提高协作创新的成功率。

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的内涵与特征

学科建设表现为项目的形式,当学科建设项目由多个科研团队来完成时,便呈现出多团队网络化协作的现象。因此,认为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是指为完成特定的科研项目,学科内的某个科研团队与其他多个创新团队(两个或两个以上)联合起来,有时限地(暂时、非固定化)相互依赖、信任、协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新知识生产和创新的过程。与一般的创新网络相比,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构成网络化的节点为科研团队,其中核心是高校学科科研团队。其中,除了高校学科科研团队以外,其他节点可以是学科内、学科外、学校外或是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团队。节点不同,则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目标以及任务分工也不尽相同。

网络化协作以项目为核心。这里网络的节点在参与特定的协作项目过程中结合起来,以完成科研项目为最终目标,项目是该网络的主导因素,它决定着网络的节点类型和网络强度、密度、中心性等特征。

以科研团队间的协作为核心。在研究中只考虑科研团队在项目中的协作关系,分析在协作中如何实现组织学习、知识转移和新知识创造,不讨论它们之间的竞争、对抗或其他类型的关系。

具有暂时性、一次性的特征。网络化协作以项目为核心,一切创新活动都围绕着如何完成既定科研项目,当项目完成时,该网络也随之解散,网络的有些节点可能会继续达成新的协作网络,也可能有所有的节点都不再发生关系,视各个科研团队的自身发展规划、团队间已有的协作基础、协作关系的优劣等情况而定。

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形成动力机制与过程

(一)形成的动力机制

首先,单个科研团队在创新活动中为实现既定创新目标所要求具备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越来越多,仅凭单个团队的力量肯定难以满足这些需求。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研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得科研团队参与外界协作的可行性不断提升,因此,科研团队需要而且有能力与其他团队组建合作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满足这些越来越多的资源需求。

其次,单一团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能会缺乏某种特定资源或知识,而这些特定的资源或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中其他合作者那里得到,因此,构建包含不同类型的参与者的科研团队合作网络就成为必要,通过协作获取高校科研团队本身所不具备的特定资源或知识,并且能够使科研团队跟上技术发展、科学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步伐,洞察到最新的科学研究动向,获取外部资金资助。

(二)形成的初始条件

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形成的初始条件有三个:首先,对于学科内的科研团队而言,团队意识到单凭自身能力无法完成既定的科研目标,实现团队发展,因此就要依赖学科内、学科外或者高校组织外的其他团队进行协作,而其他团队也同样依赖于该团队。团队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则越容易达成协作网络。其次,形成协作网络的各个成员之间应该有共享的利益。组成协作网络的成员可能是同质或异质的,但是所有参与者都应当能够从协作中获取研究信息、知识以及使用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第三,应当有一个科研团队作为发起人,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劝说那些潜在的协作者,同时要阻止一些不合适的参与者加入网络。而且,发起人在网络形成之后也起着主导作用,分配研究资源、研究任务,确保协作网络的顺利实施。

(三)形成的过程模型

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形成过程主要由六个过程组成,分别是:选取协作对象、达成协作网络、确保协作的持续性、建立协作契约、建立协作的正式组织、组织学习。这六个过程共同构成了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的形成过程(见图1)。每一个过程都受初始形成条件和其他过程的影响,对于某个特定过程的强度能够从低到高变化,强度越高,过程就越重要。每一个过程可以与其他过程同时发生,并且持续不同的时间,也可能每一个子过程单独发生。各个过程具体包括的步骤有:

选取协作对象。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通过沟通,劝说那些潜在的协作者加入协作网络;从所有可能参与协作的对象中找出合适的协作对象;阻止那些不合适的参与者。其中,最关键的是挑选合适的协作对象,筛选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资金、时间投入、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组织文化、利益分配等多种因素,研究能力最强的协作者未必就是最合适的。

达成协作网络。达成协作网络包括促使团队间达成协作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主要有各方协作目标的制定、预期收益的分配、协作形式、协作范围、协作网络的参与者等等。该过程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与潜在协作者沟通、协商和谈判等几个步骤。

确保协作的持续性。要实现网络化协作的持续性,首先要使参与协作的各方对协作前景都应该具有非常可观的预期收益。其次,在协作过程中,各方要求必须相互信任,通过各方的相互监督以及一些奖惩措施,可以保证减少协作中机会主义行为。最后,还要各方有持续的资金和时间投入。

建立协作契约。契约是指能够使增强网络化协作中每个参与者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的一系列协定。契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协作的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度、具体分工等,以这种手段来明确每个协作者在协作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该过程的主要步骤有两个:所有参与网络化协作的成员建立一个共同愿景,每个参与者根据契约的内容来履行自己的承诺。

建立协作的正式组织。这是指在网络中构建一些能够促进合作、决策、交流和学习的正式组织结构,这些正式组织结构包括网络化协作中的规章制度、项目规划、决策程序、决策机构以及冲突解决办法等。正式的结构为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过程提供了物质和组织保障。

组织学习。该过程主要包括建立共同的组织愿景和知识与技术学习两部分组成。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讲,如果想要分享协作者共享的知识和技术,自身必须具备学习和吸收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学习和吸收能力,就可能会影响协作的持续性,甚至会使协作半途而废、早早夭折。任何网络都是动态发展的,存在着网络变革,网络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旧的成员退出,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革,那么参与者在网络中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可能会从主导地位变成从属地位,甚至被淘汰。

结论

高校知识创新行为方式目前正处于由团队个体生产向多团队网络化协作生产转变的阶段,本文引入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的概念,重点对其内涵、特征、分类及形成过程进行了试探性的初步研究,提出若干观点。然而,目前高校学科团队科学研究行为缺乏持续性,科技创新的暂时性、一次性和重复性等问题导致科研团队低效,高校也缺乏培育和壮大网络化协作团队生产的有效制度,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科管理制度,通过团队间的网络化协作,提高科研团队发展的持续性,促进团队之间有效协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魏颖.高校学术团队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柳洲,陈士俊,张颖.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6

3.刘经南.关于新时期研究型大学科研模式的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8

猜你喜欢
科研团队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实现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