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生态建设要素机制研究

2009-04-22 06:57潘海颖
北方经济 2009年20期
关键词:排污口海域浙江

潘海颖

摘要:浙江海域排污超标,水质严重污染,海岸施工等活动使脆弱的海岸受到威胁和破坏,迫切需要以海洋生态系统的理念,对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做好动态监测和健康评价,以海域合作的视野做好建设性和补偿性的生态保护,通过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使浙江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保护的平衡发展,实现浙江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态生态建设浙江

一、浙江海洋生态环境分析

浙江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浙江的海洋生态环境概括描述如下:

(一)海水环境质量

浙江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6890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3460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2006年增加3850平方公里。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舟山群岛、象山港和乐清湾海域。

(二)沉积物质量

浙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温州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铜、多氯联苯和滴滴涕的污染。

(三)近岸海洋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

2007年,我国继续在近岸海域实施了贻贝监测计划,监测的贝类主要有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等。杭州湾和宁波近岸、三门湾和温州近岸两个观测点1997-2007年的数据显示。从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残留水平来看。杭州湾和宁波近岸的石油、总汞、六六六、多氯联苯显著下降,滴滴涕呈下降趋势,镉、铅呈升高趋势:三门湾和温州近岸的石油、总汞、铅、砷、滴滴涕、多氯联苯呈下降趋势,而镉升高、六六六显著升高。

(四)海洋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沉降通量

长江口海域的观测显示:大气气溶胶中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及其沉降通量基本保持不变,铜、铅、镉的含量及其沉降通量均呈上升趋势。

(五)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国家海洋局对18个生态监控区进行了生态监测,主要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开发活动等。杭州湾5000平方公里和乐清湾464平方公里的监测显示,4年中基本情况稳定。杭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乐清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六)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浙江沿海嵊泗、岱山、象山、洞头的海水增养殖区都较适合海产业养殖。

温州南麂大沙岙和舟山朱家尖海水浴场水质均为优,健康指数分别为95和96。

嵊泗列岛名胜区度假区水质优良,年平均水质指数为3.5。水体无机氮含量超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海面状况优良。度假区综合环境质量优良,年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4.3,很适宜开展各类休闲(观光)活动,尤以开展海滨观光和沙滩娱乐活动为佳。

(七)入海排污口和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情况

广西、江苏和浙江三省(自治区)超标排放的人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人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前三位。其中浙江监测的排污口数量为31个,超标的排污口为30个。

二、浙江海洋环境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一)排污超标,海域水质污染严重

2008年沿海中度和严重污染面积仍占近海海域面积的50%左右,海洋功能区主导功能水质达标率仅为27%:所监测的29个人海排污口中,89%存在超标排放问题,近岸海域仍为全国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海水富营养化导致海洋赤潮频繁发生。杭州湾、乐清湾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比严重失衡,全部水域无机氮含量及部分水域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余姚黄家埠、浙江展茅镇污水处理厂、象山东方印染、新光漂染、乐清磐石化工、平阳县昆鳌污水处理厂、温州工业园区7个排污口的水质级别为劣四类(展茅镇为四类),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或极差。

(二)海岸工程的负面影响

任意采沙、海岸施工、筑堤建坝等活动使脆弱的海岸受到威胁和破坏。浙江海岸泥沙数量减少、水体交换能力减弱,导致海岸侵蚀和生物栖息地面积减少。浙江经济发达,海岸工程众多(单是2008年,省海洋与渔业局就批准了98项各类海岸工程项目),海岸施工频繁,需要进一步严格审批和环境动态跟踪。

三、浙江海洋生态建设的要素机制分析

(一)浙江海洋生态建设机制分析

海洋本身的特性要求海洋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全球性和动态性。具体说,就是以海洋生态系统的理念,以动态建设的方法对浙江海洋生态系统做动态监测和健康评价。以海域合作、全球合作的视野(特别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EC),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建设性和补偿性的生态保护,通过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使浙江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保护的平衡发展。实现浙江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生态建设要素分析

第一,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和健康评价。需要引入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监测和研究,与东海毗邻省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建立区域、江海(长江、东海)、陆海联动的生态系统模型。在监测点的设置、海上自动监测能力、监测数据传输等多方面保证生态建设的实施。在生物生产力、生源要素的循环、生态过程等方面积累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做好海域资源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科学认定海洋资源的生态价值。

第二,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进行建设性和补偿性生态保护。补偿性生态保护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海洋渔业的生态意识,一手抓渔业经济产出,一手抓渔业资源保护。比如建设增殖保护区、控制捕捞强度、渔民转产转业、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渔政执法管理等等。根据《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2008年全省实施了35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项目。2005,2008,2009年浙江省政府在象山、舟山、杭州主办了3次渔业资源增殖活动。开展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宣传工作,可以消除和缓解资源破坏等负面影响。更可以增强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建设性的生态保护方面,有专家建议,以海洋生态工程解决海洋工程的生态问题。针对长三角地区近海的海洋工程建设强度大的特点,从单纯开发利用为主的海洋工程建设体系,转变为打造生态长江口和杭州湾生态区为出发点的,系统考虑环保、安全、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海洋生态工程体系。

如果说补偿性的生态保护可以起到抑制环境恶化,减少生境损失的作用;那么,建设性的生态保护,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优化产业结构。海洋旅游作为浙江省“做精做特旅游业”的五大品牌之一,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在沿海及岛屿区,发展“蓝色渔业”,“垂钓及休闲观光渔业”是高效生态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域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旅游资源国家标准中的8个主类。

浙江省现有的海洋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旅游要素组合单调。线路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尚未形成特色。

第三,恢复和加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使海洋经济生产和资源保护的平衡。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曾将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等17大类。浙江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海洋工作的中心工作。2008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677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出1293.5亿元。只有实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得到海洋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海洋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需要做到海洋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既要推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实现海洋经济的增长,又必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这不仅需要不断创新的理念,更需要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思想。

猜你喜欢
排污口海域浙江
遗落海域
直击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十四五”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牛鼻子”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河南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及布设研究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河南省2014年入河湖排污口数量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