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谐思想之现实价值

2009-04-22 09:15
党史文苑 2009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肖 文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世界文明的共处以及终极价值的构建等角度,将传统和谐思想古为今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借鉴。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和谐思想 现实借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中国历代社会的和谐盛世,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论宝藏,那些具有超越时空和等级偏见并与时进化的智慧,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凝聚与发展起过世代公认的历史作用,而且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对传统和谐思想进行全面、辩证地开发与分析,创新与利用,能够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一、自然和谐的构建

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人以其智慧、思维和道德把“自己”从自然中突显出来,但人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共生共荣”的关系。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和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发展中国家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赶超战略,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在实现经济指数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使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思想,对于处在生态和环境危机的现代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要吸取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特别是“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它既可以给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某种理论支撑,又可以给现代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

二、社会和谐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传统和谐思想对促进当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和谐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祥和气氛。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一系列行为准则,以及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君子以义为上”等君子人格,体现了儒家思想在社会道德方面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这些积极的成分,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人们用宽容诚信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形成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和谐思想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和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保证和坚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传统和谐思想中“和而不同”的原则和“民为邦本”的思想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同的利益要求得到调整,各类矛盾和问题在不一致中得到化解,全社会形成合力,经济与社会才得以稳定协调发展。

三、家庭和谐的构建

家庭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中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维系家庭和谐,倡导家庭美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家庭和谐需要倡导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新时期家庭美德建设要体现时代特点,富有时代气息,特别是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因此,对于传统和谐思想,尤其是儒家的孝悌伦理思想,我们不仅要彻底批判和摈弃其封建性的糟粕,更要积极汲取其中的“尊老爱幼”、“赡养父母”、“兄弟友爱”、“夫妻和睦”等合理内容,弘扬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

四、身心和谐的构建

健全的人格需要和谐的心性。个人自身的心性,表现为人的道德品质、生活意义与价值选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言、立功、立德之基,成己成物之本。身心健康对人生关系重大。然而,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琳琅满目的物质文明,容易诱惑人们忘我地向外索求,淹没了心性的意义与价值,失去了修己与内省之进取。个体在物欲横流、道德异化、纷争不断中,易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自尊,逐步失去人的本性,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蔓延。

儒道互补的传统理想人格影响现代人格构建。儒家重视道德自律,道家重视自然本性。儒家的君子现实可亲,道家的真人超越凡尘。儒道互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理想人格。儒家倡导仁爱之心、道义的追求、强烈的自律、快乐的人生和坦荡胸怀的君子,倡导修身养性、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对于现代人提高文明思想的素质,颐养健康和谐的心性,整饬伦理道德规范,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这种进取、有为、入世的君子人格相反,道家则塑造了一种不为物役、逍遥无为、超越自我的真人。它通过“无”开辟了一种身心和谐、生命健全、心灵无蔽、富有生机、人生自由的大境界,对于涵养人的精神,塑造理想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培养民族魂中的浩然正气,,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世界文明的共处

“和而不同”应该成为世界文明共生的原则。多元文化存在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有几千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但总的趋向是在冲突中圆融通达,共存共荣。世界不属于某个民族或者某种文明,而是属于一切人类的。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文明模式应该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和平、发展、合作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和而不同”的原则,承认世界存在不同的文明,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减少对抗,加强对话,才能扩大共识、增加信任、共创未来。

“协和万邦”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祖国统一。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历来主张国家统一。每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国和谐思想中历来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正可以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胞物与”、“上善若水”、“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和情怀,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的文化认同,不仅有利于两岸的往来和交流,也有利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六、终极价值的构建

人的生命需要理想的归宿。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意义、有期望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意义、期望,从人的最高理性追求而言,就是人的生命的价值和理想,也是人超越世俗、超越生死、使之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人类为了适应不断演化的生存空间,必须协调生命的终极关怀,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理想,使人的生存既有诗情画意,又富有理性自觉,使生命的本质得以圆满实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的发展,往往有人被物欲所蒙蔽,忘却了自我,精神缺乏信仰,生命缺乏寄托,也就无所谓生命的意义和境界。

传统和谐思想从根本上说是指导人生、如何为人的学问,亦即关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归宿之学问。人的生理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却可以是无限的。传统和谐思想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引导人们用有限的生命去争取、去创造无限的超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心灵的高度净化,进入天人和德、天人同体的境界,使个体超越自我,大彻大悟,最终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妥善的安顿。这就是生命的理想归宿,哲学的终极关怀。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理想的永恒价值。20世纪是全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危机重又复兴的世纪。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实践,或因推行违背人类理性的政策,或因实行教条主义,或因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而告失败。我国也因犯过文化大革命一类的错误,而引起社会的极端混乱、经济的极端破坏。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后,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小康社会”的系统思想出发,进而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文化“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最高目标的对接,获得了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同。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原本是西方的说法,“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文化的说法。二者尽管有明显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根本上是一致的。将西方引入的“社会主义”理论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土壤中,使之成长、开花、结果,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民族化,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传统和谐社会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形成伟大的民族凝聚力,为争取人类美好和谐的未来,必定放射出永恒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梅珍生.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N].咸阳日报,2005—01—17.

[3]李玉洁,黄有汉.谈谈儒家的和谐思想[N].北京日报,2004—10—25.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蹒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鸟朝凤》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